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非常详尽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值得收藏学习,让你事半功倍,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变化
物理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举例:
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
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
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化学变化
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分类(基本反应类型):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化学反应一般表现
生成沉淀
放出气体
改变颜色
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得)
举例: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溶解性、磁性、吸附性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标新出来的性质
举例:可燃性、毒性、腐蚀性、强碱性、活泼性、稳定性
实验
重点观察实验前后实际的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
试验方案
操作→现象→结论
原则
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注意
闻气体时应招气入鼻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实验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加热
试管
燃烧匙
蒸发皿
间接加热(需陶土网)
圆底烧瓶
锥形瓶
烧杯
夹持仪器
试管架
铁架台
坩埚钳
取用仪器
胶头滴管
镊子
药匙
过渡器(加液器)
便于添加液体
漏斗
长颈漏斗(制取气体时,液体末过漏斗下端)
控制反应速率
分液漏斗
储存仪器
储存气体
集气瓶
瓶口磨砂
储存液体
细口瓶
瓶颈内及瓶塞磨砂
储存固体
广口瓶
计量仪器
质量测量 托盘天平
固体试剂的称量:托盘天平量一定量的固体:调平→放称量纸→右盘放砝码,调游码至要求量→继续加减称量物至要求量
体积测量 量筒
加热仪器
高温条件:酒精喷灯
加热条件:酒精灯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1.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要擦干;2.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药品;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3.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4.加热固体前需要先预热,然后固定加热;5.刚加热完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清洗.
固体试剂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即“不闻、不摸、不尝”;具体说就是: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最大量,液体不超过容器容积的1/3,固体不超过1/2。
3.“三不一要”原则,即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因为要“节约”而放回原试剂瓶,这样做会污染试剂瓶中未使用的药品。因此,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4.固体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5.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取用时可以用药匙(或者纸槽)。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具体的操作是:先将试管倾斜,把盛药品的药匙(或者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
液体实际取用原则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1.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2.直接倾倒时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试管45度,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3.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1.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2.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3.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防止稀释药剂】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1.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2.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偏小
探究环节
1.提出问题 2.做出猜想(假设) 3.制定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 5.分析现象 6.得出结论 7.讨论交流 8.反思评论
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性质决定变化
sq
新物质:组成的结构性质与原来不同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