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笔记-不懂说话,团队你怎么带
《不懂说话,团队你怎么带》一书共7章,分别以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附和、夸奖、询问、委托、鼓励、传达、批评等7种场景为例,介绍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如何在职场中做好人际沟通。作者以其丰富的职场阅历,以亲身经历的事情为案例讲解,从正反两个方面解释各类做法的好处与坏处,大部分场景对职场员工都是有借鉴意义。以职场中经常面对的7个场景为例讲解,基本覆盖了职场员工80%以上的工作情形,能够让人感同身受。
编辑于2023-12-17 09:45:58不懂说话,团队你怎么带
第四章 委托
1 让下属乐于接受委托的表达
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罢了
过度使唤下属做杂物,会让下属变得干劲全无,觉得自己只要做好最低限度的工作就可以了
需要使用能让人心情愉快的委托方式
需要营造公平感
①对杂事不偏不倚,相对平均
② 对所有人统一称呼
③前提是下属能力和作用均衡,不能有短板
2 遇紧急工作委托下属的说话要点
① 为什么需要现在就做
② 为什么希望对方帮忙
提出委托前先说些铺垫的话,能使语气显得柔和。例如:“我知道山田你很忙,但还是希望你能帮我。”
③ 强调“一起”
3.委托时应该给出明确的指示
① 事先说明背景
② 去除表意模糊的部分
4 对不同类型下属用不同委托方式
① 追求职业生涯升级的下属
特征:重视升职、加薪等能够体现自身市场价值提高的事
提示工作重要性
提示任务完成后的收益
② 追求回避风险的下属
特征:只做好最低限度的事,不会尝试新的挑战
提示风险已经回避
提示由他完成的必要性
提示将共同完成
③ 追求挑战的下属
特征:追求刺激,“前人未达”“业界有史以来”“难关”等更能激发干劲
提示挑战性强
提示对方重要性
④ 追求自由的下属
特征:不喜欢被人指挥,讨厌束缚,期望拥有自由裁量权
充分授权
5 想让下属积累经验时采用“修正主义”
想让下属得到成长,就必须让他们逐渐面对新的挑战。
上司也不能害怕失败,必须采取容许失败的态度。
如果害怕失败,下属和团队容易变得保守,导致无法进步。
上司要敢于担当,拿出勇气的足够的度量,消除下属的不安
前提是要控制好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即使下属失败了也不怕,只要及时修正就好
作为领导,怎么能阻挠拼命努力的下属呢?
6 对不自信的下属给予具体支持
① 整体没自信
了解原因
承担失败责任
② 部分没自信
了解具体方面
提供有效支持
7 让优秀员工多干一点要强调“一起”
① 不要说得好像理所应当一样
上司需要多少表现得谦逊一些,先认可,再布置
② 强调“一起”
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是平等的,上司需要使用能让下属心情愉快的委托方式,要营造公平感。
第五章 鼓励
1 和被上级否定提案的下属站在一起承担失败
中层需要在中间充当翻译,不是直接转达上级结论
说明具体问题及原因
给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
2 对因失误而沮丧的下属袒露自己的失败案例
当下属陷入沮丧的时候,上司穷追猛打雪上加霜毫无意义,只会变得更加沮丧。
犯错的下属应该承担责任,但不能一味斥责,可能导致下属对失误隐瞒不报
① 讲述自己的失败经历
产生共鸣
② 讲讲未来的目标
“别人和过去无法改变,但自己和未来可以改变。”
一味否定过去的事,并不能解决问题
展望未来,解决问题
③ 对下属表示安慰,一起思考改善对策
3 对拼命努力却失败的下属要关注并肯定其过程
① 除了结果,还要关注过程
② 即使结果不好,也要着眼于积极的方面
肯定过程中积极的部分
一起查找问题原因
帮助提高改进
4 对说泄气话的下属要关注其背后的原因
下属说出泄气的话,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汇联商”,而且也接近真心话
区分不同的员工,消极的员工除外
