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蠕虫知识总结
寄生在人类身上的蠕虫称作医学蠕虫。寄生在人体的蠕虫,主要是扁形动物门中的吸虫纲和绦虫纲,还有线形动物门中的线虫纲。它们既可寄生于人体的消化道、胆道和血管,又可寄生于人体的肺肝脑和肌肉等组织器官。
编辑于2021-07-12 10:04:07医学蠕虫
线虫
蛔虫(似蚓蛔线虫)
形态
成虫
形似蚯蚓,活体淡红或微黄,死后灰白;细横纹,测线,口孔“品”形唇瓣;雌虫明显大于雄虫
虫卵
受精卵
短椭圆,卵壳厚而均匀分为三层,卵壳外蛋白质膜凹凸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半月形空隙;脱蛋白膜受精蛔虫卵:卵壳厚而透明
未受精卵
长椭圆,棕黄,卵壳与蛋白质膜均较薄
生活史
直接发育,不需中间宿主;3阶段:外界土壤中发育(仅受精卵可以)→幼虫人体内移行→成虫小肠内寄生
致病
幼虫
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蛔蚴性肺炎;异位损害;胎盘
成虫
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超敏反应;并发症P37
流行
诊断
粪便直接涂片法;痰液查到蛔虫幼虫
防治
鞭虫(毛首鞭形线虫)
形态
成虫
虫卵
腰鼓状,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透明塞,一个卵细胞
生活史
直接发育,不需中间宿主;寄生于盲肠
致病
流行
诊断
确诊依据:粪便查获虫卵
防治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
形态
成虫
乳白,头翼,咽管球;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雄虫单管型
虫卵
浅灰黄,不对称椭圆,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卵壳较厚;感染期虫卵内有一盘曲幼虫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并随粪便排出,雌虫到达直肠,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松驰,雌虫爬出并产卵后死亡或异位寄生。肛周虫卵6h后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致病
主要症状为:肛周及会阴部瘙痒和炎症
流行
诊断
透明胶带拭子法/棉签拭子法
防治
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消灭传染源: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钩虫
成虫
细小圆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①稍大于美洲板口线虫②;活体肉红死后灰白;①两对钩齿,②一对板齿;①C形②S形;雄虫交合伞、背辐肋、交合刺的形状鉴别虫种
虫卵
椭圆,浅灰透明,卵壳极薄
幼虫
杆状蚴,丝状蚴
生活史
不需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杆状蚴→丝状蚴→钻入人体皮肤→血液和淋巴系统→右心→肺部→气管→咽→吞咽到小肠→成虫寄生于小肠→产卵随粪便排出
致病
幼虫致病作用
钩蚴性皮炎:I型超敏反应;呼吸系统病变
成虫致病作用
消化道病变;贫血(主要危害,黄胖病);异嗜癖;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婴幼儿钩虫病
急性血性腹泻,粪便黑色或柏油样
诊断
饱和盐水浮聚法
防治
首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粪便管理;个人防护(穿鞋下田)
旋毛虫(旋毛形线虫)
形态
成虫
两性均为单管形
幼虫
骨骼肌内(感染性幼虫)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生于统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内,因此,被旋毛虫寄生的宿主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旋毛虫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必须转换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宿主食入含活囊包幼虫的肉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逸出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小肠→新生幼虫→血液循环→只有到达骨骼肌的幼虫才能进一步发育→在肌细胞内形成囊包(感染性)
致病(幼虫)
侵入期——炎症,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乏力、低热
幼虫移行期——面部水肿、肌肉疼痛
囊包形成期——炎症消退,症状减轻,肌痛可持续数月
流行
动物源性疾病;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诊断
病史:生食或半生食肉类;肌肉活检发现幼虫/囊包;ELISA
防治
饮食习惯,养猪方法,肉类检疫,阿苯达唑
