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产评估基础》 第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 第二章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是资产评估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原理和基础,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长远,现对资产评估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简要分析和研究
编辑于2021-06-20 11:42:47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第一章资产评估概述的思维导图。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估计的行为或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 第二章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是资产评估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原理和基础,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长远,现对资产评估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简要分析和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第三章 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与准则的思维导图。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领域中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可供从事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建筑企业会计等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参考资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第一章资产评估概述的思维导图。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估计的行为或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 第二章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是资产评估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原理和基础,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长远,现对资产评估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简要分析和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资产评估基础》第三章 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与准则的思维导图。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领域中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可供从事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建筑企业会计等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参考资料。
第二章 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一、理论发展过程
二、主要内容
(一)商品的两因素原理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和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
(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反比
劳动时间 正比
(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作用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三、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就必须依靠市场
值的本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能简单以市场价格代替价值
第二节 效用价值论
一、理论发展过程
17世纪中叶巴尔本提出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商品的用途,没有用的东西是没价值的
18世纪加里安尼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
19世纪上半叶萨伊、戈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完整的论述了以消费者心理感觉为基础的效用价值理论
二、主要内容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的总效用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和劳务,消费者心理上会感受到增加的满足或效用越来越小。即随着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的速度不断增加
(二)消费者均衡与效用最大化问题——消费者选择最优的一种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三)商品价值
商品价值的来源——价值应分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的根源在于物品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客观价值是物品的客观交换价值
价值量的确定
决定物品价值大小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平均效用,而是最小效用(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大小由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
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决定物品价值的最终因素
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观评价决定均衡价格
三、对效用价值的认识
价值产生于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
局限性
由于效用价值是主观的评价,运用效用价值对资产进行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评估结果与客观价值存在一定差异
边际效用价值论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过分夸大效用的作用
第三节 供求理论
一、需求理论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含义——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
商品的价格——反向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正常商品——同向
劣等商品——反向
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同向
互补品——反向
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同向
对商品价格变动的预期——同向
其他——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年龄、政府的消费政策、社会文化习俗
(二)需求函数——D=f(a,b,c,d,……,n)
(三)需求表及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需求量的变动(点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变动
需求的变动(线的变动):商品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
(四)需求关系的特殊情形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凡勃仑效应——当商品比如旅游产品或者服务价格上升的时候,该商品被认为是质量的提 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上升,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二、供给理论
(一)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生产销售产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
商品的自身价格——同向
相关商品的价格
对商品价格变动的预期——同向
生产商的数量——同向
生产成本——反向
生产技术水平——同向
(二)供给函数——S=f(a,b,c,d,……,n)
(三)供给表及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供给量的变动(点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变动
供给的变动(线的变动):商品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
三、供求均衡
(一)市场均衡——影响市场供求的力量达成平衡的状态。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
(三)供求定理
需求的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向变动
供给的变动——均衡价格反向变动、均衡数量同向变动
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各自变动的幅度
第五节 有效市场理论
一、理论形成
肯德尔——随机游走
尤金·法玛——有效市场假说
二、理论内容
(一)观点——价格完全反映了全部所获得信息的证券市场是有效市场
(二)前提条件
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投资人都力图利用所获信息谋取最高利润
与投资相关的信息都以随机方式进入市场,信息的发布各自独立
市场对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股票价格因而反应了市场的全面信息
整个市场完全竞争,有大量投资者参与,大家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三)有效市场的形态
证券市场包含的三个层级的信息
反映了证券历史价格的信息,如已发生的股票交易数量、价格、回报率
已公开的所有信息。包括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已公开的行业信息和证券市场及公司分析信息
所有的可知信息。包括未公开的内部及私人信息
根据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划分
弱式有效市场——投资者无法利用股票的历史交易信息获得超额收益。技术分析手段不在有效,基本分析还可能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半强式有效市场——投资者无法利用已公开信息获得超额收益,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不再有效,但掌握内幕信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强式有效市场——投资者无法利用已公开的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不仅任何分析手段都失效,甚至连垄断、利用内幕信息也无法获得超出投资对象风险水平之上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
弱式有效市场的检验
股票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
股票价格变化的随即性分析
检验股票交易策略的有效性
半强式有效市场检验——事件研究法
强式有效市场检验——对专业投资机构或可能知悉内幕信息人士的投资行为和绩效进行研究
(五)对有效市场的其他界定
内在效率——反映其运行效率
外在效率——反映其资金配置效率
三、局限
(一)实证研究中发现的“特例”现象
小公司效应
时间效应
账面市值比效应
(二)对有效市场理论相关假设的不同看法
理性经济人
信息相关假设
四、作用
(一)证券市场方面
揭示了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及股票投资期望收益率的变动模式,式。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 走规律,并无规律可循
以信息为纽带,通过股票市场信息披露水平、股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效率等, 研究不同信息作用形态下股票市场的特点
研究分析不同证券市场之间在信息披露、交易规则、 投资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金融理论方面——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被普遍、迅速接 受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节 市场结构理论
一、市场结构的划分
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
厂商的数量
产品的差别程度
行业进出难易
厂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能力
不同类型的市场特征
二、完全竞争市场(纯粹竞争市场)
(一)条件
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每个厂商提供的都是完全同质的商品
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
信息畅通、完全
(二)需求与均衡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反应的价格是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价格,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AR=MR=P,三线合一)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
短期均衡
调整产量
比较平均收益和平均可变成本决定是否继续生产
长期均衡
调整全部生产要素
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不变行业——水平线
成本递增行业——右上方倾斜
成本递减行业——右下方倾斜
三、垄断竞争市场
(一)条件
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厂商,无法对市场形成控制
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产品间既有差别,又可相互替代
厂商生产规模较小,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
(二)需求与均衡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较为平坦
供给曲线——没有供给曲线
短期均衡
调整产量和价格
比较平均收益和平均可变成本决定是否继续生产
长期均衡
调整生产规模
厂商的利润为零
单个厂商存在未被利用的多余生产能力
四、寡头垄断市场
(一)形成原因
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促使行业生产向大规模厂商集中
少数厂商控制了行业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
法律或政策的推动
(二)分类
按产品特征
纯粹寡头市场
差别寡头市场
按寡头厂商的数量
双头垄断
三头垄断
多头垄断
按厂商的行动方式
勾结(合作)寡头
独立(不合作)寡头
(三)典型模型
古诺模型(双头模型)——每个厂商都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伯特兰德模型(价格竞争)——预测企业将像完全竞争条件下行动,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利润为零
斯塔克伯格模型(产量领导型)——领导者考虑追随者对其决策的反应后作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追随者在领导者确定的产量下作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价格领导模型——同斯塔克伯格模型
支配型价格领先
成本最低型价格领先
晴雨表型价格领先
五、完全垄断市场
(一)条件
只有唯一的供给厂商和众多的需求者
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替代品
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
(二)形成原因
竞争和规模经济要求生产和资本集中
专利保护
独家生产经营权
利用现行条件或优势控制了行业生产资源形成自然垄断
(三)需求与均衡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短期决策——调整产量和价格
长期决策——调整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