导图社区 13理血剂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编辑于2021-06-03 15:23:15理血剂
概念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 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一类方剂
适用范围
活血祛瘀剂——血瘀证 止血剂——血液离经妄行之出血证
配伍规律
活血祛瘀剂——理气+益气 止血剂——活血
方剂分类
活血祛瘀剂
止血剂
注意事项
①辨明瘀血或出血的原因 ②分清标本缓急 ③逐瘀防伤正气,多辅养血益气之品 ④止血适当辅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 ⑤上部出血忌用升提,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药 ⑥活血祛瘀剂,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活 血 祛 瘀 剂
1. 桃核承气汤
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君——桃仁:破血逐瘀 大黄:下瘀泄热 泄热逐瘀 臣——桂枝:通经活血,助桃仁(大黄)活血行瘀 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桃仁)泄热逐瘀 佐——炙甘草:益气缓峻
逐瘀泻热
下焦蓄血证
里实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谵语烦躁, 其人如狂,或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
小便正常,热在血分(不在气分)
不是发狂
桃仁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瘀热互结小腹胀,蓄血如狂最相宜
瘀热同治;泻热不凉遏
①芒硝冲服,服后当微利②表证未解先解表 ③孕妇忌用;体虚者慎用
2. 血府逐瘀汤
桃红四物、牛膝、桔梗、 柴胡、枳壳、甘草
君——桃仁:破血行滞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止痛 臣——赤芍+川芎:助君活血祛瘀 牛膝:祛瘀通脉,引瘀血下行 佐——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养血 合当归滋阴养血,祛瘀不伤正 合赤芍清热凉血,除瘀热 桔梗:开胸理气、载药上行 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 ①升降并用,以畅胸中气机→行气开郁,使气行血行 ②升降并用,以除胸中瘀血: 柴胡、桔梗引药上达以化瘀;牛膝引胸中瘀血下行以祛瘀 使——甘草:调和诸药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躁易怒,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潮热, 头痛,呃逆日久不止,舌紫暗或瘀斑,脉涩或弦紧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活血行气相伍,祛瘀养血同施,升降并用
3. 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 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君——生黄芪:大补元气,益气助活血通瘀 臣——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归尾: 活血祛瘀和营,使化瘀不伤血 佐——地龙:通经活络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 遗尿不禁,小便频数,舌黯淡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左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气活血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
①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 ②补气为先,祛瘀为辅→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
①阴虚血热者忌用 ②需久服,区效后需继服,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 复元活血汤
大黄、柴胡、天花粉、当归、 红花、甘草、穿山甲、桃仁
君——酒大黄:活血散瘀,导瘀下行 柴胡:疏肝行气(兼作引经) 二者行气疏肝,活血消瘀 臣——桃仁+红花:养血化瘀 穿山甲:通络逐瘀 佐——当归:养血、活血、止痛 四者化瘀通络 瓜萎根:①消瘀散结续伤②“续绝伤,消仆损瘀血” ③兼清热消肿润燥 使——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煎加:水酒同煎——增强活血通络:酒能入血+布散全身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
瘀血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复原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服
升降同施,散瘀止痛
①孕妇忌用②服后以利为度 ③得利痛减,而病未除者,据证易方或调整剂量
5. 温经汤
调经第一方
桂枝、吴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 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半夏:麦冬=1:2 胃润才能通降
君——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 桂枝:温经散寒,通行血脉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臣——当归:养血和血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丹皮:凉血散瘀,兼清血分瘀热 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佐1——阿胶:养血止血 白芍:滋阴养血柔肝 麦冬:养阴清热 三者养血益阴 助归+芎补养阴血 兼有止血+清热+润燥之用 佐2——人参:益气健脾,以资化源 合归+芍+阿胶补益气血,以治冲任之虚 佐3——半夏:通降胃气 生姜:温中和胃 通降阳明之气而散结,以助祛瘀调经 合吴茱萸肝胃并治,疏泄和降,下通冲脉,以助祛瘀调经 使:甘草:调和诸药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久不受孕,唇口干燥, 入暮发热,手心烦热,月经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 或崩中漏下,月经后期,不至甚或经停
