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作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编辑于2021-07-14 11:58:14这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这是一部由悉达多·穆克吉撰写的科普巨著,详细记录了基因从发现到现代应用的全过程,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丰富内容。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基因的起源和演变,还深入探讨了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帮助读者理解遗传学的历史和发展。这本书将激发你对基因学的兴趣,引发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手边反复翻阅的“创业工具书”,尤其适合在迷茫或决策时对照参考。但需注意:创业无绝对公式,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团队基因,将规则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打法。如果你是创业者或对创业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建议同步阅读《精益创业》《从0到1》等互补视角的书籍,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体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这是一部由悉达多·穆克吉撰写的科普巨著,详细记录了基因从发现到现代应用的全过程,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丰富内容。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基因的起源和演变,还深入探讨了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帮助读者理解遗传学的历史和发展。这本书将激发你对基因学的兴趣,引发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手边反复翻阅的“创业工具书”,尤其适合在迷茫或决策时对照参考。但需注意:创业无绝对公式,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团队基因,将规则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打法。如果你是创业者或对创业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建议同步阅读《精益创业》《从0到1》等互补视角的书籍,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体系!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前提: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
人存在的根本要点:人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未完全)
孤寂感:每种恐惧的根源,意味着同外界失去了联系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人永远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
幼年时:通过和母亲的接触,把自己看做和动物完全一样
不同形式的纵欲:恍惚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的三个特点
强烈甚至会很激烈
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
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时间
性纵欲可以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但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
人类常用方式: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习惯、风格、看法)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缺点:按照一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不足以缓和对孤独的恐惧感
优点:具有持久性,不会冲动一时
创造性的劳动:劳动者与对象合二为一,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要求实现人与人结合时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
在爱中实现人与人的统一
纵欲的统一是暂时的
同一组人的同一化是一种假统一,创造性的劳动不是人与人的统一
共生有机体(不成熟爱情)
生物楷模: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身体互不依赖,但在心理上却相互依赖
积极形式:时控制另一个人(施虐癖)
消极形式:服从(受虐癖),从不孤独,也绝不独立
成熟的爱情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男子性行为的最高峰就是一种给的行为
给的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的帮助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关心: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
责任心: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包括关心对方的精神要求
尊重:我希望我爱之人以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
前提条件:
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
认识对方,了解对方
认识:深入事物内部,用他人眼光看他人
认识人的秘密的途径:
拥有掌握对方的全部权力
人与人的结合——爱情
积极的活动
有人因为一种内心的不安或者孤独强烈的工作,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型”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我被人爱”的体验
很小的时候,吃东西,母亲会微笑;哭了母亲会抱;表现好,母亲会称赞
爱与爱的唤起:8--10岁的时候,逐渐克服自我中心阶段
他人不在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给比得更能让自己满足
感受到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开始体验关心他人
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
母亲的作用: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单一发展目前的良知: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母亲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母亲代表自然的世界,是我们的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
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靠努力来赢得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像
父亲的任务:指导孩子他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
单一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没有人性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纪律和秩序的世界,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即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爱是否成熟
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不利孩子发展的父母组合可能导致的问题
娇惯孩子的母亲+懦弱的父亲
孩子往往孤立无援,需要得到保护,缺乏驾驭生活的能力
冷淡的母亲+权威的父亲
服从于法律、秩序、权威的原则,却没有能力希望得到无条件的爱
结论:人从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爱的对象
什么是爱,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爱与共生有机体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的自私
博爱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定义:博爱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
如果深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就可以看到我和他的共性
特点: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基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事实上也并不完全“同等”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
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
《旧约》中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做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乡人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母爱
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毫无保留的肯定
乳汁: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
蜂蜜:使孩子热爱生活,给孩子一种“诞生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好”的感受
关于分离
母爱不仅应该允许分离,还应该希望促成这一分离
不过很多母亲都失败了
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到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
人对“超越自我”的追求
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世界的小卒
他一定要感谢自己是创造者,是能够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性爱
博爱、母爱与性爱的差异
博爱母爱的爱不属于一个人
性爱要求完全彻底的合二为一,要求自己与他人完全融合
常常会同“坠入情网”的爆炸式的经历混为一谈
坠入情网时,两个人之间所有的隔阂突然消失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究其本质来说注定是短命的
不是真正的接近
他们觉得同别人的隔阂首先是一种肉体上的隔阂
对很多人还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阂的方法
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与恐惧,谈出自己幼稚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
表露出自己的愤怒与仇恨,毫无顾忌的交心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达到结合,而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和为了释放折磨人的压力
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需求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者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性爱具有一种博爱和母爱都不具备的独占性
