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中级会计师第二章存货
2024中级会计师第二章存货,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库存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编辑于2023-12-20 14:57:22存货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存货的概念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库存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区别:存货最终目的为了出售
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在途物资、发出商品等
接收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完成或修理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即企业为加工或修理产品发生的材料、人工费等作为企业库存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入的用于建造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属于企业的存货
(地+房)®开发成本(存货)®开发产品(存货)
委托加工物资
在途物资
发出商品、委托代销商品
委托方的存货
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物资,不能作为企业的存货
工程物资®领用®在建工程®完工®固定资产
周转材料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应作为固定资产
受托代销商品:受托方未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不能确认为存货
存货的确认条件
同时满足,才能确认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50%≤95%)流入企业
该存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存货的初始计量
构成
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存货成本包括
采购成本
加工成本
其他成本
处理原则
外购的存货
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通过购买而取得的存货初始成本为采购成本(如超市)
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
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资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成本为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为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的其他成本构成
外购的存货
存货的采购成本
价
购买价款
税(应归属于该存货成本的)
关税
消费税
资源税
不能抵扣的增值税
费(入库前的合理支出)
运输费
装卸费
保险费
仓储费用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用®存货采购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须的仓储费用(如:酒)®生产成本
包装费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要计入存货成本
处理方法:金额不加不减即为计入,数量应为减去损耗后的实际数量
非合理损耗:计入营业外支出
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
其他入库前的合理支出
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
不计入存货成本的费用
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仓储费用(采购入库后领用前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一般产品的设计费用
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商品流通企业“费”三种做法
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已售商品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
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进货费用金额较小,可以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重要性原则
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
基本原则: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税款(除受托加工或翻新改制金银首饰按规定由受托方缴纳消费税外)
计入存货成本的包括
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成本
加工费
运输费、装卸费等
按规定计入成本的税金
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
应当计入成本的消费税
账务处理
连续生产 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可以抵税) 避免重缴
用于出售 借:委托加工物资(不再缴纳消费税)特殊情况:高于受托方的计税价格出售的需要补税
消费税只交一次
自行生产的存货构成
采购成本:使用或消耗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本等
加工成本(材料以外)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
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损耗、劳动保护费(注: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
季节性和修理期间停工损失(排除:非正常原因的停工损失,如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为生产产品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
产品生产用的自行开发或外购的无形资产摊销等
计入制造费用等于计入存货成本
其他成本:可直接认定的产品设计费用等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
基本原则: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特殊情况: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按照该项存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借:原材料(约定价值或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实收资本(份额)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倒挤)
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
直接人工
其他直接费用
可归属与该存货的间接费用
计入存货成本
存货的期末计量
存货期末计量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倒推)
存货成本(已知):指期末存货实际成本(如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简化核算方法,则成本应调整为实际成本)
外购:价+税+费
进一步加工: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谨慎性原则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
注: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列报金额=成本-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后,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存活期末计量方法
减值迹象的判断
情况之一,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需要计提
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陈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因企业所提供的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情况之一,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全额计提
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因素
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
外来原始凭证
生产成本账簿记录等
持有存货的目的
直接出售
进一步加工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影响
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直接出售的产品或材料:可变现净值=自身的估计售价—自身的相关税费
需要加工的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产品的相关税费—加工成本(买谁用谁的售价)
售价的确定:有合同按合同,没合同按一般市场价格
特殊情况:如果企业持有同一项存货数量多于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订购的数量,应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计提
账务处理: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PK结果为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有余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
方法
单项计提法
适用范围: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分类计提法
适用范围: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
总体计提法
适用范围: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
转回(提取的反方向)
基本原则: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不能是其他因素),减记的金额应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贷方)
说明
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同一事项造成减值,同一事项好转才允许转回存货跌价准备
结转
已经销售的存货,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按存货账面价值转成本)
账面余额VS账面价值
资产的账面余额: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备抵项目(如: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等) (一般指原值)
资产的账面价值:指某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的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备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