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的思维导图。干货满满!病理学消化系统章节知识点总结!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介绍了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更加清晰直观。
编辑于2021-06-04 17:27:46消化系统疾病
类型
炎症
溃疡
肿瘤
胃炎
概念:胃粘膜炎症性疾病
分类
急性
慢性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
自身免疫
十二指肠液返流
类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
部位:胃窦部,弥漫或灶性
病理变化
胃镜:胃粘膜充血(深红色)、水肿;粘膜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粘液性渗出物;点状出血、糜烂
光镜:粘膜坏死,脱落;粘膜浅层(粘膜上1/3)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结局:多数ㄧ一可治愈;少数→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点
炎症广泛
胃粘膜萎缩,腺体减少或消失;肠化
粘膜内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类型:A、B型
病理变化
胃镜
粘膜变薄,平坦;细颗粒状
正常胃粘膜橘红色→灰白或灰黄
粘膜下血管清晰
光镜
胃粘膜变薄、腺体萎缩或消失
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
纤维组织增生
腺上皮化生:肠化、假幽门腺化生
慢性肥厚性胃炎
胃粘膜慢性炎症伴粘膜组织增生及分泌亢进
病变:胃底和胃体
肉眼:粘膜皱襞肥厚、深、宽→脑回状
镜下:粘膜腺体变长,粘液分泌细胞增多;假幽门腺化生
临床:胃酸低下、低蛋白血症
疣状胃炎
胃窦部
病变处胃粘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
镜下: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消化性溃疡
定义:与胃酸、蛋自酶消化作用有关,消化管慢性溃疡形成为特征
分类
胃溃疡:25%
十二指肠溃疡:70%
复合性溃疡:5%
临床: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
病因
胃液的消化作用
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主要因素)
HP感染
NSAIDs (非固醇类抗炎药)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遗传因素:“O”型血人易感
病理变化
胃溃疡
部位:胃窦部,前壁
特点: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皱襞集中,直径
十二指肠溃疡
部位:十二指肠球部,近幽门环的前壁或后壁
特点:溃疡较胃溃疡小而浅,直径
特殊形成
炎性渗出层:纤维素及炎性渗出物
坏死层:坏死组织
肉芽组织层
疤痕组织层:机化肉芽、增殖性动脉内膜炎、NF断端球状增生
结局及合并症
愈合>95%(良性溃疡)
并发症
溃疡出血30%
溃疡穿孔5%
幽门梗阻3%
癌变<1%
临床病理联系
疼痛:上腹部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
疼痛性质:钝痛、烧灼痛或饥饿样痛;剧痛→穿孔
疼痛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饥饿痛、夜间痛;胃溃疡→进食后痛
疼痛原因:胃酸刺激局部神经末梢;胃壁平滑肌痉挛
反酸、嗳气
病毒性肝炎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变质性炎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病因明确:6种肝炎病毒
HAV(甲),HBV(乙),HCV(丙),HDV(丁),HEV(戊),HGV(庚)
临床特点
全身症状:乏力,全身不适,低热,黄疸
消化道症状:厌油,食欲↓,腹胀,稀便,腹泻
肝区症状:疼痛,不适,压痛,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GTP↑,胆红素↑,A/G↓
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查:HBsAg, HCV (+)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甲型、丁型肝炎是由HAV、HDV在肝内繁殖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乙型肝炎的发生与人体对病毒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基本病变
显著的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细胞变性
细胞水肿:LM:胞浆颗粒样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 EM: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
嗜酸性变: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LM:肝细胞胞浆失水→体积↓→胞浆染色↑胞核染色↑
肝细胞坏死和凋亡
凋亡:肝细胞胞浆浓缩→嗜酸性↑→胞核浓缩消失→深红色均染圆形小体--嗜酸性小体
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
小叶内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
累及1至几个肝细胞,小灶性分布
灶性炎细胞浸润
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
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的坏死称为碎片状坏死
片状或灶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
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以及两个汇管区之间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
坏死区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增生
形成纤维间隔分隔小叶
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肝炎
亚大块坏死
几乎整个肝小叶的大片坏死
大块坏死
几乎整个肝脏内肝组织的大片坏死
常见于重型肝炎
汇管区、坏死区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炎细胞浸润:汇管区、小叶内坏死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散在或灶状浸润
肝细胞再生
Kupffer细胞、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
Kupffer细胞增生→吞噬细胞
纤维组织增生→修复
小胆管增生(汇管区或坏死灶内)
类型
普通型
急性
类型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乙型、丙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
甲型、丁型、戊型
临床肝大、肝区压痛、叩击痛;肝功能异常:GPT,胆红素
预后半年恢复,90%以上治愈,少数转慢性(HBV5-10%,HCV70%)
病变特点
广泛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坏死轻微,主要为点状坏死
可见胆栓形成(黄疸性肝炎)
门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
网状纤维支架完整,完全恢复原结构功能 肉眼:表面光滑,体积、质软、色灰黄
慢性
病毒性肝炎病程半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炎
病因:病毒类型(C、B);治疗不当、营养不良、损伤肝脏的药物酗酒
类型
轻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
肝细胞变性坏死较轻:轻度碎片坏死
汇管区纤维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临床:症状轻、轻度乏力、食欲下降、肝区不适、肝功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
坏死明显:灶状坏死,带状坏死,中度碎片坏死及桥接坏死
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
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重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
肝细胞坏死较严重:重度碎片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呈星芒状向小叶内伸展,形成纤维间隔分割小叶结构
晚期则假小叶形成(早期肝硬化)
毛玻璃样肝细胞
肝细胞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半透明呈毛玻璃样改变
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
HBsAg呈阳性
重型
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特点
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病程<三周
重度黄疸,出血,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肝肾综合症,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DIC
病变特点
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仅少量变性的肝细胞残留
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肝窦扩张充血、出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小胆管增生
门管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大体:肝缩小,柔软,包膜皱缩,切面呈黄、红色→急性黄色肝萎缩
预后:死亡/亚急性重症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特点
病程:一至数个月
急性重型肝炎迁延/普通型肝炎恶化
结局:停止发展;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变特点
肝细胞大片坏死,但小叶周边肝细胞残留
肝缩小,被膜皱缩,黄绿色
表面及切面大小不一结节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肝细胞再生结节
坏死区与岛屿状再生结节交错可见
小胆管增生明显,炎细胞浸润显著
网状纤维支架塌陷纤维化→假小叶 (坏死后性肝硬化)
大量肝细胞坏死
胆红质入血→肝细胞性黄疸
疑血因子合成障碍→出血倾后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肝肾综台征:胆色素代谢障碍→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