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一个关于教育综合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的思维导图。本图适用于需要备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学习使用。
这是一篇关于地理实践活动的思维导图,讲述了地理实践活动概述、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
国子学:西晋武帝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四馆
儒、玄、史、文
打破经学独霸、反映思想文化实际变化
总明观
设儒、道、文、史四科,集藏书、研究、教学与一体
以总明观作为领导机构、实行分科教授、对隋唐专科学校有重要影响
北魏的中央官学
国子学→中书学→国子学,还建有皇宗学
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崇儒兴学
兼用佛道
发展科举
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实际上是承认了豪门世族的特权,到隋文帝时期开始废除,代以科举制。
任立私学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国子寺改名为国子学(设国子祭酒,标志教育成为独立的部门),后又改名为国子监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中央官学
隋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唐
儒学与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发展与隋,唐更加重视,实行州县二级制
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管理者:长官、长吏
毕业出路:升入四门学或参加科举或做地方官吏
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
入学、学礼、教学、考核、惩罚、休假制度
私学发展
隋唐私学蓬勃发展原因
经济、民众、政策、科举制
隋唐私学分类
初级私学
启蒙识字、生活伦理常识教育
高级私学
专经传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的传授
书院的创立
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代,既有藏书又有教学承担起培养人才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特点
学校体系的形成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和事务部门的结合
学校内部有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
教育内容丰富,扩大知识范围
专业教育受到重视
教育等级制度明显
科举制的建立
产生与发展
产于隋,废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
标志:进士科的设置
产生原因
九品中正制仅凭门第取士,不适合隋社会发展
为巩固政权
科举制为庶族地主提供了通道
隋将西魏选士方法进行改造扩大
产生过程
隋:产生
唐:殿试、武举、糊名
宋:规模扩大人数增加
元:中落
明:鼎盛时期,“八股取士制”
清:沿用八股、徇私舞弊
维新:废八股,改特科
清末:废除
废除原因:摧残人才、学校成为附庸、徇私舞弊严重
考试的程序和科目
考试的方法
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科举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发展动力
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学校对科举的影响
输送人才,科举发展的基础
决定人才数量和质量
促进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选士大权、人才质量、统治基础、笼络人心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与学校相互促进
使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客观
重视才能、文物官选拔相结合
消极影响
限制学校教育作用
学校成为附庸
科举制度有很大的欺骗性
受贿、作弊、为功名而学、非有才之人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钳制思想、畸形读书观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颜氏家训》: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教育目标: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德与艺
论家庭教育
重视儿童早期教育
原因
儿童可塑性大
精神专注、记忆力好
原则及方法
尽早;严慈结合,可体罚;一视同仁,不偏宠
内容
语言、岛的教育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
道统说:复兴儒学、反对佛老
师道观
“学者必有师”
“传道、授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事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
人性分三品
上品之性为善、中品之性可善可恶、下品之性为恶
人性中有性也有情:性为情的基础
性可移,但品级不能移
教育作用
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人性规定了教育的权力
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论人才培养与选拔
人才培养
发展教育、重视教化
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放宽限制,扩大招生
严格选拔学官、整顿教师队伍
转变学风、恢复教学秩序
发展地方学校
人才选拔
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