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包含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与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制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社会通过学校对教育者的身心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传授前人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得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个人: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3个,包括教育(主导作用)、遗传(物质前提)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客观条件),人可以主动地改造环境、创造条件,但环境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三者缺一不可。
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这两个功能是统一的
教育的目的
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的人才。(德、智、体、美统一协调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最高目的)
德育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道德品质的教育)确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贯穿始终
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智力,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等。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体育是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三个相互渗透,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与教学论
教学是中心,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核心部分
概念: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为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活动是多样的,但教学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
教学论
概念: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教学论(教学理论、教学原理)
研究内容:主要有6个,分别是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检验等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与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概念: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研究也称过程论,是广义的教学论中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的性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性质表现
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
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的影响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模式
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开始
分类
传授式(迄今为止影响最大):在教师主导下系统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以夸美纽斯为代表“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优点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较快接受知识。缺点: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以美国杜威“设计教学法”模式为代表“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的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价”。该模式强调通过活动单元在学生自己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育,是对传统传授书本知识的否定。活动式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的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以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和“发现学习论”为代表。“确定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预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反复)—作出结论”这种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以苏联赞科夫“一般发展”的教学论思想为代表。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启示
提倡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幼儿教育、小学低年级教育、实践性强的课程——活动式;中、小学教育及大学低年级——传授式;大学高年级、研究生教育、以规律或理论为主的课程——发现式
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性
教学原则
概念: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7世纪夸美纽斯第一次系统提出的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五大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规律,至今有指导意义。
普遍的教学原则(9个)
总的原则或基础性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科学的正确性、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包含并渗透思想性
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有的放矢,照顾少数,使其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渐进原则
直观性原则:处理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形象之间关系的原则
巩固性原则:获得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等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广义: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综合。除了正式课程外,还包括“隐性课程”的学校教育环境,如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人际关系等
狭义: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在我国孔子时代和欧洲的希腊罗马学校早已有之,17世纪夸美纽斯和18世纪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哥们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强调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
教学方法
概念: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
影响因素
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
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
课程的改革
指导思想: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关注多种教学法的组合,关注指导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主要教学方法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师生口头语言交流和学会说呢过和素面语言阅读
以观察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物、模型、幻灯、电影、录像、实验、参观活动等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教师的语言和榜样的作用、对文艺作品或体育表演甚至是大自然的欣赏等,这也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