表示理解,然后追查原因,寻求解决之道
第六章 传达
1 针对业绩差的下属先认可再找原因
营造易于交流的氛围
一味训斥,只会疏远,找不到问题点
会让下属觉得自己全无是处
找优点并褒奖
产生信赖
2 让业绩好的下属多干活要慰问和鼓励并存
① 表明要求其具备团队合作意识的理由
② 提出要求前使用铺垫语表示慰问
3 针对拼命努力却毫无成果的下属
通过批评进行激励,适得其反
不引导,找不到问题,情况改不了
① 对下属的拼命努力表示慰问
偷懒则要严厉批评
② 上司自我表露,让下属感到安心
③ 提问应该聚焦于“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人
4 对进步缓慢的下属多认可忌比较
不宜
① 跟别人比较
产生劣等感
可以引导其与自己比较,总结提升
② 全面否定下属所做的一切
丧失干劲
缺乏自信
原本能做好的反而做不好
应该认可下属做到的部分,对没做到的地方提供建议,帮助改进
宜
①和对方自己的过去比较
②发现优点并肯定
③帮助养成回顾的习惯
5 对有欠缺的下属先认可再指出努力方向
①避免全面否定
打击积极性和干劲
② 对下属积极提案表示支持
③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④指明改进方向
6 对业绩不好的年长下属要肯定其过去
不该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年长的下属
上司与下属,其实并无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罢了
设法使其心情愉快地工作
了解其需求,并提供实质性支持
7 对于缺乏魄力的下属要给予具体指导
不宜全面否定
丧失干劲
缺乏自信
① 先表示慰问,并对值得肯定的部分予以夸奖
营造好感度
为建议做铺垫
②引导发现问题
开放式的问题
不要先入为主
不宜随便打断
11 对延误交工的下属要留出确认进度的时间
要了解延误的原因
不宜当场否定
在对最差情况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制订计划
不要让下属独自面对问题,要留出多次确认进度的时间
12 对因追求完美而延期的员工要先满足其自尊心
特征:完美主义者,回避风险,又不喜欢被别人指出不足
① 先对下属的努力表示认可
② 指出误期会使努力付诸东流这一事实
③ 表示“正因为你很能干”,继而提出要求
13 对多次犯同样错误的下属用“什么”代替“为什么”
① 确认事实(现行方法)
②关注事实本身原因,不聚集在人
③ 促使下属改善行动:行动要具体化
第七章 批评
1 在一开始使用效果显著的铺垫句式
既能表明上司的心情,也更易于下属理解上司的话
若是使用不当,有时会让下属怀疑上司是否认可自己,从而对上司失去信任
2 边夸奖边批评——方便的“三明治法”
批评的最大意义,就是促使下属改善行动。为此,首先需要激发下属的干劲,必须让下属觉得“好,加油”
所谓三明治法,是指在批评前后夹以夸奖的方法
3 对心怀抵触的下属先要满足其被认可欲
① 重复下属的话,暂时承接下来
② 不否定,试着提问
4 对受到批评却毫无改变的下属要询问其真正原因
① 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
批评的目的并非改善意识,而是改善行动,有时需要上司站在下属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② 下属并不想改变
不要使用“这是你应该做的”“改变是你的义务”等“应该论”。一旦用错“应该论”,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否定
③ 做不到是有原因的
如果下属本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上司应该同下属一起消除心结,查明原因
还需要引导下属采取具体的行动
5 对抗打击能力差的下属要用“糖果+无视”理论
① 每次只针对一件事进行批评
如果每次批评时都牵扯到很多方面,下属也会感到厌烦。还会让下属难以确定,不知道究竟应该从哪里优先开始改正才好
② 利用“糖果+无视”理论
表示夸奖的“糖果”,加上对低重要度问题不予批评的“无视”
③ 事先明确批评标准
