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知识合集!中国教育史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由夏之前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图中内容丰富全面且条理清晰,值得收藏哦!
这是一篇关于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二. 问题解决。
这是一篇关于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线段、直线和射线,二.角的认识,三.角的度量。
这是一篇关于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加减法的关系,二.加法运算律,三.聪明的高斯,帮助学生梳理和掌握该单元的重点知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中国教育史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夏之前
禅让制
夏,商,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春秋战国
客卿制
选贤举能(看军功)
秦汉
察举制
一.建立和发展
1. 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是察举制度的正式开端
2. 汉武帝设立常科,即孝廉科
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汉朝的舞台
3. 王莽放宽督查导致察举风气败坏
二.科目
1. 常科
A. 孝廉
侧重德行
郡举--普通百姓--郎官
B. 茂才
侧重才干
州举--现任官吏--县令
2. 特举
A. 秀才(西汉--始于汉武帝)
B. 贤良方正
C. 明经科
D. 童子科
三.方式
1. 举荐--西汉
2. 考试与举荐结合--东汉
四.评价
1.察举科目多,选拔范围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升仕途的机会
2.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开始在制度上落实,给教育带来巨大利益驱动
3.但是会有贿选现象产生,察举不利,不够公平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 方式
按门第高低列等,政府按等选用
九品
上中下各三层
小中正与大中正进行选择
2. 评价
世家大族操纵,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挫伤人们求学积极性
隋唐
科举制
一.诞生
1. 背景
加强政府中央集权
皇权的需要,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 过程
A. 隋文帝
法律上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用考试选拔官员
B.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始设进士科,科举确立的标志
3. 意义
打破门第限制
选官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二.完善
1. 表现
(1)考试程序
A. 考试对象
圣徒
在校生
乡贡
社会知识青年
报名+地方考试
尚书省礼部 省试--礼部试
尚书省吏部 复试(书判身言)
B. 考试类别
武举
贡举
制举
(2)考试科目
秀才科
超难
进士科
明经科
考背诵
明法科
明字科
明算科
(3)考试方法
A. 帖经
默写,填空
B. 墨义
简答
C. 口试
当场口头回答
记忆力
D. 策问
对问题给出建议 写政论性文章
治国安邦的才能
E. 诗赋(杂文)
当场作诗,赋各一篇
文学修养,文学创作
2. 主要人物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诗赋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三.科举与学校的关系
推动
1. 读书目标明确,读书为了做官,客观上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广文馆
2.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学校教学内容统一
3. 科举造就大批科举人口,促进民间私学发展
阻碍
1. 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2. 科举制约学校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产生形式主义
四.影响
积极
1.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 客观上是一种比较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
3.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4. 养成了勤读书的社会风气
消极
1. 学校逐渐成为科举制附庸
2. 败坏学风,腐蚀知识分子思想
3. 科举制本身存在不少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