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论知识梳理
这是一篇关于《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的思维导图,内容涵盖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三个板块,内容总结详细、条理清晰,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1-06-25 17:17:49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价值尺度
价值表现为价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质上相同,量上可比较
商品不是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二重化会引发价格混乱
价格标准是价值尺度派生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规定计量单位,指定价格标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职能不同
价值尺度:使商品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
价格标准:用一个金量计量不同的金量
充当计量单位的金量越是不变,价格标准越能更好的执行职能
货币价值的变动不妨碍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
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随货币价值而变动
价格形式包藏的矛盾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
价格形式上,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的重量名称分离,由法律规定货币单位名称
商品价格用货币名称或法定计量名称来表现,掩盖了商品价值关系
商品价格形式包含着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受供求关系影响, 价格低于或高于商品价值,使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价格形式包藏的质的矛盾
价格完全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
虚幻价格形式:没有价值的东西通过价格取得商品形式
虚幻价格形式掩盖价值关系
价格形式包含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价格形式包含着商品货币交换,即由观念上的货币转化为实在货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金之所以能在观念上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来就作为货币商品存在于交换过程中
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隐藏着坚硬的货币
流通手段
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形态变化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实际运动形式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实际运动形式
商品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是经过两个相互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实现的
W-G-W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
W-G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社会分工使所有者的劳动使单方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必须要使商品转化为货币
需要证明商品对货币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用在商品上的劳动是社会承认的劳动 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从使用价值看
新产品不被人们接受
局部产品独立化条件不成熟
老产品被新产品替代
竞争者已经满足了需要
从价值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于个别劳动时间
困难的原因是私人分工制度
独立的私人生产者
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不受他们支配
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 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
一个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就是另一个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
同一个
商品转化为货币现象上看使商品同另一商品金相交换
实际上:商品同自己的一般价值形态相交换 金同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相交换
商品观念上的价值的实现同时就是货币的观念上使用价值的实现
同一个过程从一极看是卖,从另一极看是买
另一个
商品所有者出让自己的劳动产品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
金在商品生产者手里是出卖自己商品的结果,即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
有一个商品与这个金交换,实现自己的第一形态变化的同时 对于原来那个商品来说则是在完成第二形态变化
每个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同时又是另一个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
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
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容易实现的
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常常是其他许多产品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
商品生产者总是大批的卖,而零星多次的购买
商品的总形态变化
商品的总形态变化有两个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运动组成
四个极三个登场人物
各种商品的总形态变化的循环相互交错形成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与直接的商品交换不止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不同
商品流通突破了个人和地方的限制,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复杂不能为他们自己所控制
直接产品交换随着产品的换手结束 商品流通中货币不因为一个商品形态变化完成而消失,不断留在商品空出来的位置上
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的可能
商品流通造成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和对立
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商品内部的一系列矛盾没有消除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私人劳动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
具体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一般劳动的对立
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
货币的流通
货币流通的性质
商品流通的性质本身造成的假象
商品的运动表现为循环,货币的运动是不断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只是商品本身的形态运动的反映
同一个商品的两个形态变化反映在货币的两次方向相反的位置变换
商品世界无数形态变换互相交织反映在货币的不断反复位置变换上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第一个因素:一定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第二个:货币流通速度V
货币流通量规律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各种因素变动有多种组合
铸币,价值符号
铸币的产生
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一种货币形式
铸币在流通中会使它的实际含量与名义含量相分离
铸币实际含量和名义含量的分离产生了用别的材料或象征代替铸币执行职能的可能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
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象征性地由纸币代表 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才成为价值符号
金只在它充当流通手段地职能上可以由没有价值的纸币代表
货币
货币贮藏
货币贮藏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贮藏的产生
应付可能随时出现的生产中断
需要预付货币进行周转
需要支付
货币拜物教
货币贮藏的职能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
货币贮藏者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货币权力随着商品流的扩展而不断扩大
货币贮藏者的欲望按其本性来讲是无止境的
货币的美的贮藏形式
货币贮藏的作用
调节货币流通量,起“蓄水池”的作用
起货币积累和货币集中的作用
起保险的作用,减少自然和社会的风险
培育节约的传统美德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的产生
货币当作支付手段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
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发展程债务关系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运动特点
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销售过程的两极
商品形态变化的顺序发生了变化
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目的起了变化:为了使用价值-为了保存价值和积攒财富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量的决定
支付手段的矛盾与货币危机
形成债务链条关系,其中一环超期不支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支付,形成货币信用危机
货币流通规律的总公式
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支付总额
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范围及其影响
信用货币的产生
支付手段职能作用范围的扩大
支付周期与支付手段量的关系
货币贮藏在性质上的变化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
世界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一般支付手段、购买手段、财富的绝对化身
世界货币的流通
贵金属的流动是二重的
贵金属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