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西亚诸文明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古代史古代西亚文明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总结归纳了世界古代史古代西亚文明的相关知识点,内容非常全面。
编辑于2021-07-24 09:55:30第三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
苏美尔时代
三个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300年,苏美尔开始走向氏族社会解体和向文明过渡的过程,考古上分别称为欧贝德时期、乌鲁克时期、捷姆迭特·那色时期。
乌鲁卡基那改革
背景:城邦争霸战争和内部阶级斗争,意图是缓解城邦内部矛盾,加强统治。
内容:①政治上扩大公民人数;②经济上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祭司重税,禁止人身做债务抵押;释放因债务而被拘禁的平民;③社会上降低丧葬费用,确立一夫一妻制;④农业上兴修水利,开凿运河;⑤军事上改革军事制度,平民组成的步兵代替贵族的战车兵。
影响:①限制贵族利益,减轻平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②改革以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为前提,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利益,削弱了王权。
城邦政治和社会经济
政治制度:初期存在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政治机构为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
经济
土地关系:神庙是城邦的经济中心,神庙土地在各邦中占有重要地位,公社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少数权贵拥有私人土地
其他:①神庙经济内部分工细密,有农业、畜牧业和捕鱼业等;②神庙控制了城邦的手工业和商业;③神庙使用奴隶劳动。
阶级结构:居民分为奴隶主贵族、公社成员、依附民、奴隶
城邦混战:苏美尔各邦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展开长期战争
阿卡德王国时代
统一:王国的创立者萨尔贡二世先后出征34次,征服了广大地区,到阿卡德时代,南部两河流域实现统一。
萨尔贡改革: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组建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②农业、交通。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奴隶制发展。
灭亡:王国内部奴隶与奴隶主,贵族与平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被征服者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前2191年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阿卡德王国
乌尔第三王朝时代
建立:约公元前2120年,乌图赫伽尔赶走库提人,不久乌尔纳姆战胜乌图赫伽尔,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纳姆法典》(17年选):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乌尔第三王朝君主乌尔纳姆制定的一部涉及政治、宗教与法律的法典,本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社会经济状况:①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国王建立奴隶制大经济;②农业上出现代播种器的犁,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
灭亡: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东南面的埃及人和西面的阿摩利人不断侵袭,最后伊比辛被埃兰人所俘,乌尔第三王朝覆灭。
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兴起:立国之初巴比伦知识一个依附邻国的小邦,到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巴比伦逐渐强大。
汉谟拉比的统治:①政治上建立集权制度、官僚机构;②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发达,兴修水利、奖励农商;③军事上重视军队优待士兵;④法律上颁布《汉谟拉比法典》;⑤鼓励学习文化
《汉谟拉比法典》
背景:汉谟拉比刚统一两河流域,需要恢复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内容:①序言:汉谟拉比歌颂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宣扬“君权神授”不可侵犯;②正文:诉讼手续、财产继承、债务债权、租佃关系以及对奴隶的惩罚等;③结尾:再次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强调法典的神圣地位和不可更改。
影响:①传世较早的法典中较完整的一部法典,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性质:奴隶制国家,人们被分为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三个等级
衰亡:国家不稳固,内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古巴比伦王国在内外交困中日益衰落,约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新巴比伦王国
建立:公元前626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其到巴比伦却发动了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对内:①注重巴比伦的城市建设,该城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商业贸易中心,修剪了“空中花园”,毁于公元前3世纪;
对外: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城在经过一年半的的围困后被新巴比伦攻破,惨遭劫掠破坏,大部分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社会经济: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毛衣经济相当繁荣。商品货币关系十分发达;②奴隶制发展繁荣。
灭亡: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并日益激化,于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所灭。
亚述文明
早期亚述:公元前3000年末阿卡德王国灭亡之后,在亚述形成了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国家,开始进入早期亚述时期
中期亚述:从公元前15世纪末叶以后亚述又强盛起来,进入中期亚述时期,对内王权加强,对外扩张。
亚述帝国
帝国形成的原因:①有利的国际环境:公元前10世纪末西亚、北非一些强国相机衰落,亚述周围无强敌;②铁器的使用为对外扩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帝国统治
政治: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实行军事改革,为对外征服战争创造了条件,缓和了被征服地区的阶级矛盾,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
社会经济:①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②长期大规模的对外掠夺战争刺激了帝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富、奴隶、市场和贸易通道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背景:①亚述帝国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负担,国内政局不稳定;②为对外扩张战争创造条件
内容:①加强君主专制,缩小行省总督权力;②对被征服地区用移民政策代替血腥杀害;③军事改革:划分战车兵、重装兵等兵种,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同时建立国王直接控制的王家兵团。
影响: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亚述军事力量,为进一步对外征服战争创造了条件,确立了日后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
灭亡
灭亡时间: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
灭亡原因:①被征服地区人民不断反抗;②亚述社会内部矛盾尖锐;③军队战斗力削弱;④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周围出现了一些强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
