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最全最细考点总结,具体包括导论、国家的性质、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国家机构、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并对每一点进行细致的概括。
编辑于2021-07-08 22:36:13政治学概论
导论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要求及其必要性
要求把政治现象放在它所产生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发现特定政治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客观必然性,才能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准确的把握和揭示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发现政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由此来把握政治现状和未来发展
注意
历史分析方法不囿于历史表象,而是切实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政治历史及其发展的本质联系,把握条件、揭示规律、解决新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研究时应当把每一个演变都分别研究,弄清历史背景具体情况和发生原因,然后再加以比较,从而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调查研究方法
形式
问卷、访谈、走读、观察
原则
客观性
科学性
全面性
(科学的调查研究)含义
是力求在对客观事实切实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在于发现问题,占有充分的材料,以正确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国家的性质
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在国家功能方面的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国家在实施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国家的本质决定着国家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实现形式。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社会控制),以维护和增强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构建和维护有利于国内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外部联系和国际环境。
基本职能
关系
内外部职能密切关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特别是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才能有效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如通过成功的外交活动建立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对国内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和平时期:内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只有首先推动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才能具备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和物质力量来保卫国家安全。
战争时期:外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内外部职能的相关程度也愈益提高。我们应统筹两种职能,使其相互协调。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按照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
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由国家性质决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承担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一个方面的体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受特定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实际上也具有政治性质。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特定统治阶级和统治秩序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基础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的存在。从根本上,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国家权力
阶级性:是国家具有的本质意义的规定性(国家存在的社会独有的)
社会性:任何社会都需要的。国家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决定了国家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决定了不同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职能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两种职能变化基本趋势:政治统治职能的作用范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而社会管理职能则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增强和扩展。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的含义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政体主要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及其组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
区别
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规定着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政体规定着统治阶级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实现统治。
联系
任何国家都是国体与政体的辩证统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反映着国家的阶级属性,构成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反映国体,国体是政体的本质和归宿,政体必须服从国体的需要,体现国体的性质,即服务于统治阶级组织、完善和巩固其统治的需要,政体依附于一定的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于国体具有反作用,国体相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适当而完备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有着重要意义;不适当的政体对统治阶级地位的维护和国体的实现具有副作用。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规律必然要求政体和国体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
政体的选择
影响因素
国体决定政体
社会政治力量、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国际环境
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制
共和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公社制
苏维埃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单一制
基本特征:国家具有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
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监督,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法国)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
地方政府享有较大的行政自治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一般只能通过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财政监督等间接手段来实现,但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全国性政务则由中央政府单独执掌(英国)
按照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程度差异
复合制
联邦制
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州、邦、省)通过制定并遵循统一的联邦宪法而形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
从整体来看
从组成成员来看
联邦与成员的关系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论述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
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行政区制度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含义与构成
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
基本特点
阶级性
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意志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代表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力图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
社会性
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国家机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和维护本阶级要求、利益和意志的工具,形式上体现为运用国家权力,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实现其社会性。
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社会运行的要求;国家机构以全体居民的名义进行活动;国家机构运行的费用由全社会以税收等方式支付。
实体性
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员构成。物质形态包括物质设施、活动场所如办公地点、机关的物质装备等。
职权性
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是一个职权与机构的综合实体系统
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
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的基本含义及发展进程
政治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是在统治阶级及其认可范围内承认、实现和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政治形式。广义的民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的民主: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多数人意志的决策。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以代议制为载体
政治民主的含义
政治民主的内涵
是在特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基础上,在统治阶级认可和确定的范围内,保障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具体介绍
议会制度
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核心机构和主要制度标志,议会由议员组成,被视为民意的代表机构。议员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一定***。
议会作为国家的民意机构和立法机关。对行政和司法机关起着制衡作用
实行两院制的国家中,下议院的地位和作用呈现上升趋势
各国议会的议事规则逐步规范和完善,议会的职权逐步明确,议会的监督权有所扩大
实质:为资产阶级各党派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提供的政治保障,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又称竞争性选举,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机制之一。
选举权(种族、年龄、性别、职业、财富、教育……)
选区划分(政党部分讲)
选举方式(预选、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政党制度
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又被称为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另一重要实现机制,选举通常是由政党组织的,是政党之间的角逐与竞争,政权的执掌也主要在不同的竞争性政党之间交替。
实质:从表面上看,西方政党制度是一种吸纳民意的机制,但由于各主要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实际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不论哪个党派执政,本质上都必然贯彻资产阶级的意志,实现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推动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主要原因
工人阶级的斗争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
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家发展的压力和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分化和矛盾的激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
论述
