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十四章:抗寄生虫药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十四章:抗寄生虫药的思维导图,包括了抗血吸虫药、驱肠虫药和康阿米巴病药等内容,适用于医学生考前复习。
编辑于2021-07-14 18:10:27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e drugs)
抗疟药
疟疾
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行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人体阶段(人体无性生殖)
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无症状,潜伏期)
按蚊刺叮咬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肝细胞破裂→裂殖子入血→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
乙胺嘧啶对此期有杀灭作用,为病因预防药
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无症状)
间日疟和卵形疟在原发性红细胞外期释放大量裂殖子入血后,肝细胞内部分迟发性子孢子(休眠子)在肝细胞内反复增殖,成为间日疟复发的根源(三日疟、恶性疟无此期) 间日疟所特有
伯氯喹能杀灭配子体、控制复发,为根治药,还能控制传播
红细胞内期
繁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入血,侵入红细胞 发育成滋养体、裂殖体,破坏红细胞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及其代谢物,同时细胞破坏产生大量变性蛋白,引起寒战、高热
氯喹、奎宁、青蒿素能控制症状发作,为抑制性治疗药
蚊体阶段(蚊体有性生殖)
雌、雄配子体从人血中进入蚊体-合子-子孢子(移至蚊体唾液中)
乙胺嘧啶能抑制配子体在蚊体内发育,控制传播
抗疟药的分类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氯喹
奎宁
青蒿素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伯氯喹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
磺胺类
常用药物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氯喹
药理作用
抗疟作用
能杀灭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红内期裂殖体,迅速控制临床发作
通常用药后24-48h内临床症状消退,48-72h血中疟原虫消失
能预防性抑制疟疾症状发作,在进入疫区前1周和离开疫区后4周期间,每周服药一次即可
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
临床首选用于控制疟疾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
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作用
杀灭肠外阿米巴滋养体
用于治疗甲硝唑无效或禁忌的阿米巴肝脓肿
免疫抑制作用
大剂量用于治疗性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 Tmax=1-2h,作用迅速
红细胞浓集氯喹:高效
CRBA>C血浆:10-20倍
CRBC感染>CRBC正常:25倍
肝内代谢,代谢产物乙基氯喹仍有抗疟活性
代谢、排泄缓慢, 肝、脾、肺、肾分布量大,作用持久
可透过血脑屏障
作用机制
氯喹(弱碱性),升高虫体内pH,抑制蛋白酶活性,使疟原虫分解利用宿主Hb能力降低,必需氨基酸缺乏
氯喹+疟色素(高铁原卟啉),破坏虫体胞膜,使虫体溶解
氯喹插入虫体DNA双螺旋结构,形成DNA-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耐药
虫体基因突变,药物排除增多或药物浓集能力下降
不良反应
轻者出现头晕、头痛、肠胃不适、视觉障碍
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引起不可逆视网膜损害、耳毒性、心血管反应、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损害
定期作眼科和肝肾功能检查
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青蒿素
优点
高效、速效、低毒
缺点
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复染率高
机制
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生成自由基导致虫体生物膜和线粒体结构破坏
作用
杀灭红细胞内期滋养体,控制症状
应用
耐氯喹的恶性疟,包括脑型疟的抢救
毒性
骨髓抑制、肝损伤、胚胎毒性
奎宁
杀灭疟原虫的红内期裂殖体,控制临床症状,但疗效不及氯喹
主要用于耐氯喹或耐多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
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
兴奋子宫平滑肌
抑制CNS
不良反应
金鸡纳反应
耳鸣、头疼、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和听力减退
心血管反应
严重低血压和致死性心律失常
特异质反应
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急性溶血
寒战
高热
血红蛋白尿
急性肾功能衰竭
刺激胰岛β细胞
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
咯萘啶
破坏疟原虫生物膜和食物泡结构,导致其结构瓦解
杀灭疟原虫的红内期裂殖体
主要用于治疗脑型疟及耐氯喹疟原虫所致的恶性疟
不良反应轻
蒿甲醚
青蒿素的脂溶性衍生物
抗疟作用使青蒿素的10-20倍,作用机制同青蒿素,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
速效、高效、低毒
