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格拉底及其弟子
本篇思维导图整理了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哲学思想,希望能帮助到对古希腊哲学史感兴趣的朋友。
编辑于2021-07-13 20:57:03苏格拉底及其弟子
苏格拉底
由于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所以他的观点多由弟子记载
柏拉图
色诺芬
“美德即知识” 《美诺篇》
由苏格拉底提出由柏拉图完成的命题。被理解为一个成为有美德之人的成分条件。人们在生活总总是选择善,无人有意作恶,与“认识你自己”遥相呼应。 柏拉图对“知识即是美德”进行了知识论上的补充。
“善”就是“good” 既“好” 美德 是善的最高级(excellent) virtue
在生活工作之外,额外提出了伦理学上的维度,苏格拉底批判希腊人🇬🇷不懂真正的美德,希腊人没有把一切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苏格拉底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道德能力的反思
色诺芬也在《回忆苏格拉底》描述
人必须考查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这是对人自己实践能力的反思
认识自己应该从善恶着手,弄清什么是善和美德
“人啊!认识你自己”。 佚名(有可能是泰勒斯)
最早记载在孟菲斯的阿波罗神庙前作为一句箴言,后苏格拉底得到神谕后明白了自知其无知的道理,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 根据罗马史学家西塞罗所言“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之人”
柏拉图
理念论
“理念”(eidos. 拉丁文 idea. 英语)源自“看”的名词化 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指通过理性把握关于存在的本质,和知识的对象。将存在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的存在
肉眼所见之物,可知而不可感。灵魂(个体灵魂)所见之物,可感而不可知 强调从肉体感觉上升到至高(理性)的把握
模仿说(三床之喻)
现象界的事物分有和模仿说。强调理念才是真实存在。艺术是模仿事物的影子,是对事物的双重模仿。 《理想国》卷九
三床之喻
理念之床
具体之床
画中之床
洞穴比喻
影子:影像
纸牛马:可感事物
火:太阳
洞外太阳:善
囚徒所摒弃的是幻像 自由的囚徒在洞穴中拥有信念 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 最终,随着知识的渐近的过程,借助数学的推理,逐步上升到辩证法。最终认识到最高原则——善
太阳比喻与伦理阶级观念
柏拉图把伦理原型化为世界本源,用太阳比喻善
认识论方面
太阳是肉眼视界的源泉,善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善为理智提供了动力与导向,促使理智把我与之相适应的对象
认识对象: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能使可感事物显现出来。善决定可知对象的存在使得它们的心灵显现
从善与理智的关系来说
善是一个理念,最高的理念
从善与整个可知域的关系来说,善是安排规定这一原则的原因。
柏拉图把“善”这个范畴,对象化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实际上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理性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思辨神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从理念论的高度证明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观念,为他的方法论(助产术)提供了认识论(灵魂回忆说)的基础
线段比喻
幻想: 是个人的想象或印象,因人而异,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到影像
信念: 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感觉,是真判断,但仍然处于知识之外,信念的可感事物是个别的变换的。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缺少知识所具有的确定性
数学: 是低级的知识,处于在知识与理智之间。数学的方式是以前提到的结论的推理。作为前提的公理和定理,具有假设的前提。数学当然拥有自明的原则但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理性知识: 是存粹的知识,也就是哲学知识,哲学的方式是辩证法,和数学推理不同的是,不是从假设下降到结果,而是从结果上升原则,摒弃了数学中保留下的感性色彩。
理智最终的本源就是善,统摄一切的原则——“善”
灵魂三分与回忆说
灵魂三分
理性 (头)
控制思想活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灵魂的最高原则。
意志 (胸)
控制合乎情理的情愿,意志高于欲望是理性的天然同盟。
欲望:美德节制 (腹部)
支配身体驱乐避苦的倾向,是一种理性之欲
柏拉图在其政治哲学中如是阐述了“国家是大写的人”的概念 他将管理者(统治者阶级)卫士(武士阶级)工匠(劳动人民阶级)一一对应了理性,意志,与节制。
灵魂回忆说 出自《斐德罗》篇
灵魂是不存粹的理念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关照,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和污染。忘记了过去关照到的真理。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回忆起理念
回忆=死亡练习 灵魂的回忆=灵魂的净化
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死后才能达到。
柏拉图在讲述个体灵魂不朽的时候都是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述的,非哲学,是以个人灵魂与普遍灵魂来区别的。
两层意义上的灵魂
纯粹的理性之灵。非本真的意志与欲望结合,灵魂在复活的过程中会抛弃欲望重归理性。
个体灵魂破灭,普遍灵魂(理性)不朽
个体灵魂是宗教学问题柏拉图的普遍灵魂不朽是哲学问题
真正的命题是“理性不朽”
通种论 范畴(genos)
承认最普遍的哲学理念是互相沟通联系的,而非互相孤立隔绝。 在特定的意义上有些种能互相沟通,有些不能。在更新理念论的基础上,消融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对立,填补了变动万物与不变的存在之间的鸿沟。从而将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内在的沟通了起来,贯通了“一”与“多”的关系。
三对最普通的“种”
存在——非存在(最根本)
动——静
同——异
都归于最根本的存在——非存在的下辖
相互转换,相互存在
柏拉图的辩证法
辩证法无需借助于任何感官和感情事物,只是运用灵魂中最高级的理性事物。 运用推理和论证来推进事物的本质。把握到最高的理念“善”。
事实上辩证法这个词是柏拉图最早写进典籍中的。 辩证法的提出在《理想国》第七卷