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主要任务: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党内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政治发展的动力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动力
经济社会全球性交往和全球治理的发展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外部动力
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普遍追求推动政治发展
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途径
政治革命
含义
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并以新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取代旧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的激烈的政治变革。
性质
是政治制度的质变,是原有政治体系的全面变革。
发生条件
政治革命只有在既有的政治体系无法适应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并成为阻碍力量,而且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进步政治力量已经形成的条件下才会发生。
特征
政治革命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
政治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推进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革命是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政治文化等在内的政治体系的全面、深刻的根本性变革
政治革命往往不得不采取暴力手段,但也有采取和平形式的可能
作用
革命是推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根本手段。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政治发展的动力,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根本作用
①通过破旧立新的政治制度变革,解放生产力,确立和巩固新的生产关系;
②通过国家政权建设,创立和巩固新的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组织方式、国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
③同时在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全面更新;
④为新的政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为政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政治改革
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变化了的社会矛盾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状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局部调整和改变政治关系、国家权力格局和社会利益关系,改进政治体制、健全政治功能、完善政治制度,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
特征(与政治革命的区别)
主体不同
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
目标诉求不同
不推翻现有的政治统治,而是通过调整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
实现方式不同
和平方式,在政治领导层的主导和控制下有序稳妥地进行。
动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顺利进行条件
政治上层建筑总体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是在某些方面和具体环节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
形成了有利于改革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大众心理基础等政治文化因素
有一个兼备改革意识和能力、能把握改革方向和进程的政治领导阶层
有相对稳定并有利于改革的政治环境,能够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基本内容
新增的内容,即政治体系积极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发展提出的要求,在政治体系内部原有的结构、体制、机制之外增设相应的建置和措施,创设新的制度,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的挑战
调整的内容,即对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现有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和权利关系格局的适度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革除的内容,即对原有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除,去除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体制规定和机制环节,以保障政治系统的健康和效能,充分发挥基本政治制度的活力、作用和潜在功能
作用
缓解社会利益矛盾
维护政治稳定
提高治理效能
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同发展
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基本途径
政治文化
是一定社会物质关系的产物;具有延续性,使得具有相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得其呈现长期的发展性和历史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概述
政治文化含义
政治文化是文化观念形态中有关政治的部分,是社会政治实践在社会成员意识和心理层面的体现和反映,是政治生活的精神内容。
政治文化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主体)
社会存在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现实的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与政治实践是政治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基础)
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时间)
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结构)
政治文化的类型
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
狭隘型
原始阶段社会,社会政治文明发育程度低、政治结构缺少分化,政治角色分工并不明确
顺从型
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各方面有较明确的政治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其与政治之间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一般存在于集权型社会政治中。
参与型
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各方面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对自己的权利责任有明确的认知。和民主政治高度相关。
根据政治文化的结构
冲突型
极端型。各种政治力量冲突激烈,社会内部纷争不断,极有可能导致政治分裂
协调型
同质型。社会存在政治共识,一般存在于沟通广泛、流动频繁、信息对称的社会
混合型
多元型。社会各阶层、民族和集团界限不明显,政治文化发展部不充分,一般存在于社会成员意见分散的社会,政治社会呈现多元化和碎片化倾向
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
传统
与传统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展相适应
现代
现代经济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展的必然产物
目标型与工具型、凝聚型与吸收型
政治文化的功能
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观念和行为
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
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 即人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获得相关政治知识和行为规范,认识自己的政治角色、地位和责任,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与行为特征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能动地学习获取政治文化的过程,即社会成员会基于综合社会条件所形成的个性差异,有选择的接受社会政治文化,形成特定的政治行为与政治人格特征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生活与实践能动地获取社会政治知识和思想,从而逐渐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也是社会按照其发展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政治 文化,塑造社会成员政治心理、政治意识与政治价值观,实现政治文化在代际的继承与变迁的过程。
政治参与
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
投票表决
含义
投票表决是公民个人在相互竞争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表示其偏好的行为,是参与人数较多的主要政治参与形式之一
原则
全体一致规则(关键少数)
多数规则(超过其他方案)
过半数规则(超过1/2)
政治选举
含义
政治选举是公民(或选民)对政治候选人表示偏好的行为。
与政治投票的区别
投票只是选举的一个重要环节,政治投票却是比政治选举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政治行为,政治选举只是表达选民对政治候选人的偏好(不一定需要投票)。
类型
按选举对象
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选举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公职人员选举
按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按选举范围
全国性选举
地方性选举
按选举程序
预选
补选
正式选举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参与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论述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所谓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则框架下,我国公民通过各种理性和合法的途径、渠道和方式,循序渐进地参与政治生活,以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及决策施加影响的行为。
基本特征
有序性
理性自主
行为适度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由我国国家本质决定的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参与的广度、深度、途径及方式不断拓展或扩大的过程
扩大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途径
加快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拓宽和畅通政治参与渠道
发展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如何通过政治教育促进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政治教育的终身性(终身学习)
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投票、选举、听证、发表意见等 )
政治教育的多元场景(家庭、学校、社会)
政治教育的隐匿性(电影、电视 )
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或在政治生活现实中形成的,规范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
西方国家政党制度
以英国为代表的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所谓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中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阐述特点
特点
两党活动围绕下院选举展开。
两党都有较为严格的党纪,采取集中制原则。
为保证执政党的议案能在下议院顺利通过
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特点
两党选举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和议员竞选上。
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两党制以单人选区多数制为基础。
两级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所谓多党制,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在竞争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
特点
政党数量多,力量分散
往往分化成阵线分明的左右两大阵营
典型国家
法国、德国
中国政治参与
特点
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关心政治、能力提升)
政治参与主体日趋多样化(阶层多样、组织多样)
政治参与逐步制度化(法治建设)
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多样化(基层自治、参与媒介)
不足或问题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阶层之间差异较大)
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经济、教育)
仍然存在某些以无序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现象(举例:群体性事件——什邡事件、乌坎村事件)
政治参与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如选举制度)
政府职能两层次说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