性爱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为我同一个人完全的,在肉体和灵魂上融为一体
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而不是在更深的博爱意义上
普遍认识
认为性爱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两个特殊的人之间绝无仅有的联系
认为性爱只是意志的行为,爱一个人有强烈的情感,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自爱
人们普遍的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是一种罪恶,认为自爱就是利己
思考
自爱和爱别人矛盾吗
自爱和利己一样吗?还是互为对立
现代人的利己是什么
利己同自爱一样,还是缺少自爱呢
利己: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
不是太爱自己,而是不爱自己
忘我:忘我的人一无所求,只为别人活着
或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对生活充满了敌意
神爱
爱的宗教形式,也出自于消除隔膜,要求统一的追求
在人类历史的开端,人被赶出同大自然的原始和谐,但人还是始终抓着这种低级的联系
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技能反射到自己制作的物体上去,并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礼拜他自己的力量和财务
在更后一个阶段人赋予他的神以人的形象
神爱的性质:取决于父母/母系两种因素在宗教中所占据的相对比重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西方)
人们始终相信在正确的思想中会找到最终真理
西方的立场导致不宽容、教义和科学、天主教和原子能的发现
悖论逻辑(东方)
对神的爱既不是从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只爱神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自己同神一致
东方的思想导致宽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导致技术)
对父母的爱和对神的爱的相互联系
孩子一开始感到母亲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然后又转向父亲,把父亲看做是他的偏爱的新中心
全面成熟的阶段,从父亲和母亲的权力形象中解脱出来
附录
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什么东西吸引我,我最喜欢做什么来度过我的时光
这些问题迫使我面对一些事实,从而必须改变我的生活
交谈时把注意力和对交谈者的兴趣传递给对方,并代表对方提出问题
人们面对提问和追究真相时,如果感受到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认识事实真相,就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谴责和感到羞辱
人首先的要求是表达他对世界的能力,因为对活生生东西的热爱在人身上的表现就是,人追求一种可以与之建立关系的物体,并能与之建立联系的物体
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回答: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第四章 爱的实践
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本节讨论也只能讨论实践的先决条件
行使所有艺术时必须具备的条件
纪律
仅凭“兴趣”做事,这也许成为我的嗜好,但我永远也成不了大师
工作时有纪律,一旦不工作,就十分懒散、无所事事
没有纪律,生活就会七零八乱、混乱没有集中
早上按时起床,进行一定的活动,禅坐、看书、听音乐和散步
最重要的是不把纪律看做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自我意志的体现
感到这是一种愉悦,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他,就会若有所失
集中
我们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
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
表现为人很难一个人安静坐着
学会一个人 单独待着,
轻轻的坐着,闭上眼睛,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
“自我”的感受: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
不仅要逃避无聊的谈话,还要避免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在同别人的关系中要集中首先就意味着要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要完全地现时现地生活,而不是干着这事想那事
耐心
想要尽可能快的取得成果的人永远也学不会一门艺术
人要求机器越来越快(汽车,火车),并以此作为 好机器的标准
这个标准也被赋予人自己
现代人普遍认为如果不很快的处理事情,就会失去时间,可他不知道如何利用他由此赢得的时间--除了无聊的打发时间
就像婴儿走路,孩子一次次的跌倒,可是还是会坚持走下去
极大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训练纪律、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
掌握爱情艺术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条件
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培养客观性,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
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能注意到在什么情况下我没有力求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的态度
人们应该对所有与自己有所接触的人都能保持客观和理智
合理的信仰
人在每一方面的奋斗都需要创造性的思考,而开端都是对过去所做的研究、批判的思考和观察的全面总结
基础时对自己的精力、思想、观察和判断力坚信不疑
相信自己
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
顶峰是相信人类:相信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
相信相信的力量
合理信仰的基础是我们自己的生产力
产生信仰需要有勇气,能承受风险和准备受到痛苦和失望
培养信仰和勇气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可能会失去信仰
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
认识到那些自觉地害怕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爱别人的反应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积极的活动:指人的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
在思维、感觉、看和听的活动中保持清醒、惊觉和开放的状态
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一社会结构产生的精神是否会促进爱情的发展
否定
博爱、性爱、母爱在西方是罕见的现象
许多假爱情取代了真正的爱,假爱情的形式实际上是爱情衰亡的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以政治上的自由原则,另一方面是以市场作为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因此也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则为基础
高度集中、分工密集的企业导致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个人失去个性,而成为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
这一群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
结果导致异化
他体验到的生命力实际上是一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
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
一方或者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者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者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非理性的爱情(假爱情)形式
偶像化的爱情
经常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
多愁善感式的爱情
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用代用品(消费爱情电影、小说和歌曲)使自己满足
投射式的爱情
对他人的每一个细微错误反应都十分灵敏,而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却不闻不问,永远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教育对方
神经机能病态
把以前对父母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真正爱情的唯一成果
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两种假设
假设1: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就得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假设2: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
关于爱的认识和态度
人们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人们追求爱情
鲜有人认为”人们本就可以学会去爱“
他们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
方法
男性:名利和权利
女性: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
男女通用: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
这些方法的内核:赢得人心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当代文化特点: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
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做是强烈的爱的表现,本质上是男女的寂寞
有魅力:这个人有许多令人喜爱、目前又是人口市场上被人问津的特点
取决于一时的时髦
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
掌握理论
掌握实践
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引出本书的两部分重要内容
第二章爱的理论
第四章爱的实践
掌握了艺术的灵魂
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
前言
现代人是靠幻想活着的
因为只有幻想才能让人忍受现实生活
人应该不再通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拜新偶像
国家、生产、消费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
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觉,而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爱需要我们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
需要我们有爱他人的能力,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书籍信息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
代表作
《爱的艺术》
《逃避自由》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