古代赫梯
赫梯兴起前的小亚细亚:小亚细亚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前3000年末至前2000年代初亚述人曾在这里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
古王国时期的赫梯
铁列平改革
背景:未解决赫梯王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平息内乱
内容
①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原则
②解决了王室内部互相斗争杀戮的问题,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斯会议作出裁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姊妹;
③任何国王亲属犯罪,只由其本人负责,不得牵连其家属,也不得没收其财产
影响:调整了王室内部的关系,巩固了王权,但改革未能消除王室内部对王位的争夺
新王国时期的赫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赫梯在叙利亚同埃及进行了争霸战争,此后赫梯国内外的形势更加严峻
埃及与赫梯的争霸:前14世纪至前13世纪初发生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为了争夺彼此国境外的一个重要地区的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的长期战争和交涉。
古代腓尼基
政治状况:前3000年代起腓尼基的一些地区陆续建立起若干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未形成统一国家,进入文明时代的腓尼基地区,常常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
经济:①手工业历史悠久,造船业、纺织业发达;②各个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发达;③建立众多的殖民地
以色列
早期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区原来居住着迦南人与其他民族,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横扫东部地中海地区,其中有一支腓力斯丁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犹太人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促使巴勒斯坦国家的形成
希伯来人建国:前11世纪以色列犹太国家形成,“士师时代”(以色列犹太人部落解体并走向国家的过渡时期)
社会状况:私有制逐渐出现,阶级分化逐渐出现,海外贸易发达。
犹太教:犹太教是希伯来人的宗教,它是以救世主耶和华为唯一神来信仰的宗教,经典是《圣经》,犹太教成为希伯来人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并对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色列灭亡:所罗门死后,希伯来人的国家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①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存在了约200年,便从历史上消失了;②南方的犹太国家断断续续地存在到罗马人统治时期,最终罗马人大肆杀戮,将许多人卖为奴隶,迫使以色列人和犹太人背井离乡,以色列灭亡。
波斯帝国
兴起
波斯帝国兴起前的伊朗:伊朗高原最早的文明是埃兰文明,后来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来到高原西部,一支是米底人,定居在高原西北部,另一支是波斯人,定居在高原西南部。
波斯的兴起:前6世纪中叶波斯兴起,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二世通过战争的方式先后政府米底王国、埃兰、吕底亚、新巴比伦,远征中亚时,居鲁士二世兵败被杀
冈比西斯二世的统治:居鲁士死后,冈比西斯即位,利用埃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征服埃及,镇压埃及起义,但之后的军事行动连连受挫,波斯帝国内部矛盾尖锐
统治危机与改革
高墨达暴动
背景:①波斯的征服和掠夺政策,给被征服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他们因丧失了自身的权益不满波斯人的统治;②波斯人民因长期的对外征战而不胜负担;③波斯贵族的地位降低,特权逐渐丧失;④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受挫的同时,波斯国内爆发了高墨达暴动
过程:前522年高墨达以冈比西弟弟巴尔狄亚旗号起兵,得到波斯人、米底人等各地人民响应,最后大流士同其他六个波斯贵族镇压了起义
影响;动摇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使帝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大流士改革
背景:帝国版图辽阔,民族成分复杂,阶级矛盾尖锐,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波斯的国家机器十分薄弱。
内容
政治:加强王权,确立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将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
军事: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
经济:同一铸币制,全国建立驿道制度,兴修水利
宗教: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对外:拉拢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巩固波斯人对征服地区的统治
影响: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但并未消除帝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未消除帝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
经济状况:①王室、神庙和贵族奴隶制经济发达;②对被征服地区实行铸币制度、保证商旅安全、发展边境贸易等;③先进生产技术、灌溉农业传入中亚和伊朗高原
特点:帝国境内各统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奴隶制经济已存在千年,有的地区处于初期,有的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毛衣发达,有的畜牧业发达
帝国衰亡(19年选):希波战争激化了帝国内部的阶级、民族矛盾,最终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亚、北非文明的终结
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波斯帝国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尤为后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提供了借鉴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历史
史料
①王家铭文,如居鲁士二世征服两河流域的圆柱铭文、大流士的镇压各地起义的贝希斯敦铭文等
②经济方面,如《宝库铭文》《要塞墙铭文》、两河流域地区的著名商业高利贷家族——埃吉贝商家和穆拉树商家的档案;
③古希腊作家的作品,如希罗多德《历史》、色诺芬《长征记》
④犹太教的《圣经》里若干篇与波斯帝国史有关
史学史:19世纪上半叶岁西亚楔形文字释读成功兴起了亚述学,对西亚进行考古和研究
文字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字母文字:腓尼基人创造出来的腓尼基字母,为后来西方各国字母奠定了基础
文学
①创世神话《埃努玛·埃立什》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南部的事实;②箴言文学代表作由《咏正直的受难者的诗》和《主人与奴隶的对话》
③《吉尔伽美什史诗》在两河流域文学中地位重要,内容分四部分记在12块泥板上;④宗教文学代表有希伯来人犹太教的圣经和《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阿维斯塔》
科学:①苏美尔人观察天象,制定“历法”;②发明计数法,并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③卫生事业方面已有专门的医生和民间的医生
建筑:乌鲁克时期的神庙建筑吉库拉特、多级寺塔塔庙、亚述帝国的王宫建筑、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古城
宗教
琐罗亚斯德教:古波斯帝国国教,认为世界有善恶二神,且二神始终处于斗争之中,人们要站在善神一边与恶神斗争,其经典是《阿维斯塔》
犹太教
兴起的原因:在漫长苦难的历程进程中,尤其地被俘于巴比伦时期,犹太人的先知们传播的一种救世主思想
教义:相信耶和华(上帝)一定会惩治恶人,拯救犹太人,经典是《圣经》
影响:①犹太人摆脱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羁绊;②对后来的基督教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