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财政支出及其分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编辑于2021-06-13 18:16:25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财政支出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从三方面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财政支出规模
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反映了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多少社会资源。即掌控和运用了多少钱
财政支出结构
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反映了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参与的广度和重点是什么,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如何运用财政资金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反映了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何种职能,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干预是更侧重资源配置,还是更侧重收入分配;是更关注长期结构调整,还是更关注短期宏观调控等
分类方法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做什么)
如是用来办教育,还是加强国防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应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怎样花)
办教育的钱是用于发放工资,还是购买设备、修建校舍
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体系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政府支出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利于全面反映政府支出活动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购买性支出 (消耗性支出)
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购买物品与劳务而发生的费用
这些物品与劳务或被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费(称为政府消费性支出),或形成投资(称为政府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
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再分配
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从宏观上考察一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还是收入再分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履行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主体、对象、内容
绩效评价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绩效评价是按照某种确定的原则、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的
原则
西方国家总结出著名的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要内容
目的
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评价,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原则
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内容
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评价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
评价方法
比较法
通过对多项指标的比较,综合分析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因素分析法
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结果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公众评价法
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果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成本效益分析法
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次来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选择
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评价程序
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撰写评价报告三个阶段
绩效评价范围和拓展重点
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
中国的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
存在的问题
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投:消→40:60)
社会性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饱受诟病的是资源配置职能过广
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就业、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设类、款、项三级
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财政支出规模
指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
衡量指标
绝对规模指标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
不常用
相对规模指标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常用财政支出规模与其它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二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程度)
变化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
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反映了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以Eg表示
Eg>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 的理论解释
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认为财政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首先,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的扩张时,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更加复杂,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其次,为了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需要。随着经济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项目的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认为英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是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正常年份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当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突变,财政支出将急剧增加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结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初期,政府投资占比较大;中期政府投资下降,私人投资上升;成熟期,政府投资上升,市场失灵日益突出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通过分析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对公共财政支出增长原因做出了解释
将国民经济部门区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与生产率提高缓慢两大类别,前者被称为进步部门,后者被称为非进步部门。两个部门的差异来自技术和劳动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进步部门,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在非进步部门,劳动起着决定作用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1、选民具有“财政幻觉”,更关心扩大财政支出的好处,而忽略税收负担可能同步增长。2、政治家为赢得选票,倾向于扩大支出。3、官僚机构为最大化部门与个人的权利与利益而扩大预算。4、不同利益方为使自己方案通过而“互投赞同票”。因此民主制度不可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宪法层面对政府规模施加约束
2020年考试大纲:理解我国财政收支趋势,理解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掌握财政支出的类型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掌握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辨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