④ 聚焦于一个问题——“只要改正这里就不要紧了”
⑤ 以提问的形式交谈
⑥ 不要过分夸大
6 对迟迟不着手行动的下属要和其“一起”做
迟迟不能行动的人,大概都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 不知道该如何行动
不要问“难道你不知道该如何行动”,而应该问“有什么困难吗”
② 没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气(门槛高)
引出下属真实想法,说出不安
设法逐一消除下属的不安
③ 想体现自身的优越感
7 对认死理的下属多用“假设性提问”
① 对上司十分不满
用自己的话来仔细说明清楚
② 对现状十分不满
给下属在会议上发表意见的机会,或者让其担任项目领导
③ 上司有否定癖
没必要赞同,上司也应该先承接下来
引出下属的不平、不满,设法改善行动就可以了
8 对因为专注于项目而耽误日常工作的下属要多自我袒露
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优先顺序,如何合理分配时间
① 先对下属的努力表示认可
② 通过“有什么困难吗?”这样的措辞,促使下属做出回答
9 针对推卸责任的下属采用“既不赞同也不否定
对这样的下属说“你也有责任”,只会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
假设性提问,能够委婉地让下属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和责任
提问应该表明这样一种态度——我不是在追究你的错误,而是在引导你思考如何解决错误
10 对被批评过重的下属巧用工作话题转移情绪
批评下属以后,上司千万不能说“刚才对不住”,否则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
下属就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做出解释
只要把话题引向其他工作即可
上司的批评过于严厉,令下属受惊过度
① 以提问的形式表明“可能我说得不够清楚”
② 对自己感情用事表示歉意
第三章:夸奖
1 对年长下属
特点
不会直接接受上司的夸奖
疑神疑鬼,怀疑上司别有用心
采取“不想被你这样说”的抗拒姿态
有时可能会暂时导致所有成员都对你怀有敌意
对策
“怎样才能像您那么会聊天呢?”
让对方默认接受了“会聊天”这一“前提”,所以对方会欣然作答
2 对新人
贴标签式夸奖
这个企划去问A”“这方面的业务去问B
●满足下属的认可欲求,提高积极性
●加快下属的成长速度
●树立成员的自我品牌
3 利用“三角式夸奖”凝聚团队战斗力
① 将第三方的夸奖转达给下属
② 当着第三方的面,对不在场的人予以夸奖
适合不擅长当面夸奖下属的上司使用
尤其是对助理等在幕后出力的人
对于有矛盾的两个人,要说双方对对方的好话,而不是坏话(容易激化矛盾)
肯定会有人把我的夸奖转达给那个当时不在场的人
针对不在场者所说的坏话,肯定会传到事主耳中,再经过添油加醋地传上一圈,人际关系就会更加恶化
4 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夸奖
第三方介绍下属的时机,对下属予以间接式夸奖
增加第三方的信任
笼络人心
不宜故作谦逊来贬低自己人
人心浮动
给人以消极印象
5 使用“自言自语式夸奖”
① “名不虚传”
应该对业绩好的下属使用
夸奖下属的擅长领域时使用
② “真了不起”
通过努力终于收获成果的时候使用
用于会议等场合也很有效
会议中不宜直接否定
③ “我以前都不知道”
引导下属讲出详情
不宜 不懂装懂
④ “很难得,详细讲讲”
⑤ “原来如此”
第二章:询问
1 对汇报不得要领的下属避免全盘否定
容易造成下属就不会继续“汇联商”了
不会有下属愿意接近
只会进行最低限度的汇报
只报喜不报忧
●自己随意做出判断 ●有错误也不汇报,直到发展成严重问题后才慌忙汇报 ●害怕自己遭到否定,只做毫无风险的事
容易出现的场景
① 真的不知道下属在说什么
对策:“谢谢你的发言。我想整理一下,能不能再说一遍?”
② 上司过于追求完美,其实只有一部分没听懂
只要解决没听懂的那部分
对没听懂的部分加以询问
③ 铺垫部分过于冗长,不明白结论是什么
“能不能从结论开始讲起?”
