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_(G-6-PD)缺乏症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患者常在一定诱因下才会表现出现溶血发作。一起来看它的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表现、诊断和治疗、筛查和预防知识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
概述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
红细胞膜—HS
红细胞酶—G-6-PD缺乏症
红细胞血红蛋白—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免疫性
定义: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患者常在一定诱因下才会表现出现溶血发作。
发病率 – 全球估计4亿人口有G6PD缺乏症 – 我国发病率约4-15%,南高北低
分布 – 涉及所有名族国家地区,与地贫和疟疾流行区域重叠 – 我国两广、海南、云贵川等发病率高。
遗传学
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
临床分类及表现
蚕豆病(Favism )
• 常见男孩,<10岁 • 蚕豆成熟季节流行 • 诱因:蚕豆、蚕豆制品、母亲食蚕豆后哺乳; • 常于进食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
急性血管内溶血
轻者: 轻度溶血,不伴有明显的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重者: 短期内出现溶血危象,迅速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常畏寒、 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腰痛等; 急重型: 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贫血、黄疸和明显持续血红蛋白尿,可出现 神志不清、抽搐、甚至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
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诱因
退热止痛药,抗疟药,磺胺药,呋喃类,砜类等
感染诱发的溶血
细菌或病毒感染 – 沙门氏菌感染 – 细菌感染 – 病毒性肝炎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般于感染后几天内突然发生溶血, 程度比较轻,黄疸多不明显
新生儿黄疸
G6PD缺乏所引起的新生儿黄疸不少见
诱因: 感染、病理分娩、缺氧、哺乳母亲服用氧化性药物、樟脑丸气味的衣物,有时无明显诱因
主要表现: – 苍白、黄疸,多于生后2-4天达高峰 – 半数患儿有肝脾肿大 – 贫血为轻中度,血清胆红素增高 – 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CNSHA)
CNSHAI型: 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的缺陷,以G-6-PD 缺乏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与发病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症状重
– 新生儿或婴儿期表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儿童或青年期表现为持续慢性溶血/轻中度贫血/黄疸脾肿大 – 代偿良好无症状,氧化剂、药物、感染等可使病情加重而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
诊断和治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急性溶血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迅速下降, 网织红细胞增加,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加, 血小板数正常;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 多染红细胞、红细胞碎片。
溶血的实验室证据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荧光斑点试验
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
确诊试验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G-6-PD基因检测
诊断
急性溶血的表现
新生儿黄疸/自幼出现原因不明慢性溶血
诱因如蚕豆或药物或感染
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确诊
治疗
原则
– 去除诱因 –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沉积,保护肾功能; – 输血:G-6-PD正常的红细胞 – 维生素E抗氧化 30-35mg/kg.d
一般治疗
– 禁食蚕豆制品 – 慎重避免相关药物 – 去除感染 – 氧疗
水和碱化尿液
– 静脉液体+碱NaHCO3 – 有循环衰竭或休克扩容纠酸
输血细胞
溶血停止的征象 •尿色逐渐变浅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降低 •血红蛋白水平稳定和提升
新生儿黄疸 – 按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 – 蓝光 – 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对CNSHA者 – 需要依赖输红细胞维持生命 – 脾脏切除可能有一定帮助 – 有条件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正常造血细胞
筛查和预防
G6PD缺乏者避免诱因
高发区群体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