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上 道法 思维导图
七年级上 政治 思维导图,包含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智慧等。
编辑于2023-12-31 17:12:25七年级上 政治
第一课 中学时代
中学序曲
1、新的起点
(1)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 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成长的礼物
①中学生活提供了多种机会。
②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③我们有机会改变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成长有梦
1.少年的梦想特点
(1)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2)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3)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2.努力就有改变
1.含义
①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②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2.如何努力?
①努力,需要立志。
②努力,需要坚持。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一、学习伴成长
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如何做人。
(3)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
(4)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5)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6)学习没有终点。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充实的生活。
(2)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二、享受学习
1.如何体味学习中的苦与乐?
(1)学习中有快乐。
(2)学习中也有辛苦。
2.如何学会学习?
(1)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2)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 发现自己
一、认识自己
1.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人贵自知)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认识自己? (多把尺子量自己)
(1)我们可以从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
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二、做最好的自己
1.接纳与欣赏自己
(1)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
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既接纳自己的性格,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
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2)欣赏自己
欣赏自己的独特/优点/努力/为他人的奉献
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
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
2.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我要飞得更高)
(1)要扬长避短
(2)要主动改正缺点
(3)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一、和朋友在一起
1.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更丰富了;
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要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2.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2)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二、深深浅浅话友谊
1.如何正确认识友谊?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3)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2.友谊的澄清
(1)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2)竞争并不必然伤声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3)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
一、让友谊之树长青
1.如何建立发谊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2)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如何呵护友谊?
(1) 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
(2)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3)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4)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子主题
1.网络交往有什么特点?
(1)网络上的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
(2)网络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2.我们如何做到慎重结交网友?
(1)在网络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2)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3)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4)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
第六课 师生之间
1.了解教师职业
(1)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2)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3)我们要承认老师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
2.我们怎样与老师教学相长?
(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勒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2)在平等相待、相五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第七课 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
1.家的含义与意义?
(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3)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2)孝亲敬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3.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尽孝在当下
倾听
尊敬
感恩
二、爱在家人间
1、如何正确认识亲情?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2)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
(3)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2.爱的碰撞产生的原因?
(1)①进入初中后,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
②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2)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
(3)作为两代人,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有时难以避免。
3、我们如何与父母沟通?
(1)我们要学习应对冲突的方法。 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2)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三、让家更美好
1.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2)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2.怎样建立和谐家庭?
(1)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2)家务我分担。
(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变化。
第八课 探问生命
1.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生命?
(1)生命来之不易
(2)生命是独特的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暂的
2.生命的接续有哪些内容?
(1)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2)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租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3.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1)生命至上,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也要珍爱他人生命。
(2)生命休戚与共,要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他人。
第九课 珍视生命
一.如何守护生命?
1.爱护身体
(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2)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2.养护精神
(1)守护精神家园,保持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
(2)发扬民族精神,不失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1.生活难免有挫折
含义
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即使遭遇同样的捶折,不同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
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如何正确认识挫折?
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
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2.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1)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2)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3)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一、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命?
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
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1.贫乏与充盈:生命千姿百态,生命是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2.冷漠与关切: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关切他人生命,善待他人,营造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3.平凡与伟大:生命有时平凡,但也能创造伟大,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等书写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