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教育-幼儿个性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个性的思维导图,个性又称人格是具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
编辑于2023-12-09 23:12:47幼儿的个性
个性(除气之外都是后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的概述
认识个性
个性的概念
个性又称人格是具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
个性的特点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个体差异性)、社会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
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
理想信念,对个性发展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系统)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态度特征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潜在的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联系:都是个性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幼儿个性的发展
两岁之后个性才开始萌芽
3~6岁是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
18岁是个性的基本定型的时期,不过在个性进行后,也可能会因社会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
影响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社会因素(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校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幼儿气质(天生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发展
气质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气质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
特点
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体差异性和一定的可变性
幼儿气质的类型和表现及教育策略
一个人的气质并不是单一的,介于各种类型之间
胆汁质(李逵、张飞)
优点: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速度快
缺点:脾气急躁,情绪冲动,控制性差
其中心特点是“急”
有耐心,鼓励其学会自我控制
多血质(王熙凤,曹操)
优点: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有朝气,乐于交往
缺点:注意力易转移,不专一,见异思迁,缺乏坚持性,粗枝大叶
其中心特点“活”
多倾听,多肯定,鼓励其做事要坚持不懈
黏液质(林冲、沙和尚)
优点:情绪稳定,善于预测行为的后果
缺点: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松散,疲沓
其中心特点“慢和细”
及时沟通交流,鼓励其产生不断创造性的表现
抑郁质(林黛玉)
优点:耐心细致,善于思考,富有幻想
缺点:情感脆弱,性格孤僻,胆小怕事
其中心特点是“敏感”
多给予爱和关注,鼓励其大胆表现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的“体液说”
幼儿的气质与教育关系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教育的目的不是设法改变幼儿的原有气质,而是帮助幼儿克服原有气质的缺点,发展圆有气质的优点,因材施教,使其在原有气质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个性
幼儿性格的发展
性格的含义
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好恶、趋避),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做事风格),是具有该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态度特征
后天培养的,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的特征,有好坏之分
幼儿性格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
活泼好动型
表现:对所有的事物都会更热心,更容易产生好奇。但性情急躁,通常具有攻击性
教育策略:鼓励幼儿热心探索的同时,告诉幼儿相应的行为规则
固执叛逆型
表现:时常会表现的直傲,叛逆,控制欲强,喜欢说“不”
教育策略: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并制定行为规则,同时要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自我型
表现:比较喜欢独处,乖巧,听话,需求少。但一般很难适应环境变化,社交能力差
教育策略: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散漫型
表现:在理解他人和融入活动时会比较困难,比较慢热注意力不易集中,敏感性和自我关注能力不强
教育策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敏感性和增强自我关注能力
特点
活泼好动:幼儿喜欢走来走去搬东西,愿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成人的指导下做事
喜欢交往:同伴交往及师生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应鼓励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对幼儿形成良好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好奇好问:幼儿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质,喜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探索性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个体在幼儿期的典型特点。3~4岁的幼儿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模仿教师和父母为主
容易冲动:幼儿情绪容易变化比较冲动,幼儿的情绪外露,喜怒哀乐全都表现出来了
影响因素和良好性格的塑造策略
影响因素
遗传的作用: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第1所学校
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依赖的外部条件,幼儿性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和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
塑造策略
通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塑造幼儿良好性格的基本途径)
通过游戏(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活动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保持家庭、学校教育的统一性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含义
个体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有效手段,有助于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
知识的含义
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客观事物,固有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幼儿能力的类型
参加活动领域
一般能力(一般运动能力,操作能力和智力)
特殊能力(音乐能力,组织能力)
创造程度
模仿能力(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
创造能力(幼儿对想象画的创造)
功能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幼儿能力的发展
能力初步形成(在接受教育,参加游戏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表现出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能力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智力发展迅速(幼儿期是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3~6岁是个体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到4岁时,智力已经发展到50%
到8岁时,智力发展到80%,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特殊能力开始呈现(个体在3~6岁时,一些特殊能力就已经开始显现,尤其以音乐和绘画能力的显现最为常见)
幼儿能力的培养
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要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从而采取因材施教,是幼儿的主导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组织各种活动(能力是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成人要针对性的安排活动,并引导幼儿积极参加,从而发展其对应的能力)
教授知识和技能
成人必须重视传授给幼儿正确,易懂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兴趣和爱好
成人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
培养坚强意志
坚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是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述
含义
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级首要成分是自我调节的心理基础
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站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动力作用,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发生
1岁前:自我感觉的发展,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客体分开。不知道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2岁:自我认识的发展,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冲着镜子中的自己微笑
2~3岁:自我意识的萌芽。能准确的使用,我来表达愿望并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幼儿2~3岁时能准确运用我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幼儿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发展
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从依从性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3~4岁(小班)依从性评价:简单重复他人,尤其是家长和教师的评价
5~6岁(大班)独立评价开始出现:开始对成员的评价抱有怀疑态度出现了,自己独立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
3岁左右(小班)情绪性评价:评价人或事实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而定
5~6岁(大班)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在评价人或事时开始逐渐摆脱情绪的束缚,评价逐渐符合客观事实
从笼统、模糊的评价到有针对性的评价
3岁左右(小班)笼统评价: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较模糊笼统只会对个别方面进行评价
5~6岁(大班)评价逐渐变得有针对性:评价自己时逐渐变得有针对性,能够针对多方面进行评价
自我控制发展特点
含义: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语言等方面的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等方面
3~4岁: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比较差
4~5岁: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快速发展
5~6岁: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存在个体差异性,4~5岁时,女孩自我控制水平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男孩,而到了5~6岁时,男孩的自我控制水平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女孩
自我体验发展特点
含义: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及个体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的情感态度,在自尊心,自信心和羞耻感出现上体现,教师的表扬和赞美是帮助幼儿建立自尊的常用方法,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使幼儿建立自尊的首要方法
三岁左右幼儿出现了自尊心,自信心和羞耻感的萌芽。具体表现为幼儿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好胜心,不希望受到批评,如果被批评了,才会出现脸红、低头、躲藏等行为
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能够控制自己少吃糖果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正确、恰当、积极的评价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
寓自我意识培养与日常生活中
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好的方式)
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认识,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家园共育,注重合作
教师应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全面了解幼儿,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评价幼儿的方法,要求家长能够正确地评价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