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第三四章
公共管理学徐双敏第二版第三四章知识总结,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一方面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即公共权力必须履行公共职能; 另一方面强调对公共权力(权威)的监督、制约和规范,强调运用公共权力(权威) 的科学方法 。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
编辑于2021-07-08 22:31:55公共管理学
公共组织
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的内涵
含义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特性
政治性
社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系统性
行政组织的类型
行政领导机关
行政职能机关
行政辅助机关
派出机关
临时机关
行政组织的结构
纵向结构
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
使国家行政管理做到事权集中、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利于加强控制监督
影响行政组织效率
横向结构
以职能制为基础的行政部门分工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事权分散、各职能部门之间扯皮推诿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措施:减小管理规模,增加一级(省级)行政区划数量
行政组织结构的作用
有利于实现行政组织目标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准行政组织(参公管理单位)
含义及特点
含义
那些不具备国家行政机关性质,而实际承担着某些行政管理职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
特点
由执政党或政府直接设立
费用都来源于国家财政
在管理上都参照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
类型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隶属于政府部门但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性机构
行政性行业组织
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
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
有利于政府减少机构,降低行政成本
有利于消除公共权力的寻租现象
事业单位
概念
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活动组织
特征
属于社会公益性组织
主营业务不得出现经营性项目
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
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活动领域主要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
地位和作用
能够发挥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促进政府职能科学转变
培育和规范市场
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能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服务作用
社会沟通作用
社会评价作用
社会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作用
改革
现有事业单位
承担行政职能
划回公务员单位,放回体制内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从事公益服务
公益一类
财政全额拨款
公益二类
差额拨款
社会团体
定义和特征
定义
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特征
非政府性
自愿性
共同性
非营利性
自我约束性
与事业单位的区别
目的不同
经费来源不同
经营性质不同
登记、管理机关不同
社会团体由民政部管理
分类
学术性社会团体
学会、研究会
行业性社会团体
协会
专业性社会团体
协会、基金会
联合性社会团体
联合会、联谊会、促进会
作用
沟通和协调社团与政府的关系
沟通和协调社团与企业的关系
沟通和协调社团成员间的关系
成员间建立联系的基本形式与途径
成员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
为成员提供服务
是进行行业自律的形式
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和服务进行监督
民办非企业单位
概念和特征
概念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特征
民间性
非营利性
社会公益性
独立性
实体性
与社会团体的区别
组成方式不同
组织目的不同
机构设置不同
实体性程度不同
分类
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
法人型
合伙型
个人型
根据行业的不同
教科文体卫,劳动事业,民政事业,社会中介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等
作用
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供给
促进政府职能转移
促进就业
基金会
概念和特征
概念
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依法设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特征
公益性
财团法人
信任托管
功能与作用
对政府的补充替代功能
对财富的分配调节功能
文化促进和价值倡导
对社会秩序的调节维护
分类
通行的基金会分类
我国管理部门对基金会的分类
公募基金会
非公募基金会
公共管理主体间关系
政府组织及其职权
中央政府及其职权
中央政府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
国务院领导机构
国务院工作部门
职能机构
办事机构
直属机构
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非常设机构
特设机构
职权
立法权
制定行政法规
提案权
领导权
监督权
人事权
其他权力
行政区划权
地方政府及其职权
地方政府是依法按照国家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地位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具有双重隶属性
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
块块管理体制(横向管理)
政府组成部门
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直接隶属于统计总局,属于垂直管理
条块(双重领导)
监委
条条(垂直管理;中央垂直,省以下垂直)
海关、税务局
特殊的地方政府及其职权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权
管理地方性政治社会事务的自治权
管理和安排地方经济建设的自治权
管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管理自治地方教科文卫体等事业的自主权
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由当地人管理
中联办
外交部驻港/澳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
科层式管理体制
韦伯;“官僚制”;理想行政组织体制
特点
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职位说明书)
所有工作强调程序和流程(对事不对人)
强调层级控制(一层只管一层;命令-服从)
强调绩效考核
优点
分层负责,使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地域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
行动迅速,能及时地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决策,就地组织实施,并有利于就地监督、控制
能发挥各个层级公共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主动开展工作
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的管理人才
缺点
各层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责重事繁,难于事事精通
容易形成地方的块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容易形成地方主义,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垂直管理体制
优点
符合分工专业化的原则。每个部门只负责某一项业务工作,有利于工作人员熟悉本专业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
有利于统一管理业务的理,使公共组织易于统一同一性质业务的方针、政策、法规,避免政出多门的混乱状态
体现事权一致的原则,便于协调
缺点
业务事权过于集中,容易形成条条分割,利于不同业务性质工作之间的合作、协调
分工过细,易造成部门林立
有些业务性质混淆不清,不易作出明确的划分,易产生组织冲突
双重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
核心内容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和职能关系
实质
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
主要内容
权力关系、财政关系、行政关系
载体
财政关系
抓手
行政关系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观点(从权力清单到放管服改革)
集权主义
地方分权主义
均权主义
联邦主义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践模式
单一制模式
联邦制模式
特别自治模式
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
分类
(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纵向府际关系、横向府际关系、斜向府际关系
斜向府际关系:指多元的行政级别不同的无统辖关系的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核心
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
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路径
竞争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地方政府的创造力而合作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地区分工
联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打破“制度樊篱”,形成区域市场。
组建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
统一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基本格局
实践模式
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
统一登记
双重负责
分级管理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基金会 的管理体制
相关概念辨析
非政府组织NGO
并非某个特定的组织,而是介于政府体系与市场体系之外的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
包括
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
国企
准行政组织
含义
指那些不具备国家行政机关性质,而实际承担着某些行政管理职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
特点
由执政党或政府直接设立的
费用都来源于国家财政
在管理上都参照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
类型
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 :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新华社等
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性机构:国家专利局
行政性行业组织:中国商业贸易促进会
非营利组织NPO
NPO与NGO可以互换,NPO强调与企业的区别,NGO强调与政府的区别
包括
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
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社会学、经济学名词,在内涵和外延上与NGO一致;在第一部门(Public sector),与第二部门(Private Sector)之外的组织
公民社会(市民社会)
民间志愿者组织 PVO
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内涵与NGO一致,外延上比NGO要小,更强调志愿性
草根组织 GRO
特指非营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没有合法身份
中介组织
公共管理主体
公共组织
行政组织
党委
人大
政协
法院检察院
监委
准行政组织
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
社团
民办非企
基金会
基层自治组织
村委会
居委会
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