数学需要假设基础性原则得以实现,而哲学则需要辩证法。 通过辩证法来把握最高的进而给其他的一切事物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
对柏拉图的批判 “范畴”与“理念”之争
从内部消除了理念论中非理念的成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理念是纯粹的理念。也就是“范畴”。 每一个理念都是无限的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此举克服了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分离,把两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连续的过渡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用哲学的概念来说明存在的事物
相比于本质,亚里士多德更体现出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回忆并非最高的知识,真知是实界之物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
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和那些究其自身属于“祂”自己的东西(实体)
形而上的概括 (逻辑实体)
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是关于最高存在者—“实体”的研究。
“实体”从逻辑意义上来说是指定义所表达的形式。
“具体实体”是指现实意义上的实体,也就是经验世界当中运动着的事物
实体的定义 (具体实体)
永恒不变动的实体是个别的,不是感觉经验的对象,没有质量,只有形式。是“第一推动者”
永恒的运动实体是—“天体”
可朽的运动实体是地界的实体
具体实体
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属是第二实体。
实体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 在表述中只能做主词而不能做谓词 做主词而不能做谓词的只有—“这” 只能是个别“实体” 只能是“经验事物” “这”就是感性确定性 “这”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四因说
形式因: 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达本质的定义。
动力因: 事物开始运动或者停止运动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推动,解释运动的推动者
目的因: 是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目的,解释运动朝向目的的理由。
都在形式之下 最后都归结为质料与形式的区别,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质料因: 事物在运动中能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它解释运动的载体
“形式” 与“质料”
形式有其自身的动力,形式作为目的,把质料带入自身,完成自身 质料在这种意义上表达一种“潜在性” 形式对自身的补完以及对质料的“潜在的现实化”又称“entelechy”(隐德来希)
子主题
现实表真着一种本体生成的运动,是做为潜能的质料具有形式的运动,通过表达实体的实现,一种达到目的的实现。
现实是相对潜能的运动,是通达实体实现的运动。质料的缺失与形式的具有,这个过程中事物实体的变化。
《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什么是灵魂: 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跟一切运动的过程一样,生命有潜能和现实和现实一样。 潜能就是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就是转化的朝向与动力。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可参考形式与质料之间的辩证关系)
灵魂论:
植物🌳灵魂: 一切生物体都具有灵魂植物具有摄取营养的灵魂,进行物质交换
动物🐱灵魂: 感觉运动的灵魂,也是感性灵魂
理性灵魂: 除了营养,运动。还有思维之灵
思考
思想是灵魂中最高的能力,灵魂如果只有感觉,而而不具有思考,那只是潜在的而非现实。
思维活动一方面把我们引向本体论的哲学理解,引向了实践方向的有关于伦理与政治学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内在的互相沟通,且都是以理智灵魂为奠基。
身体是生命的质料,灵体是生命的形式 身体是潜在的生命,以及潜在的具有了灵魂 而灵魂是实现了的生命 一个生命体要以灵魂为本源否则他不再是一个生命体
伦理学(秉行中道)
(Ethike)伦理学: 人的行为与道德的学说
源于(Ethos)习惯:人的规范性行为 理智德性是由教导而产生的,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产生。对应“理智”与“伦理”。 伦理学是追求至善与幸福的学科。
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合乎德性的生活是精神上的真正快乐,而身体的快乐与荣誉只是幸福的次要条件,人所特有的活动中最好的就是理性活动。
“中道”
伦理德性,选择行为“中道”的品质。 “中道”是伦理学中的基本原则。
维护伦理道性需要“中道”的护持
奴斯(nous)灵魂/理智
最早被阿拉克萨戈拉提出,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得到发展,“奴斯”是最高的世界理性。万物都是不动的,而努斯是不动的动者,是永恒的运动,是无质料的纯形式,是无潜能的纯粹现实。这样的理性只能以自身为目的。(“是”或““这”) 是纯粹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的思想。理性灵魂就是分有灵世界灵魂的“奴斯”
《尼则马可伦理学》 卷六分析了各种灵魂的理性能力
技艺(技术与艺术)
理智知识
实践智慧
灵魂之中有三种东西涉及实践,欲望引起实践。 奴斯是引起实践更重要的原因,Nous 在目的与选择上表现为实践智慧
感觉
欲望
奴斯(nous)理性/灵魂
有智慧的人善于思考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实践智慧与思辨不同的是思辨考虑必然性,不变,可证明的东西。而实践智慧则是经常变动的东西
与奴斯的关系: 奴斯才能实践智慧的最大功能
补充: 即能把握普通原理又能把握具体智慧此为奴斯的作用 政治智慧是最高的实践智慧
智慧
理性(nous)
在巴门尼德那儿,实体是“是”/“是者”(being) 语言学的解释
解释“潜在”与“现实”关系的内容在 《形而上学》第九卷。亚里士多德并不把形式与质料合成的过程当成一个静止过程,或突然就发生的。
受到了恩培多克勒的影响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灵魂方面的分歧
柏拉图
灵魂不朽
灵魂回忆
亚里士多德
灵魂三分
植物灵魂
动物灵魂
理智灵魂
身心之异
形式与质料之别
批判《蒂麦欧》把灵作为天体
“幸福就是过一种沉思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尼则马可伦理学》
可见幸福不在于一时的符合理智的德行,而是一世符合理性的德性。
伦理德性
勇敢 (美德)
过度
鲁莽
节制 (美德)
不足
怯懦
需要秉持“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