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学导图笔记
赶快收藏!以下总结了第九版医学影像学总论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X,CT,MRI,超声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临床方面的应用,有需要的朋友收藏学习吧!
编辑于2021-07-05 00:17:23总论
X
原理
x线基本特性(穿透,可吸收,荧光,感光)+人体组织结构密度厚度差异→组织不同程度吸收→不同黑白对比的影像 ①高密度(骨或钙化)→白色 ②中密度(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液体)→灰白色 ③低密度(气体,脂肪组织)→黑
X数字化
X→像素化数字化→计算机→模拟X线图像 CR-IP(影像板),DR-FDP(平板探测器),CR与传统X线设备可组合
优点: ①降低X线辐射量 ②提高图像质量 ③多种图像处理功能 ④利用管理储存方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前多用FDP,常用时间减影法,能够清晰显示直径200μm以上的血管,心血管或肿瘤疾病的金标准
优点
①空间分辨率高 ②显示较大范围 ③辐射剂量低,费用低
缺点
①条件要求严格 ②密度分辨率低 ③影像重叠 ④灰度无法调节 ⑤胶片利用管理不便
安全性
x线具有生物效应导致放射性损伤;三项基本原则(屏蔽,距离,时间)
方法
①普通检查: 拍片,荧光透视 ②特殊: 软X线→应用钼靶老靶专门用于乳腺 ③造影: 对比剂(硫酸钡-食管胃肠道,水溶性有机碘-血管尿路子宫输卵管窦道痿管);引入途径(直接-口服灌注穿刺,间接-静脉注入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图像特点
①黑白灰度图像 ②叠加图像
CT
原理
断层扫描→探测器接收不同方向x线→模数转换→计算机→组织衰减系数的数字矩阵→数模转换→黑白灰CT图像;多层螺旋(滑环技术)
安全性
无创快速;辐射剂量小
方法
①平扫 ②增强(注射对比剂)→常规,动态(常见三期-AV实质)→肾脏肝脏多期增强 ③造影: CTA,CT脊髓造影
图像特点
①是数字化模拟灰度图像(像素的灰度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②高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不如X ③密度量化评估-CT值 ④断层图像
CT值: ①水→1→0HU ②骨皮质→2→+1000HU ③气体→0→-1000HU
断层的缺点: ①不能整体显示 ②观察多帧,时间长 ③部分容积效应(若只有一种物质则CT值代表其密度,若有2种或以上则代表平均密度)
根据CT值范围调整窗技术: ①窗位(↑黑↓白) ②窗宽(↑层次多对比下降↓层次少对比增加)
超声
原理
①指向性: 频率高波长短→直线传播→指向性 ②反射: 入射大界面→大部分能量阻挡返回 ③散射: 入射小界面→部分能量向各个空间方向分散辐射→散射回声来自脏器内部细小结构 ④折射: 各脏器声速不同→经过这些组织间的大界面时→声束前进方向改变 ⑤绕射(衍射): 声束在界面边缘经过→向边缘靠近且绕行→产生弧形转向 ⑥相干: 两束声波叠加 ⑦衰减: 声束传播时→小界面散射,大界面反射,声束扩散,介质吸收→声能逐渐减少;骨钙质>肝脾实质>脂肪>水,骨钙质衰减多后方回声消失形成声影 ⑧多普勒效应: 遇到与声源做相对运动的界面→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的运动情况而发生改变 →朝向探头频率增高背离探头频率减低→检测组织或血流的运
声阻抗: 阻抗声波的能力;大反射大,小投射进入人体,均匀介质无回声
入射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不同器官,正常病变组织的多层界面→声阻抗不同发生不同程度反射散射→回声+入射超声波→不同组织衰减信息→接收放大信息处理→声像图
设备: 换能器(探头)→主机和信息处理系统→显示和记录系统
类型
A(一维): 振幅调制
B(二维): 辉度调制→腹盆脏器,浅表器官,心脏大血管四肢血管,肌肉骨关节
M: 辉度调制+距离时间曲线→→心脏大血管
D: ①频谱(脉冲,连续→高速血流定量分析) ②彩色CDFI→血流性质(朝向红背向蓝,湍流五彩,快亮慢暗) ③彩色能量CDE→能显示低速血流 ④组织→心肌组织运动情况
优点
①属于机械波无放射损伤安全性高 ②动态显示实时进行断面成像→同时获取功能和形态学信息 ③便捷易于操作低廉反复多次检查 ④轻便床边检查术中检查
缺点
①骨骼肺胃肠道的气体全反射不适合 ②局部断面图像 ③依赖技术水平和经验
安全性