可用于耐氯喹恶性疟的治疗以及危重病例的抢救
不良反应比青蒿素轻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伯氯喹
对良性疟红外期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根治间日疟
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阻止疟疾传播
抗疟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产生活性氧及干扰线粒体电子传递
对红内期作用弱,对恶性疟红内期则完全无效,不能控制症状发作
不良反应
毒性比其他抗疟药大
常见
恶心
呕吐
腹痛
头晕
疲乏
发绀
药热
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者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X连锁的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易得) NADPH缺乏,GSH减少,保护作用减弱,使红细胞易受伯氯喹代谢产物氧化而发生溶血
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或泼尼松
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严重者输血
如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静脉注射亚甲蓝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
目前用于病因性预防的首选抗疟药
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红外期速发型子孢子发育、繁殖而成的裂殖体
用于病因性预防作用持久,服药一次可维持一周以上
对红细胞内未成熟的裂殖体有抑制作用,对已发育成熟的裂殖体无效
能阻止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孢子增殖,阻断传播
机制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阻止二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阻碍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磺胺类或砜类为二氢蝶酸合成酶抑制剂,乙胺嘧啶与这些药物合用,在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双重抑制作用,可增强预防效果,且可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不良反应
口服一般抗疟治疗量的毒性低
长期大量应用会出现叶酸缺乏症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偶可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缺乏症
应定期检查血象,一旦发生,及早停药,可自行恢复。给予甲酰四氢叶酸钙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味道香甜,易引起儿童误食引起急性中毒
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灼烧感、头晕,重者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急性中毒时除了按照常规处理外,静脉给予巴比妥类控制惊厥
抗疟药应用原则
发作期:氯喹+伯氯喹
休止期:乙胺嘧啶+伯氯喹
病因性预防:乙胺嘧啶
症状抑制性预防:氯喹
脑型疟:磷酸氯喹/二盐酸奎宁/青霉素类+糖皮质激素(注射给药)
耐氯喹恶性疟: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类
抗阿米巴病药(anti-amebiasis drugs)
阿米巴病
阿米巴肠病使由于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组织引起,原发病变在结肠粘膜,结肠壁中的阿米巴原虫可顺血进入肝、肺、脑等脏器引起继发性脓肿
常用抗阿米巴病药物
甲硝唑(灭滴灵)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分布广泛,胎盘、乳汁、胆汁中浓度=血浆
肝内代谢,代谢产物及少量原形经肾排泄
作用
抗阿米巴作用
对大小滋养体均有杀灭作用
对急性阿米巴痢疾及肠外阿米巴感染效果显著,阿米巴肝脓肿首选
对肠道阿米巴须与他药合用
阴道滴虫病
对阴道正常菌不影响
阴道滴虫首选药
抗厌氧菌作用
厌氧菌通常不致病,但机体抵抗力下降会导致脑脓肿、牙周脓肿、盆腔脓肿
也可用于术后腹腔感染,菌血症,骨髓炎,中耳炎,乳头炎,上呼吸道感染
抗贾第鞭毛虫:最有效药物
肝性脑病
抑制肠道细菌,产氨↓
不良反应
少而轻,常见头疼、恶心、呕吐、口干和口腔金属味,偶见腹泻、腹痛、眩晕、肢体麻木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长期应用致畸
甲硝唑干扰乙醛代谢,如服药期间饮酒,可出现双硫仑反应
抗血吸虫药
吡喹酮
为广谱抗吸虫药和驱涤虫药
对多种血吸虫成虫有迅速而强效的杀灭作用,对童虫也有较弱的作用
对绦虫感染和其他幼虫引起的囊虫病、包虫病都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治疗各型急、慢性血吸虫病
激活慢钙通道,钙离子内流增加,引起虫体痉挛性麻痹,失去吸附能力,导致虫体脱离宿主组织后被吞噬
蒿甲醚
对血吸虫童虫具有杀灭作用,阻断雌虫产卵,抑制虫卵引起的免疫反应
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入,促进糖原分解,抑制多种代谢酶的活性,破坏和溶解虫体
用于预防血吸虫感染
驱肠虫药
左旋咪唑
对蛔虫、蛲虫、钩虫有显著的驱虫作用
抑制虫体的琥珀酸脱氢酶,减少ATP生成,阻断虫体的能量供应,导致虫体痉挛性麻痹,使虫体安全排出体外
噻嘧啶
广谱、高效驱虫药,对蛔虫、蛲虫、钩虫有显著的驱虫作用
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使虫体产生痉挛性麻痹,安全排出体外,作用优于哌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