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四章思维导图。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 个性心理特征 的基本原理。
编辑于2021-07-11 18:38:31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P149
一、什么是知觉 P149
概念:知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与感觉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
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P150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察觉、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 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a driven processing)。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 down 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n processing)。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P151
皮层感觉区、额叶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知觉的种类 P153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征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
阈上知觉
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也叫无察觉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P154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 P154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定义: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过程。
影响因素:物体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对象(object)与背景(background)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 P155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定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
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整体优先”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性) P158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定义: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和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意义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理解能够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四、知觉的恒常性 P160
(一)什么是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形状恒常性:我们知觉物体的形状不因观察角度改变而出现很大变化。
2、大小恒常性:我们知觉物体的大小不因观察距离改变而出现很大变化。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4、颜色恒常性:有色物体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
(三)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经验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
意义:恒常性使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对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五、知觉学习 P163
定义: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经验影响知觉
1、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2、知觉习惯(perceptual habit):人们日常的知觉经验影响到对事物细节的知觉。
3、种族效应(other- race effect):人们很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分辨异民族的人脸。
六、知觉适应 P165
视觉适应是指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变化并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第三节 空间知觉 P166
一、形状知觉 P167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primitive feature)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二)轮廓与图形
图形:视野中一个借助可见轮廓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面积。
轮廓: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分界面。
轮廓的掩蔽: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或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
(三)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proximity):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similarity):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symmetry):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good continuation):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common fate):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和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6、封闭(closure):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line orientation):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minimum):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四)形状识别
定义: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叫做形状(或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ze)。
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五)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不注意盲视”现象:当你的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周围其他的物体就可能视而不见。
特征捆绑问题(feature binding problem):注意在特征整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六)眼动与形状知觉
眼跳的分类:第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眼动,如微跳、飘逸、生理震颤;第二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和追踪等。
微跳对维持视觉映象,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眼跳中的注视与信息提取有关。跳动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再认图形的成绩依赖于观察时注释点的数量。
二、大小知觉 P175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2)物体的熟悉性对知觉大小的作用: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P176
深度知觉属于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调节是指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二)单眼线索
定义: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object interposition):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挡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挡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2、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3、空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光线的散射。
4、相对高度(relative height):指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texture gradient):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6、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运动透视(motion perspective):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定义: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binocular parallax)
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四、方位定向 P182
定义:方位定向(orientation)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视觉的方位定向: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各种主观的参照物。
(2)听觉的方位定向: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就叫听觉的方位定向。
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
强度差: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
位相差:当声音在侧方时,同一时间内进入两耳的声波的位相不同,从而使双耳鼓膜所受的声压产生差异。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P184
一、时间知觉 P184
(一)什么叫时间知觉
(1)定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时间特性的知觉就叫时间知觉(temporal perception)。
(2)种类
时序知觉: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时距知觉:能够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
时间点知觉:能够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3)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二)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反之。
3、人的兴趣和情趣: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反之。
(三)时间知觉的脑机制
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它的发生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如双侧前额叶、颞叶、顶叶下部、辅助运动区、右脑岛、小脑和基底节。
二、运动知觉 P187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定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
网像运动系统:当物体移过视网膜时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头—眼运动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与视网膜映像流会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人的运动知觉。
(二)真正运动的知觉
定义:真正运动(real movement)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
影响因素:目标物的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参照点等。
(三)似动
定义:似动(apparent movement)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动景运动(stroboscopic movement):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发运动(induced movement):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3、自主运动(auto kinetic movement):眼睛不能把注视点睛准确地保持在某一点上,眼睛的移动引起光点的网像徘徊于视网膜。
4、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 effect):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五节 错觉 P192
一、什么叫错觉 P192
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P192
(一)大小错觉
1、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个箭头,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个箭头,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得多。
2、潘佐错觉(铁轨错觉):在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上面一条直线看上去比下面一条直线长些。
3、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
4、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上去长些。
5、多尔波也夫错觉: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在小圈包围中的显得比在大圈包围中的更大。
6、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
(二)形状和方向错觉
1、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
2、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窄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3、爱因斯坦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三)螺旋和运动错觉
1、螺旋错觉: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的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2、运动错觉:当我们的目光注视静态图上许多圆环中的某一个圆时,会觉得其他的圆在转动。
(四)明暗错觉
再交叉处看到黑点,但仔细看并不存在,用眼睛环视它,还可以看到那些交叉点放出火花。
三、人为什么会有错觉 P196
1、眼动说:当人们知觉某些几何图形时,眼睛运动的方向和范围会发生变化,因而引起知觉的错误。
2、移情说: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3、完形倾向说: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某种完形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4、透视说: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的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5、常性误用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