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 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温清消补并用,寒热虚实夹杂并调
①温养祛瘀并用,以温养为主 ②大队温补中少佐寒凉,温而不燥
6. 生化汤
当归、川芎、桃仁、 干姜、甘草(童便、黄酒)
君——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 合当归养血化瘀,祛瘀不伤正 佐——炮姜:温经散寒,合当归、川芎温经和血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助药力以通经行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益气扶正-合当归益气养血以固正虚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养血活血,温经止痛
化瘀生新
产后瘀血腹痛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产后良方,消补兼施
产后血热有瘀,或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者不宜
养血活血,活血化瘀而能生新,兼温经散寒止痛
7.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君——桂枝:温通经脉,以畅血行 臣——桃仁:破血行瘀 佐1——丹皮:活血散瘀 芍药:和营行血 三者化瘀消癥 佐2——茯苓:淡渗下行,以利消瘀,益脾安胎 使——白蜜:缓和药性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瘀阻胞宫证
少腹素有癥块,腹痛拒按,漏下不止, 血色紫黑晦暗,妊娠胎动不安,舌紫暗,脉沉涩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仁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消补兼施,通因通用,寒温并用
止 血 剂
1. 十灰散
大蓟、小蓟、荷叶、茜草、侧柏叶、 白茅根、山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
君——大蓟炭+小蓟炭:凉血止血 臣1——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清热凉血止血 臣2——棕榈炭:收涩止血 佐——丹皮:凉血散瘀 大黄:清热凉血,导热下行,兼可行瘀 栀子:降火凉血 栀黄二药既增凉血止血之效,又折火热上逆之势
凉血止血
治标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
里实热证
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催
烧灰(急用、收涩强)
①十味炭药组成,收涩止血力强(烧炭注意存性) ②诸药性多寒凉,属凉血止血之剂 ③收涩凉血止血之中,兼有化瘀、清降之功, 可使血止而不留瘀,适宜于治疗气火上冲之上部出血证
2. 咳血方
青黛、山栀子、瓜蒌仁、海浮石、诃子
君——青黛:清肝凉血 栀子:泻火凉血,清心除烦 直折肝火,清热凉血(兼可除烦) 臣——瓜萎仁:清肺润燥,涤痰止嗽 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 清肺化痰(兼可通便) 佐——诃子:敛肺降火,止咳化痰(寓敛肺止血之义)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治本——清泄肝火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咳嗽痰稠,带血,心烦易怒,咽干口苦, 胸胁刺痛,烦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稠量少,咯吐不易,或带血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治肝图本
不专用止血药;肺肝同治,治肝为主
肺肾阴虚+脾虚便溏 者不宜用
3. 小蓟饮子
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 藕节、竹叶、当归、栀子、炙甘草
君——小蓟:甘凉,清热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臣——藕节+炒蒲黄: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既增止血之效,又防凉涩留瘀 生地:甘苦寒,凉血止血,滋阴清热 佐——滑石+木通+竹叶:清热利尿通淋 栀子:清泄三焦火,导湿热下行 当归:①养血活血②合生地,滋阴养血③防诸药寒凉太过 使——甘草:缓急止痛;调药和中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大抵血淋一证,无不皆自心与小肠积热而来
尿中带血,或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小蓟饮子生地归,木通滑石竹叶随, 藕节蒲黄栀甘草,热结下焦力可催
血淋要方
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清利之中寓以养阴,使利水而不伤正
①不宜久服,孕妇忌用②多寒凉通利之品,只可用于实热证 ③日久兼寒或阴虚火动,或气虚不摄,均不宜用
4. 槐花散
槐花、荆芥穗、侧柏叶、枳壳
君——炒槐花:泻热清肠,凉血止血 臣——侧柏叶:清热凉血,收涩止血 清肠止血 佐——荆芥穗:疏风理血(炒用又能止血) 炒枳壳:下气宽肠 疏风宽肠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肠风脏毒下血)
便前、便后出血,粪中带血,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槐花散中荆芥穗,侧柏枳壳共相随, 肠风脏毒大便血,清肠疏风此方推
寓行气于止血之中, 寄收涩于疏风清肠之内,相反相成
阴虚久服,气虚阴虚之便秘不宜用
5. 黄土汤
灶心黄土、甘草、生地、 白术、附子、阿胶、黄芩
君——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 臣——炮附子:温脾助阳 白术:益气健脾 温阳健脾,以复统血摄血之权 佐——阿胶+生地黄:滋养阴血而止血 黄芩:①治诸失血②制诸热药过于温热以防动血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 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黄土汤将远血医,胶芩地术附甘齐,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甘苦合用,刚柔互济
温阳健脾与养血止血同施,标本兼顾
刚药温阳而寓健脾,柔药补血而寓止血; 温阳而不伤阴动血,滋阴而不腻滞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