上司注意事项
激发下属的干劲,使其采取适当的行动,创造最大的成果。
营造易于交流的氛围。不只是保持威严
引导员工用“5W2H”法汇报
When(期限、实施时间、决定时间)
Who(决定权者、商议对象等)
Where(公司名、部门等)
What(问题点、商品名等)
Why(理由)
How(方法、解决对策等)
Howmuch(金额、数量等)
2 对汇报坏消息的下属先把话听完
“批评”与“发火”是不同的。
“批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督促对方对自身行动做出适当的改善。
“发火”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发泄。
诘问的目的只是让身为上司的自己得到满足而已,并不能解决问题
犯错后的心理状态
下属犯错以后,肯定一直都在反省
一旦勃然大怒,令下属心生畏惧,下属就可能只会考虑如何摆脱当前的局面,从而对关键问题刻意隐瞒,最终导致上司得不到正确的情报,事情本末倒置
不能把眼前的下属看成“捅娄子的废物”,而是应该视为“因为犯错而陷入困境的下属”“尽管难以启齿,但还是勇敢地前来汇报的下属”
处理方式
上司应该先说“能详细说说吗”,借此确认事实,然后询问下属本人的想法,确定问题的原因,最后加以指点,引导下属对自己的行动做出改善
3 对提不出意见的下属用“比方说”引导其打开思路
提问方式分“封闭式”和“开放式”
封闭式提问,是指能用Yes或No回答的提问,适用于在谈话初级阶段确认事实和内容
使用不当造成压迫感
人在受到压抑的状态下,本来就想不出好主意。
开放式提问让对方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状况,做出丰富多样的回答。
对方必须开动脑筋,回答起来并不轻松,但能得出适当的、自由的答案。
针对那种业绩低迷、很难提出意见的下属,以及缺少经验的下属、性格怯懦的下属,开放式提问的效果似乎并不太好
“比方说”
假定具体场景,让下属站在具体立场上思,下属回答起来就会更容易
4 对跑题的下属用“也就是说”拉回主题
偏离议题的下属其实并无恶意,不要直接说“你跑题了”“你到底想说什么”之类的话
会让对方变得消极,就算本来是积极发言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沉默,为了避免惹怒上司而得过且过
第一章:附和
通过交谈带给下属安心感,其根本在于,上司应该先仔细倾听并理解下属所说的话。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理解并认可他的。
1.营造畅谈氛围的简短附和
例如“对”“啊”“嗯”等等。这些附和所表现出的反应较轻,能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要配合对方的语速
不要连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比如“对、对、对”“嗯、嗯、嗯”。
同一个词连续重复使用三次以上,就变成“我早就知道了,快点儿说完得了”“那就随便听听吧”等否定的含义
2 促进谈话的附和
① “原来如此”
“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还想让下属再多说一些”的时候使用
② “接下来呢”“然后呢”
当你想让下属继续说下去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附和方式,相当于给下属一个暗号,表示“我对你的话感兴趣”
3 表示赞同的附和
① “很有趣”
② “太对了”
4 表示慰问的附和
①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下属之所以发牢骚,不一定是为了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可能只是想在口头上发泄一番。所以只要上司肯听,下属往往就能满足了。
② “那种情况确实不好处理”
③ “太遗憾了”“的确令人沮丧”
站在对方的角度表示感同身受,能让下属的情绪迅速恢复镇定,重整旗鼓
5 承接相反意见的附和
① “这种思路也是有的”
即使下属提出的意见很乏味,上司也不要一口否决,不然可能会引起下属的反感和沮丧
6 鹦鹉学舌式的回应
当下属所提意见与你的想法完全相反时,你可以仿效鹦鹉学舌,把对方意见的核心内容重复一遍,这样能让下属觉得你对其意见足够重视。
7 应该避免的附和
① “是吗”
② “我早就知道了”
③ “不可能”“绝对”“胡说”“怎么会”
上司之所以会使用这种不客气的说话方式,也是因为自己比下属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在听取下属意见的时候,上司是立足于自己迄今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所以对两方面都逊于自己的下属所提出的新意见,容易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很自信的上司,这种情况尤为多见。
可是这样一来,下属就不会再提意见了。要知道,革新都是从看似背离常识的地方开始的,如果全面否定,就会失去革新的机会。
所以,上司应该先说“原来还有这种思路啊”“啊,原来如此”之类的话,暂时把下属的意见承接下来。
④ “不过”“反正”“你看看”
合称为“打击下属干劲的三大撒手锏”
⑤ “啥?”
只要记得像这样换位思考,应该就能改变措辞了,由“啥?”变为“这部分能不能说得更详细些?
⑥ “要我说呢”
引言
做到积极思考,就能发现其优点,从而使用能激发下属干劲的措辞
消极思考只会让上司使用打击下属干劲的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