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学》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这是一篇关于《宏观经济学》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思维导图。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编辑于2021-06-23 19:01:46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
占比较大、有力手段
转移支付
含义:无偿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的资金
货币性支出,不以本年度生产为报酬的支出
所以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净利息支付
含义:政府支付给政府债券持有者的利息减去政府所得利息之和(呈逐年上升)
政府补贴
农产品补贴、票价补贴
政府收入
税收
最主要来源
公债
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对公众的债务
特点
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双方不平等
以税收为担保
公债的清偿不能由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
公债发行不需担保(以国家信用为担保)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定义: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对冲击和干扰的机制
一、失业保障机制
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所得税税收体系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缺陷(极端情况下作用小,还可能抵消干预政策效应)
含义: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后,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组合政策)
组合政策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方案
改变税率
“逆经济风向”行事
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含义:国家关于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应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功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功能财政政策是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政策思想的实现和贯彻
赤字和公债
政府借债
向中央银行借债(利率低,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用的少)
发行债券向公众借债
争论观点一: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短期刺激消费支出,长期影响投资和产量
争论观点二:李嘉图等价原理——政府债务只是延期的税收
财政政策效应
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目标体系
四个
充分就业(首要目标)
广义:劳动力和上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
狭义:总失业率等于自然率的状态(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显示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状态
稳定物价
物价总水平
物价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
经济增长
含义: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顺差逆差都是不利的
目标的抉择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冲突
上述四个目标相互促进又有可能相互排斥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抉择的不同主张
短期、长期目标等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可进可退
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为了改变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
被动型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最终影响投资与消费、产出与价格水平
法定准备金率
最初主要是为了保障银行的清偿能力,现在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之一
再贴现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
定义:商业银行在其已贴现的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
例子:经济过热,提高再贴现率,借款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辅助性措施
信用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和居民所持的现金之和)——是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货币乘数:体现了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被商业银行创造成具有社会购买力的货币的能力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政策效应
IS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斜率
重点
“相机抉择”和“规则”之争
相机抉择
市场是不完善的,存在着价格和工资的刚性,从而宏 观经济会波动,因此,相机抉择的总需求管理政策非常必要,而且能够起作 用,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政策,消除经济波动。
坚持规则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动态不一致性理论
作用会出现长期和短期效果二者可能出现冲突,所以政府有了违背承诺的动机
卢卡斯批评
稳定政策在制定时依据的是历史上呈现出来的经济变量的关系
现实变量会变化
所以,稳定性政策有悖初衷,反而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具体的规则政策
预先设定某种目标,让货币政策遵循而不任意改变
货币增长目标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
以货币增长作为政策目标,确定单一的货币增长规则——为私人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缺点——没有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名义GDP目标
定义:根据现实中名义GDP是否偏离目标名义GDP而调整货币量
好处:可以应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以保证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目标
根据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是否偏离目标通货膨胀率来调节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泰勒规则
主张在政策规则中包含多个经济变量,确定一个复合政策目标,据此实施货币政策
将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协调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时滞
识别时滞(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宏观经济指标的衡量)
决策时滞(政府判断形式)
实施时滞(政策出台到实施)
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实施财政政策存在公众的阻力
公众预期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卢卡斯批评”
传统经济政策没有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的影响
挤出效应
即: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减少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效果具有短期性(短期刺激经济增长,长期时效(产量不变,物价上涨))
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就业-国门收入)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没考虑到就会出现大问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协调的客观性
二者不同
财政政策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以货币稳定为首要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
财政政策对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均有较强的作用,货币政策对供求结构影响弱,侧重于供求总量的调节
二者同样存在时滞的问题
协调
政策目标协调
政策方向的协调
政策力度的协调
IS-LM模型分析
供给管理政策
人力政策
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形成条件
劳动力结构因素
经济结构变动
劳动力市场不对称
技术不熟或不适应而失业
主要措施
人力资本投资
完善劳动力市场
协助劳动力流动
降低最低工资标准
收入政策
防止事业又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实行工资管控是最适宜的反通货膨胀的手段
工资-物价指导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率和价格增长率)
工资-物价冻结(政府用法律手段禁止工资和物价的上涨,或者得到批准)
特殊时期采用
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
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
效果不理想,最多是一种补充政策
指数化政策
应对通货膨胀
工资指数化
定义: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货币工资,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连接到一起,使他们同比例变动
其他也实行类似的指数化政策
可能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税收指数化
也是与通胀率同比例变化
赋予税收更多灵活性
利率指数化
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名义的利率,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
本章评析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