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实的社会建构
这是一篇关于现实的社会建构的思维导图,包含知识社会问题、日常知识的根基、客观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社会建构等。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批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3讲形式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第4讲:内容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第2讲:形式批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第1讲:文学批评的多重悖论。
这是一篇关于传播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媒介研究,媒体生产与媒介场,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大众传播的影响,理论和研究范式,什么是传播。
哲学是探讨世界本原的学说;是关于共性与个性、实体与属性、有限与无限等世界关系的理论;是关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之间的关系的学说;是关于人、社会、自然、人的认识之间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现实的社会建构
绪论:知识社会问题
问题
什么是真实?我们如何能知道?
人是自由的吗?什么叫责任?责任的界限何在?
人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
研究
现实/知识——社会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理所当然的“知识”(社会共识),”知识社会学“出现就有必要了
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
研究的是社会学理论,而不是社会学方法论
知识社会关注思想史,就是观念史
思想问题是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知识社会学必须关注社会中所有被当作”知识“的事物
知识是通过社会来分配的,分配机制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社会学就是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为真理提供的意识形态
教育的社会含义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
任务
主观意义如何成为客观事实?
人类活动如何生产出一个物的世界?
日常知识的根基
日常生活现实
日常生活是人们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具有主观意义的规整的世界
我对这个世界的注意力是由
我正在做什么?
做过什么?
想要做什么?
所决定
常识性知识,常态的、不证自明的例行生活中,我和他人所共享的那些知识
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
连续体中的所有类型汇聚到一起,搭建起社会互动的循环模式,社会结构由此形成
日常生活的语言与知识
语言成为一个客观世界的仓库,用以对方丰富的意义和体验。
语言把原本在空间、时间和社会维度上远离”此地此时“的事物”在场化“
语言在语义场中,个人经验和历史经验都可以被客观化,并被保存和积累,社会知识库就形成了
学问知识,专业知识,实用功能属于“处方知识”
客观现实的社会
制度化
有机体与活动
孤立的个人是一种动物层次的存在(人与动物一样),只要人观察到人类特有的现象,就进入社会领域
分析人类活动
1、物理环境中的行为
2、主观意义的外化
社会秩序是一种持续生产的人类产品,人类在持续的外化过程中将其制造出来
社会秩序只能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而存在
制度的原因:
1、人类有机体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人类必须是自己的内驱力变得专门化和导向化
2、社会秩序的必然性是由人类的生物机能发展而来
制度化的起源
所有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被惯例化
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时,制度化就出现了
制度特征
1、制度类型化具有交互性
2、制度之中的行动和行动者是类型化的
3、制度意味着历史性与控制性
4、制度的存在意味着人类行为受到预定模式的限制
客体化: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
制度世界是客体化的人类活动
社会世界的节点
社会是人的产品
外化
社会是客观现实
客体化
人是社会的产物
内化
观点:只有在新的一代人出现后,人们才能合理地谈论社会世界
沉积与传统
人类总体经验沉积下来,凝结为记忆中可识别与可记忆的实体
角色
社会知识的分配
普遍知识
角色专属知识
角色与知识关系
制度秩序
角色是客观积累起来的制度化知识的表征者和中转者
社会只有在个体意识到它的时候才存在
每个角色都带有社会定义的附属知识
个体的意识是社会决定的
观点
通过角色实现的时候,制度秩序才是真实的角色是秩序的表达
角色决定了制度秩序的特质
制度秩序从角色那里获取客观意义
制度化的范围与模式
制度化的范围取决于关联结构的普遍性,大多数普遍共享即制度化的范围大,反之窄
经济剩余的出现,有了专业活动,带来了公共知识库的专业化和分隔化
制度化分隔后果是离散的社会子意义世界的出现
专业化和分隔化使得主观知识脱离任何社会关联,成为“纯理论”
制度秩序被客观化的方式:物化
物化就是把人类现象当成事物来理解,即非人的角度看待人类现象
物化的世界是一个去人性的世界
人类的意义不再来自与一个生成世界,而是来自于一个存在世界
通过物化,制度世界看上去与自然世界融合了,制度世界变成了必需的和命定的
理解的说法:在这件事上我别无选择,我所处的位置xxx决定了我必须这么做
身份本身被物化了
正当化
象征世界的起源
正当化所实现的功能是把已经制度化的“一阶”客体化客观上有效,主观合理
正当化是一个解释证明的过程
正当化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语言上客观化,即对某一对象进行命名“事情本应该xxx”
第二层是初级的理论前提,指涉日常经验(具体实践联系)客观意义的不同解释
例:广告就是宣传,宣传就是传播
第三层是解释性理论
知识体系(系统、理性、抽象,清晰的界定,功能的总结,为什么会存在等)
第四层是象征世界(符合宇宙)
把前三个部分整合一个整体,概念到日常经验,再到抽象认同的自洽的知识体系
象征世界的作用
象征世界提供了一种秩序
对个人经验来将,象征世界的规范可以“让一切各安其位‘
象征世界为生命的不同阶段赋予秩序(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于个人生活来讲,象征世界战略性的正当化,”安置“死亡,提供了远离终极恐惧的避难所
象征世界的社会意义:所有事物都被定义为社会现实
象征世界也为历史安排了秩序,过去、现在和将来统一体
象征世界根源于人的生物构造,所有的现实都具有人的意义,整个宇宙都确证着人的存在的正确性。
象征世界就是人类意义能够投射的最远的距离
维护世界的感念装置
治疗
使用概念来确保潜在的越轨者继续待在现实的制度定义中
防止原有世界中的居民”移民“
知识体系
一套越轨理论
一种诊断装置
治愈灵魂的概念系统
虚无
治疗是使用概念装置把人留在原有的世界里,虚无则是利用类似的装置把外在于本世界的所有事物在概念上清扫,也被成为负面正当化
虚无的做法
赋予偏常见现象一种负面的本体论地位
维护世界的社会组织
后果
1、纯理论出现,脱离了变化无常的日常生活,非历史非社会的柏拉图天堂
2、制度被正当化后,传统主义就会增强,制度的内在惰性变得更大
3、消弱人类行动的灵活性
4、正当化越抽象,它对紧急事务的变动的响应越迟钝
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主观现实的社会
现实的内化
内化与社会结构
关于认同的理论
有机体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