超声波属于机械波,可产生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
MRI
原理
利用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氢质子(自旋特性),在特定射频(RF)脉冲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①人体氢质子→正常相互抵消;强外磁场下产生纵向磁矢量和进动 ②发射特定RF脉冲引起核磁共振→纵向磁矢量消失,产生横向磁矢量 ③停止RF脉冲后氢质子恢复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弛豫过程,弛豫时间→T1(纵向),T2(横向) ④采集处理MR信号重建为MRI图像→黑白灰度反映的是组织间弛豫时间差异,黑白灰度称为信号强度→T1WI(短T1高,长T1低),T2WI(长T2高,短T2低)→肿瘤一般都是长T1长T2
T1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低信号,脂肪高信号骨皮质低信号 T2脑灰质>脑白质,脑脊液高信号,脂肪高信号骨皮质低信号
优点
①多参数多方位多序列 ②软组织分辨率高(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关节内) ③MR水成像(显示含液体的管道系统);MRA(利用液体流动效应,不用对比剂);SWI(显示组织磁敏感性差异);MRS(检测组织生化成分);DWI和DTI(水分子扩散运动);PWI(血流灌注状态);BOLD(脑功能定位);
缺点
①断层图像-CT相同 ②易发生伪影和识别钙化有限
方法
①平扫: 普通;特殊(抑脂→明确有无脂肪组织,同反相位→富含脂质病变,水抑制→脑室脑沟旁病变,SWI→显示小V微出血铁沉积) ②对比增强(对比剂Gd-DTPA): 普通→颅脑疾病;多期→腹盆部疾病 ③MRA→血管疾病 ④MR水成像→MRCP用于胆胰管梗阻,MRU用于尿路梗阻 ⑤MRS→确定其生化成分的组成和浓度,肿瘤炎症 ⑥功能成像: DWI→急性脑梗,肿瘤/DTI→脑白质纤维素成像;PWI→缺血性,肿瘤性病变;BOLD→定位语言和运动
安全性
禁忌症:心脏起搏器,金属内植物,妊娠,幽闭,肾病禁用对比剂
图像特点
①黑白灰度→信号强度→弛豫时间 ②多序列多幅断层图像无重叠 ③信号强度与序列技术有关 ④对比与窗的设置有关 ⑤增强检查可改变信号强度 ⑥MRA和MR水成像立体显示血管及含水通道 ⑥MRS提供代谢及功能信息
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
分子影像学
在活体状态下,应用影像学方法对人或动物内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成像,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4个基本条件
核医学
通过成像设备对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进行灵敏与实时的检测,对人体正常与异常变化进行动态与静态,全身与断层成像的影像技术
对比剂
基本原理
对比剂: 为提高影像观察效果而引入体内的物质 ①X: 高吸收X物质(硫酸钡)或少吸收X物质(油脂气体)→提高对比度 ②MR: 改变邻近组织的T1和T2弛豫时间;Gd-DTPA→T1缩短增强信号 ③超声: 加入声阻抗与血液截然不同的介质(微气泡)
种类与性能
X→硫酸钡,碘化合物(碘化油-痿管输卵管淋巴管,水溶性有机碘化合物-血管输尿管) MR→细胞外(Gd-DTPA),细胞内(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对比剂)
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①副反应(特异质,物理化学-渗透压离子浓度) ②肾毒性 ③不良反应的处理
不同成像技术的比较与临床应用
X→骨关节,乳腺疾病 CT→都可,尤其是呼吸系统 MRI→除肺外,信息最丰富 超声→除骨关节和肺胃肠道的气体全反射
图像的观察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①确定 ②符合 ③可能 ④否定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PACS基本结构: ①数字图像获取子系统(成像设备和获取接口;DICOM3.0标准) ②PACS控制器(数据流控制器,数据库服务系统,图像存档系统)→通过HL-7接口与医院的HIS和HRS进行数据交换 ③图像显示子系统
PACS→图像数据;RIS→文本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