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 第九章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 第九章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的思维导图,人格是个体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编辑于2024-01-13 15:55:48人格和人格倾向性
人格概述
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个体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分类
内部的心理特征
外部的行为方式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每个人的人格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个人在行为中的偶然表现不能表现他的人格,只有在行为中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才能表现他的人格
人格具有可塑性
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同时又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
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
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人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
例子:逆境可以使人消沉,但通过自我调节,人也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坚强
人格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
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相同之处
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的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不能将这两种因素等量齐观,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只给人格发展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才能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人格的心理结构
人格倾向性
含义
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包括
需要
人格倾向性乃至整个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倾向性的基础,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人格心理特征
含义
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分类
能力
气质
性格
较早形成,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人格心理特征受人格倾向性调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格倾向性
需要
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倾向,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体现了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
需要的重要性
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
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
需要永远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
有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
有一些需要明显地带有周期性的特征
eg. 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
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为了满足需要,个体必须通过认识过程完成一定的任务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凡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人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绪,否则产生否定的情绪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个体为满足需要,从事一定活动,要用一定的意志力去克服困难
需要的分类
需要的起源
生理性需要
往往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含义
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特征
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
但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会性需要
含义
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eg. 对求知、道德、劳动的需要
重要性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特征
是人类特有的
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
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
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
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精神需要
指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创造需要等,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与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缺少会引起疾病
成长性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
这两类需要根据对人直接生存意义及生活意义的大小,呈梯状排列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只有当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晚年马斯洛对需要的分类
超级需要
满足一个人独特潜能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心理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基本需要
个人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呈波浪式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
阿尔得夫的需要理论
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为三种 ERG理论
E(existence)生存需要
R(relatedness)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
G(growth)生长需要,即人具有要求发展的内在愿望
需要并不是层次等级,而是一个连续体
人类的需要不一定按严格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而是可以越级,倒退
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的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越强烈
低级的满足,会增强对高级的追求;高级的缺乏,会加强对低级的追求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个人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行为则取决于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的满足与否。这三种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复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
动机
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动机产生条件
内部条件
需要
外部条件
诱因
正诱因
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
负诱因
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
例子
对于饥饿的人来说,食物是正诱因,偷食而受到惩罚,是负诱因
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
指引功能
激励功能
动机的分类
动机的起源
生理性动机
源于生理需要
社会性动机
又称心理性动机
源于社会性需要
具有持久性的特征
是后天习得的
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成就动机
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
追求成就的动机
倾向做中等难度的工作
避免失败的动机
倾向于做成功可能性极小的困难任务或容易的任务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家庭教育
教师言行
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个体因素
群体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交往动机
又称亲和动机
恐惧使合群倾向增长,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性质和社会价值
高尚动机
低级动机
动机对活动作用的大小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动机的意识性
意识动机
潜意识动机
兴趣
兴趣的含义
个体力求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兴趣的分类
内容
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目标
直接兴趣
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eg.对解几何题的兴趣
间接兴趣
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eg.对通过学习考取大学的兴趣
兴趣的品质
兴趣的广度
个体兴趣的范围
一般来说,兴趣越广泛,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良好的兴趣应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
兴趣的倾向性
个体对什么感兴趣
有高尚和低级之分
高尚
对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物发生兴趣
低级
对有害于人类社会的事物发生兴趣
是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所造成的,并且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稳定性)
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兴趣的持久性是可以培养的
兴趣的效能
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有效的兴趣
无效的兴趣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理想
含义
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
分类
内容
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
认识能力
具体形象理想
综合形象理想
概括性理想
理想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信念
含义
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
形成方式
直接经验
eg.相信糖是甜的,是来自于个人对糖的品味
间接经验
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等下二手资料的经验
推论
特点
信念具有坚信感
信念具有稳定性
信念使个体稳定而明确,并且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世界观
含义
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个人的世界观是个人意识的组成成分
世界观是人格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不可分割的部分
有机地联系着,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