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
这是一篇关于传播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媒介研究,媒体生产与媒介场,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大众传播的影响,理论和研究范式,什么是传播。
编辑于2025-02-11 14:28:00传播学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一个过程,个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语言性的)来改变他人(受众)的行为过程
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to)向谁说(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effect)
传播者(可信度、专业度)
谁说什么?
传播内容(刺激)
说了什么?
受众特性
对谁说?
受众的反应
传播即不同个体意识之间的准确共享
传播理论核心问题
1,当个人的形象离开肉体运行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2,什么时候讯息才算讯息?
3,什么是来自自我的投射,什么是“自我”对他者的承认
4,世界中的秩序是我个人投射能力的产物吗
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话语分类
1、传播是传递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
2、传播是控制
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
3、传播是游戏
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
4、传播是权力
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力,语言中蕴含着让我们觉察不到的强迫
5、传播是散播
传播应该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没有控制的过程
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理论和研究范式
理论
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特征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
概念
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
概念之间的联系
命题: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相关、因果、辩证)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观察或经验
传统和常识
范式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做范式
特点表现
1、它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某个范式形成“无形的学院”
3、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是互相矛盾、针锋相对的。缺乏冲突范式比较接近
社会科学中研究范式的差异
本体论
存在(on)的理论(logos)
研究的问题
现象世界的性质是什么?
我们与之如何发生关系?
个体的性质是什么?
社会学对现象世界性质的看法
客观经验主义认为
1、世界是自然形成的
2、世界独立于人的认知,但又可以被人所认识
3、世界的特征、运动与其他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
诠释经验主认为
1、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可通约
2、符号先于物质,人们是对约定俗称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反应
3、所有的现象不具有共同的基础,不能简单还原为物理或化学现象
认识论
研究的问题
我们能否认识世界?
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世界?
如何保证我们的认识是可靠的?
我如何知道我知道
社会学对现象世界性质的看法
客观经验主义认为
1、客观是不可错的,观察着不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2、世界存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我们通过特殊的测量方法认识这些规律
3、理论与观察相互独立
4、大部分现象是可测量的,我们可以用数学的逻辑来表示人类行为
5、个体是由一些属性和结构所决定的,比如年龄、性别、智商
诠释经验主认为
1、研究的生活世界中,意义和意识形态无处不在
2、实在是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
3、重要的不是客观的测量,而是参与的理解
4、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
价值论
价值,就是事物服从于人的目的或需要的“有用性”
研究的问题
什么事情值得我们研究?
社会中的学术研究究竟是什么?
会起到什么后果
研究价值问题的态度
1、认为研究中有些过程会受到价值的影响,有的不会
2、认为研究过程中价值会渗透在文化中
3、认为在研究中不仅没必要刻意避免价值的影响,而且应该理论研究也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
如何评估理论
评估标准
一般评估标准
1、范围
2、逻辑一致
3、启发性
4、经受时间考验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对数据做出解释
预测
简洁
提出可以被检验的假说
实用性
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
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理解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美学上的吸引力
学术共同体认可
促进社会变革
媒介研究
大众传播研究,又被称媒介研究
媒介种类
记录性媒介
压缩时间的媒介
石碑、雕塑、建筑物
死者的对话
征服死亡
传输性媒介
压缩空间的媒介
跨越距离而同步
电报、电话、邮件、直播
生者的幻想
征服距离
媒介/媒体的差异和用法
