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下册阅读理解 知识点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下册阅读理解 知识点框架,写作构思——作者视角 文以载情、文以载思、文以叙事 (内容、思想、情感)。
编辑于2024-02-02 13:53:15写作构思——作者视角 文以载情、文以载思、文以叙事 (内容、思想、情感)
选材
代表性
新颖
主次
详略
正反
结构
线索与脉络
单线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情感顺序
① 是全文的主线,使文章脉络清晰;② 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双线呼应
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看似毫无关系,又处处相关联。
悬念
① 巧设悬念,加强作品的感染力;② 引起读者好奇,激发阅读兴趣。
伏笔
作用:文章先写……;为下文……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过渡
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内容上:文意连贯
照应
照应题目/情节/首尾照应
写作顺序
顺序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③中心明确
倒序
作用:①强调突出部分的内容;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波澜起伏。
插叙
作用:①交代、补充或说明;②为下文做铺垫(衬托);③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旨和思想中心。
补叙
也叫追叙,就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 作用:①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③突出人物形象。
比较:①插叙是暂时中断故事主线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被删除后,不影响文章主要内容的表达。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②补叙是在主线故事写完之后,在最后面进行填充。补叙被删除后,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表达。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开头与结尾
开头
内容上: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交代事件的环境或背景;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①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为下文做铺垫;③与下文……形成对比。
中间
承上启下:① 使文章衔接紧密,上下连贯;② 前后呼应,浑然一体;③ 转移话题,转换场景。
结尾
内容上:①画龙点睛,卒章显志;②深化升华主旨,抒发感情;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文章感染力。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照应题目/开头/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段落与层次
点面结合:① 给读者立体、完整、真实的印象;② 使主体更丰满,更具特色。
小标题式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结构上:匀称醒目结构美;内容上:概括凝练,使中心更突出。
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
衬托
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以风衬草,给人以柔和的感觉,突出春草的柔和。
反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常见: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对比
用事物的两个方面或性质,或相对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得①事物特征更突出;②表达感情更强烈;③揭露主题更深刻。
今昔对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哀乐对比)
哀乐对比: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形象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色彩对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类比
定义: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
①浅显形象的加深对本体的理解;
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区别:①对比不分主次;衬托主次分明。 ②对比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把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与穷苦百姓的悲惨命运对比,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③类比:通过比较熟悉的某事来解释相对陌生的某事,实际上是说,"这个与那个相像"。 总结:对比重在比较,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类比就是相似
联想
由事物间的关联点联系到另一与之相关的人、事、物
想象
根据已有形象或知识凭空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景象
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虚实结合
① 丰富文章的情感画面;②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铺垫
①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真实可信;②结构缜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照应
①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②使文章情节曲折有波澜。
渲染
定义: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的表现手法,为正面描写。 作用:①营造气氛(意境),突出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②强化(人物)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烘托
定义: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为侧面描写。 作用:① 使文章浓墨重彩,营造氛围;② 突出形象;③增强艺术效果。
比较:①渲染:从正面着笔,渲染气氛。 ②烘托:从侧面着笔,烘托心情(特点)。
扬抑
同时列举事物、情感的两个方面,然后强调某一个方面。① 增强艺术表达性;②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③ 引发读者深思,给人以深刻启迪;④ 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文章主题。
动静结合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
借景抒情
① 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② 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象征
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精神,① 使晦涩的道理通俗易懂;② 使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或志趣,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感;①将抽象情感表达得生动易理解,更富有感染力;② 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比较:①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 ②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小见大
①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② 突出中心,使文章更有震撼力。
表达方式
叙述
议论文
要素
论点(明确)
中心论点
论点在 标题
论点在 开头
揭示中心,引起下文(七上p66页)
论点在 中间
衔接上下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论点在 结尾
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深化中心
论点需 自己归纳
通过论题推断论点
通过论据推出论点
通过总结性的词、句
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应能统领一段或几段)
论据(充分)
事实论据
特点(确凿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说明力强)
道理论据
特点(实践理论,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科学公理,公式)
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论证(严密)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定义
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识别
找出正面和反面的内容,明确“突出强调"了什么。
答题思路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论点,即观点),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示例 七上p67 第2段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相比较,通过对比突出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一正一反,褒败分明,使人影响深刻。
举例论证
列举了......的例子(概括例子),证明了.....(分论点/中心论点),使论证更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比喻论证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的阐述了......的观点,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具体,论点更加生动鲜明。
道理论证
特点:名人言论,道理,引用谚语、俗语
作用:引用.......名言或格言等,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论证方式
立论
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
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3种方法
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
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总—分—总
并列式
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由小到大,由浅至深
表现形式
先议后叙(概括式)
先叙后议(总结式)
夹叙夹议
作用:由表及里,引导作者对……产生思考共鸣,深化……主题
例:七上p68第4段
语言
准确性
子主题
严密性
生动性、鲜明性
概括性、简洁性
抒情
描写 (生动)
内容角度
人物描写
①外貌描写
揭示了(人物)……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
揭示了(人物)……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②神态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反映人物……的境遇/命运;/透视……时代印记
③动作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画面感
④语言描写
⑤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展现人物……性格
聚焦描摹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化身作者,思考重点刻画的原因,对应**描写的作用,选择涉及的维度,展开赏析。 例: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秋天的怀念》 1. 方法: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 2. 内容:“挡”字,表现了母亲担心多愁善感的“我”因看到落叶凋零而引发失意、悲观情绪的心理;“憔悴”一词既写出了母亲为儿子病痛劳碌、担忧心力交瘁,又饱受病痛折磨的生活境遇;“央求般神色”写出了母亲极力想帮助儿子走出悲观的情绪,却又无可奈何,更担心自己时日不多,迫切的期待孩子能有所改观心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母亲体贴、坚强、慈爱的形象。 3.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渲染气氛
体现时间/情节变化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心情/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飘落。《秋天的怀念》 1. 运用景物描写; 2. 烘托了“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一情节做铺垫。
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
推动情节发展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最后一课》 1. 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2. 交代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暗示法国已被普鲁士侵略,为下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节埋下伏笔。
叙事角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运用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进行侧面描写,使人物/事件·……的特点更加突出/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场景描写
细节描写
通过对……的细节的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刻画……形象,揭示……的主题思想。
说明
语言
准确
生动
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比较
夸张
作用:①揭示事物特点/本质;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③引起读者想象和共鸣。
鉴赏:揭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排比
定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问子连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鉴赏: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反复
鉴赏: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点/形象,层次分明,节奏感强,强烈抒情,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反问
鉴赏:表示肯定,观点鲜明,强调(事物/人物)……特点/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情感。
设问
鉴赏:自问自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特点/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引用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呼告
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呼告有:比拟呼告,就是把物比作人,再对之“呼告”;示现呼告就是将过去的、未来的或想象的人当作现实存在的、好像就在眼前的人发出呼唤。
例:比拟呼告:天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示现呼告:且不言他三人战斗。却说那长老在洞里悲啼,思量他那徒弟。眼中流泪道:“悟能啊,不知你在那个村中逢了善友,贪着斋供;悟净啊,你又不知在那里寻他,可能得会?岂知我遇妖魔,在此受难!几时得会你们,脱了大难,早赴灵山!”《西游记》
对偶
鉴赏: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强调了(事物/人物)……特点/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后部代替整体。
反语
作用:①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②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③具有幽默感。
双关
作用:①一语双关,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互文
通感
顶真
回环
适体
标题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
表明了写作对象
核心事件
体现了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的线索
核心情感
揭示情感主旨
作用
赏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