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教师资格证,教资,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
编辑于2021-07-17 17:16:40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的由来
单选题备考 考点一:“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孟子·尽心上》 考点二:最早对“教”“育”分别进行解释的是? 许慎《说文解字》 二者区别
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分别解释:许慎《说文解字》
教育的概念
广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区分广义、狭义的教育区别 广义:范围广,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范围小,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职能的专门性 组织的严密性 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 手段的有效性 形式的稳定性
家庭教育
先导性 生活性 终身性 感染性 针对性
社会教育
开放性 多样性 群众性 补偿性 融合性
三位一体
狭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点:1.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3.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如老师、年纪主任、打扫卫生的、门卫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教育者≠教师,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要群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教育者是另二要素的纽带
主导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如老年学校的老年人也是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另二要素的施加对象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另二要素的中介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纽带或中介
教育手段
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
教育内容
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及教育环境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单选题备考1.理解 --以例子、现象来判断 2.识记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
相对立的:无目的、无意义、偶然的 如玩火后知道火的定义
培养人
相对立的:非人动物界 如猴子学会骑车、蜘蛛织网
社会活动
相对立的:先天的、本能的 如婴儿吮奶 膝跳反射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由教育的本身职能所衍生出的属性,是派生功能 单选题备考 考点:1.理解 以例子现象来考察是那种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本身职能所决定的 如教育与人共始终、“国亡则教育亡”×××
历史性
强调差异性:1.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时期不相同,如中国封建和现代,封建学习三从四德、现代糟粕,另中国和外国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的不同
继承性
强调共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面的对前面的继承、发展,如古今都教育人尊老爱幼
注意二者的区别
相对独立性
强调不平衡性: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与之发展是不平衡的,可能超前,如印度,可能滞后,如中国
长期性
指培养人的周期长,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
本体功能
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又称本体功能
派生功能
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和科技功能。
按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
积极促进的作用。要想促进真相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负向功能
消极阻碍的作用。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
按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
非预期的
教育的起源
单选题备考 考点:名称---地位---主张---人物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本能)和社会性(动物)
本能生利息
本能---主张: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生----名称:生物起源说 利息----利托尔诺、沛西·能
沛西·能、利托尔诺
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承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培养人),是进步的一面。但“无意识模仿”实质也是先天的,本能的。因此该理论也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有目的),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不科学的
心理仿梦露
孟禄
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是理解教育的起源的金钥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正确的教育起源理论
米凯爱劳动
米丁斯基、凯洛夫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无阶级性、公平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和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融合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和生产、生活相融合,负责教育的都是有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不是专职从事教育的人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是唯一劳动与教育相脱离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
庠---养老的地方---我国出现的最早的学校---奴隶社会早期 序---进行射击的地方,后来大家在这里开展活动 校---养马的地方---后来演变成军事训练和习武的场所 国学---王都之内的学校,即中央,服务王子 乡学---地方的,服务王公大臣的子嗣 礼乐---核心 书数---基础 春秋混乱造就了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
战国---稷下学宫---齐桓公、山东临淄---四方馆---百家争鸣---私学繁荣--私学兴起--春秋,私学繁荣--战国 两汉---察举制,即推荐,主要举孝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科举制---六学二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数学、律学,反映了社会的等级性。 科举制,1905年废除,也就是清朝末年 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和 被统治阶级。皇帝是统治阶级,大臣是被统治阶级,大臣又有一品、二品 等级性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阶级中包含等级 四书 --- 梦中论大 --- 孟子、中庸、论语、大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单选题备考 1.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名字叫庠。 2.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设置在王朝帝都之内的是国学,之外的是乡学。乡 学出现在西周。 3.战国时期有个非常重要的学校是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4.六学二馆体现等级性,把人明确划分等级,什么级别的人上什么级别的学 校。 5.靠拼爹考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九品中正制。 6.隋朝产生,清朝末年废除是科举制 7.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是四书五经。 六艺的核心是礼乐。
西方古代社会的教育
宫廷---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斯巴达---尚武---女人 雅典---崇文---全面的教育,德智体美多方面和谐发展 教会学校(钟声)---教育内容是七艺,七艺包括是三科四学: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马蹄声):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口诀是“马(骑马)永(游泳)健(射箭)是猎(打猎)枪 (投枪)骑(下棋)士(吟诗)”,骑士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形式。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创造和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国有化
国家干预和重视,公立学校崛起
初等教育义务化
德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教育世俗化
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
教育法制化
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理论《终身教育引论》 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活动中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多样化的教育机会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理念的多样性
教育的多元化
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全民多现身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
科学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
大众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龄儿童(6-12岁)
根本人物是打好基础,即三基(读写算)
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