媒介: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抽象
媒体:侧重于信息中介传送的信息,具体
不同语境媒介的意义
1、作为技术的媒介,电报、电视
2、作为内容的媒介,电视节目内容
3、作为信息格式的媒介“媒介即讯息”
4、作为组织的媒介
媒介形体变化的6个原则
媒介形体变化即人类传播方式的转变
1、共同演化于共同生存
2、新媒介总是从旧媒介形体产生
3、新媒介在原有媒介形体特点上改进
4、新媒介要么适应与进化,要么死亡
5、机遇和需要法则
6、延时使用,大概30年
媒介发展的4个因素
1、技术
2、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人类的某种活动、功能或需要
4、人,集团、阶级或势力的人
麦克卢汉
媒介就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即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把学者的知识分成两类
分类知识
对已有的思想和对象进行再加工
归纳、演绎
模式知识
宏观视角探索发现新的隐藏的规律
类比,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工具(汽车、服装)象征符号(数字、语言、广告)交往形式(货币、游戏)都是媒介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伸—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社会交往的讯息
延伸不同感觉器官,文字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
媒介偏向论
偏时间的媒介
知识在时间上纵向传播,能保存、有深度、文化重视传统、权力集中
缺点:不灵活、统治地域小
长城、石碑
偏空间的媒介
知识在空间中横行传播,便携灵活、能扩散、范围广
缺点:权力分散、容易离心
纸张
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媒体生产把它视为一个商品生产过程
媒体生产研究也叫控制研究
媒介场域理论
勒温:场(field)即生活空间=个人+环境
B(行为)=f(P:主体 E:环境)=f(LS:生活空间)
布迪厄二元对立的一元理论体系
结构
客观主义
社会运行是一些客观规律产生的,行动者不起决定性作用
能动
主观主义
社会运行行动者是主动的
场域特征
1、被结构化了的空间
2、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
3、是不断生产和变化的结果,是历史的
惯习
场域行动者理论:经过教育和场域内的实践,行动者形成下意识的惯习
结构:理性的一面(讲求策略)
能动:非理性的面(被结构决定的无意识)
惯习
一种社会的主观性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什么是表征
表征又称再现
用另一种方式对事物的替代和象征,通过替代,引起我们对该事物的想象
表征是用象征符号对事物的替代和再现
表征、经验、意义关系
经验:由表征与意义结合才能获得
意义是通过经验借助表征获得
问题
为什么要赋予一个事物某种意义?
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某个群体是如何达成意义共识的?
什么力量影响着意义赋予过程?
表征过程的两个系统
把各种事物(具体和抽象)与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联系产生“意义”
把第一个系统概念图与某个群体所共享的符号之间建立联系
把我的概念翻译成他人认可的意义
语言两部分(索绪尔)
能指
一个是形式(一个字的笔画、读音、写法、图像、视频等)
所指
与这个形式相连的观念或概念
所指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该客体的心理再现
意指
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的过程
意义的产生各种能指必须被结合到一个”区别系统“中
牛与羊的区别中获得意义
霍尔,编码/解码理论
编码:信息传播者(讯息、意图、观点)
解码:信息接受者(特定规则解读)
解码影响因素
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的关系
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是语言中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斗争
意识形体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妥协和对抗的过程
缺点
表征的分析不是科学的研究,而是一种阐释实践。这个过程的目的不是发现真理,而是为解放自我和他人提供前提
索绪尔的理论轻视社会建构与历史
巴尔特的神话理论忽略受众解读,编码/解码理论没有涉及生产
福柯的理论忽略物质与经济
金融经济到文化经济
金融经济:生产者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产品
物质商品吸引大众注意力
文化商品吸引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
文化经济:交换和流通不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受众成为主体
大众传播的影响
社会心理取向
认知基模
基模(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概念的属性、属性的关系,是有组织的知识
基模的表现形式
对原型不同层次分类
北方人,南方人
典型的具体范例
鸟、鸭
基模种类
个人基模
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自我基模
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角色基模
对社会的地位、身份的看法
事件基模
对熟悉事件的程序
与内容无关的基模
线性、因果、类比
媒介基模
叙事基模
根据信息片断判断是新闻、肥皂剧
人物特征基模
环境基模
主题基模
沉默的螺旋
一方声音越大,另一方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第三人效果
信息环境取向
议程设置
议程是指在某一时间点, 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
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
问题排序从媒体到公众的传递(想什么),后果:个人意见的形成过程(如何想)
培养理论
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