吸虫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
形态
成虫
葵花子;雌雄同体,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
虫卵
芝麻粒,黄褐色,蠕虫卵最小,卵盖明显,肩峰,棘突,粪便排出时含有成熟毛蚴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虫卵随粪便排出而入水→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等)吞食→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囊蚴→终宿主食入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致病
阻塞性黄疸,胆结石,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细胞癌;贫血,肝大(左叶较明显);发热,上腹部疼痛,腹泻,肝大,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流行
诊断
病史: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根本原因);粪检虫卵
防治
首选吡喹酮,阿苯达唑;粪便管理,防虫卵入水;饮食习惯
姜片虫(布氏姜片吸虫)
形态
成虫
形似姜片,背腹扁平;雌雄同体;活体肉红死后灰白
虫卵
椭圆,淡黄,人体最大寄生虫卵;卵盖不明显;1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入水→毛蚴→扁卷螺→胞蚴→尾蚴→逸出并附着于水生植物→囊蚴→食入感染→小肠内脱囊形成童虫→小肠黏膜→成虫→排卵
致病
机械性损害,超敏反应
流行
人猪共患
诊断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呕吐物或粪便发现成虫即可确诊
防治
首选吡喹酮;不要生食未经洗刷和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粪便管理
肺吸虫(卫氏并殖吸虫)
形态
成虫
雌雄同体,虫体肥厚
虫卵
椭圆,近卵盖端较宽;卵壳厚薄不均;1个卵细胞10余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
虫卵随痰液或粪便入水→毛蚴→川卷螺→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或蝲蛄→囊蚴→食入感染→小肠内脱囊为童虫→穿过膈肌入肺(可引起异位寄生)→发育为成虫
致病
急性期
早期,童虫机械性损伤和超敏反应
慢性期
脓肿期:X线-浸润性阴影
囊肿期:X线-多房性囊肿样阴影
纤维瘢痕期:X线-硬结性或索条状阴影
流行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诊断
痰液或粪便/皮下包块或结节中检出虫卵;皮内试验用于普查筛选;ELISA
防治
吡喹酮;不生食淡水蟹,蝲蛄,不饮生水;粪便管理,不随便吐痰,防虫卵入水
血吸虫(裂体吸虫)
形态
成虫
雌雄异体,雄虫:抱雌沟,7个睾丸(圆形)串珠状排列;雌虫:黑褐色
虫卵
椭圆形,淡黄,卵壳薄,无卵盖,棘突;卵壳→胚膜→成熟毛蚴
毛蚴
纤毛,顶突,头腺
尾蚴
前钻腺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卵大部分沉积在肠壁的小血管壁,少量随血流入肝。虫卵入水→毛蚴→中间宿主钉螺→幼体增殖(母胞蚴-子胞蚴-尾蚴)→钻入皮肤→童虫→血液循环到右心→肺→左心→肠系膜上下动脉→肠系膜下静脉
致病
P98-99
流行
诊断
防治
绦虫(雌雄同体)
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
形态
成虫
乳白,略透明,2~4米,头节(顶突,4个吸盘)
虫卵
卵壳→胚膜(较厚,棕黄色,放射状条纹)→六钩蚴
猪囊尾蚴
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被猪食入→六钩蚴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宿主全身各处→猪囊尾蚴→人食入→胆汁刺激,头节外翻,吸附于肠粘膜,发育为成虫,寄生于小肠。 虫卵也可感染人,最后发育成猪囊尾蚴(囊虫病),但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
致病
成虫:猪带绦虫病;幼虫:囊尾蚴病(主要致病阶段)
流行
诊断
防治
吡喹酮,阿苯达唑;粪便猪圈管理,肉类检疫,卫生和饮食习惯
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
形态
P120
生活史
与猪带绦虫相似。人是唯一终宿主,不可作为中间宿主
致病
囊尾蚴几乎不寄生人体
流行
诊断
生食牛肉,孕节逸出,观察孕节子宫的侧支数可以确诊
防治
吡喹酮、阿苯达唑;肉类检疫,粪便管理,饮食习惯
细粒棘球绦虫
形态
成虫
虫卵
幼虫
生活史
虫卵随犬类的粪便排出→牛羊人等中间宿主食入→六钩蚴在小肠内孵出→随血液循环到肝肺等器官→棘球蚴,逐渐增大→牛羊等体内的棘球蚴被犬狼等吞食→囊内原头蚴受胆汁刺激,顶突外翻附着于小肠壁→成虫
致病
机械损害,囊液超敏反应,毒素刺激
流行
诊断
病史:流行区居住/旅行;犬、羊动物皮毛接触;手术取出物;ELISA;影像学检查
防治
卫生、饮食习惯;犬类管理;外科手术治疗;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