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简述兽医药理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主要药物及作用机制。这是一篇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思维导图。下列思维导图详细概述局部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治疗种树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
兽医动物药理学外周神经系统药理大纲。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共同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影响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依其药理作用的不同,传统上被分为四大类,即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目前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所以抗肾上腺素药将在循环系统用药中介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噻吩嗪类:有明显首过效应 大剂量时阻断基底神经节内D2受体,产生止吐和呼吸抑制
氯丙嗪:共济失调、昏迷(D),行为改变(D2),体温变化不规则(D)。去甲肾上腺素可解氯丙嗪中毒,抢占α受体能力强
乙酰丙嗪:产生镇静和运动抑制作用。抗心律失常和抗组胺作用。过量引起强直、震颤和兴奋
苯二氮䓬类:增强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的活性。肾和肠道排泄
地西泮:长效药。抗惊厥。只能与氯胺酮共同作用
咪达唑仑:作用时间短
丁酰苯类:引起骨骼肌松弛。止吐作用强
氟哌啶醇(长效)
氟哌利多(短效)
氮派酮(中效)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激活α2受体 ,使血管收缩
赛拉嗪:中枢抑制。能抑制呕吐和胃的分泌。可用于放射诊断、外科小手术。麻醉前给药
赛拉唑:静松灵 用药后表现为镇静、嗜睡和镇痛
其他
水合氯醛:镇静、催眠或麻醉作用
苯巴比妥: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
硫酸镁:抗惊厥、肌松
镇痛药
药物种类
天然的鸦片碱类
可待因:止咳、止泻、镇痛
吗啡:强大镇咳作用 不宜用于产科阵痛
天然碱类的合成衍生物
人工合成品
药动学
胃肠道外和粘膜表面给药 吸收良好
内服迅速吸收 有显著的首过效应
大多具有亲脂性 能通过血脑屏障
被肝和其他酶迅速代谢成极性代谢物 极性代谢物和原形主要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
欣快
镇静
呼吸中枢抑制
咳嗽中枢抑制
瞳孔变化
恶心、呕吐
神经内分泌作用
心血管系统
心率在初期增加 随后心动迟缓 可见低血压
消化道
初期可见唾液分泌增加、呕吐和排粪(为迷走介导)
泌尿生殖道
尿量减少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肾血流量减少 尿道平滑肌痉挛 膀胱活动节律增加 子宫运动节律下降
镇痛作用机制
激动剂
激动-拮抗剂
部分激动剂
拮抗剂
毒副作用
恶心、呕吐、便秘、肺和肝功能 损害、积尿等不良反应
高度耐受:镇痛、欣快(烦躁不安)、意识模糊、镇静、 呼吸抑制、积尿、恶心呕吐、咳嗽抑制等
中度耐受:心动过缓
轻度耐受:瞳孔缩小、便秘、躁动、拮抗剂作用等
临床应用
外伤、腹痛和术后等镇痛
麻醉前给药
止咳、催吐、止泻
治疗急性肺水肿 制止过敏性休克
中枢兴奋药
咖啡因(大脑兴奋药):直接兴奋心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缓解偏头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尼可刹米(延髓兴奋药):作用温和,选择性高,安全性较大。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刺激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
士的宁(脊髓兴奋药):中毒剂量引起强直性惊厥;治疗量增强脊髓反射的应激性。可用水合氯醛或巴比妥类解毒
全身麻醉药
概述
麻醉分期
Ⅰ期:自主兴奋期 从给药到失去知觉
Ⅱ期:非自主兴奋(极度兴奋期) 从失去知觉到开始规则呼吸
Ⅲ期:外科麻醉期 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深度麻醉和极度麻醉期
Ⅳ期:麻痹期(中毒期)
作用机制
麻醉强度与其脂溶性密切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被抑制(麻醉药是启动剂) 神经元的兴奋性整体下降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受阻
诱导麻醉与维持麻醉
基础麻醉
配合麻醉
混合麻醉
吸入麻醉药
异氟烷: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良好的肌松作用。显著抑制呼吸系统。抑制心血管。
氟烷:作用最强的吸入麻醉药
注射麻醉药
巴比妥类
戊巴比妥:短效麻醉药。常与水合氯醛合用
硫喷妥:明显抑制呼吸中枢
异戊巴比妥
分离麻醉药
氯胺酮:体表镇痛作用明显,内脏镇痛作用差
异丙酚:没有镇痛作用。深度抑制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