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3-幸福)
这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文学科读物,不仅关注人文艺术,比如文学、音乐、表演等等,还聚焦永恒的哲学主题,比如道德、幸福、自由。希望读完这本书,真能像扉页所写的: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路上,遇见自己…
编辑于2024-01-14 23:08:30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
第十二章 幸福
总论
对幸福的追求在人文学科的主题清单上位居前列
大多数文学、戏剧和电影作品都是关于不幸的人
快乐主义:幸福就是快乐
希腊哲学家阿里斯提波
宣称幸福是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快乐的总和
用纯粹的生理术语思考快乐
味觉
性兴奋
触觉
知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
身体上的痛苦彼精神上的痛苦更糟糕
身体上的快乐比精神上的快乐更好
......
人本质上是自私的动物,只关心自己的舒适
提出一个经久难解的问题
还有什么比幸福更重要吗?
他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幸福不是快乐,那么一个人声称自己幸福就没有任何意义
迭戈·委拉斯贵支
饮酒者
快乐主义最生动的视觉表现之一
同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意阿里斯提波的观点,但承认他的思想木有普遍的吸引力
区别
阿里斯提波
排除了智性之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柏拉图对于爱情的著名分析中,并没有贬低性的乐趣,而是将非肉体的爱提升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智性之乐是良善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亚里士多德进而发展出一套完全不同于阿里斯提波的幸福哲学
文学中的快乐主义
简朴的中世纪和刚毅好战的清教徒时代之间
许多诗人包括莎士比亚在内都颂扬快乐主义者的“吃喝玩乐”生活
罗伯特·赫里克
《致妙龄少女:莫负青春》
奥马尔·海亚姆
《鲁拜集》
生命短暂,努力拥有一切
安德鲁·马维尔
《致他的娇羞的女友》
他们断言
人只有医生,不应自我限制,而应努力拥有一切
快乐主义的几个假设
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得到应有的快乐
变体
人们从来没有真正得到他们应得的那么多的快乐
快乐自然而然是善的
无论有多少快乐,都不算多
快乐的缺乏是一种不行,应该得到补偿
这种特殊心态源于一种预期获益理论
重审快乐主义
在当今的文化中,快乐主义仍然大行其道
电影
《华尔街之狼》
电视剧
《与卡戴珊一家同行》
《真实主妇》
难道这就是全部吗?
快乐主义持续受到哲学家和文化历史学家的批判
争论的核心在于快乐主义者对快乐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
定义
快乐主义
源于希腊语“喜悦”
相信幸福是人所能体验到的所有快乐的总和
及时行乐
拉丁语
抓住时机
快乐论者的主要信条之一
建议人活在当下,尽享一切快乐
预期获益理论
源自快乐主义的观点
认为努力工作或者为他们人做出牺牲的人应该得到物质回报
伊壁鸠鲁主义:幸福是适度地生活并避免痛苦
伊壁鸠鲁主义的假设
伊壁鸠鲁的观点
接受了快乐主义的大前提——快乐是重要的善
但补充说:快乐并非是唯一的善
不接受快乐主义者快乐越多越幸福的说法
尤其批评那些过度提倡快乐的人
这些人总是会遭受身体和精神的痛苦
快乐主义是一种时间意识明确、充满死亡气息的哲学
伊壁鸠鲁的假设
世事无常,人必须愉快的接受这一事实
如果要给美好生活下定义,更明智的做法是不要相信它只包含快乐
没有人能长时间地享受快乐
追求财富只会弄巧成拙
幸福生活的要求
有理性的人有自由意志,能够控制他们对快乐的欲望,因此能够减少总是伴随快乐的痛苦
完全的幸福是一种适度的、没有痛苦的快乐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可能
但当人努力避免痛苦的时候,就会达到这一点
承认快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其说是对快乐主义的全力攻击,不如说是对它的修正
承认不快乐是生活的一部分
采取的策略是尽可能避免不快乐,而不是盲目的希望一切都会好
注重控制,享受适度快乐
坚定的伊壁鸠鲁主义者
避免过度放纵,寻求许多肉体之外的快乐
他们是艺术、戏剧、书籍和音乐的爱好者
通常清矍匀称,锻炼身体保持最佳体型
思维敏捷,能够意识到许多领域的最新发展
伊壁鸠鲁认为正义的人享有最平和的心灵
幸福是一种不受干扰的良心
代表人物
欧内斯特·海明威
《在异乡》
意大利军队少校
重审伊壁鸠鲁主义
反对意见
它和快乐主义一样都是从利己出发的
有人甚至指责它只是一种经过伪装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内心的平静而不是帮助他人
定义
伊壁鸠鲁主义
以伊壁鸠鲁的学说为基础
相信幸福就是避免痛苦
斯多葛主义:幸福就是活着
痛苦才是生活的本质
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并且学会应对它
也是希腊智慧的产物
强调人类理性
相信人类是动物生命的高级形式
芝诺
斯多葛主义的首倡者
斯多葛的假设
核心
相信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环境、好运或者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而在于人如何应对发生的事情
积极地回应痛苦
爱比克泰德
最著名的斯多葛派导师
斯多葛主义后来被罗马人接受,成为一种非正式的国家哲学
强调理性和控制负面情绪
与罗马文化对完人的理想追求一致
斯多葛主义与基督教
基督教的殉难精神深深扎根于斯多葛主义的原则中
爱自己的敌人
甘受侮辱
......
托马斯·贝克特
坎特伯雷大主教
著名的殉难者
重审斯多葛主义
对倡导者来说,现代版斯多葛主义仍然是一种可行的幸福理论
基本假设
宁静无价
消极方面是它的便利性
在幸运面前的斯多葛主义
针对斯多葛主义的一个反对意见是
拥护者暗地里希望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痛苦
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喜欢喝悲惨的人相伴可能是人的一个基本特征
另外一个反对意见
斯多葛主义中被当做理性的东西实际上应该被称为理性化
一种让人获得满足感的过程,而非让人相信某事的逻辑理性
“接受命运”是否等同于被动?
古典的斯多葛主义产生于希腊和罗马两种文化
都有对命运的深切信仰
定义
斯多葛主义
相信幸福源于理性的应对各种不幸
与伊壁鸠鲁主义相比,它对生活的幻想更少
它告诉人们
既不要为无限快乐的生活而计划
也不要期望通过自律和节制来避免痛苦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幸福是我们的目的
幸福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瞬间快乐体验,而是一种描述个人如何生活的方式
最高的或者最终的善
理性与德性
理性
最突出的一种善,比其他所有促进幸福的东西都好
如果人们让理性成为自己做所有决定的向导,那人将永远正确无误
不做最有利可图或最能带来快乐的事情,而是做正确的事
人才能保证生活以良善而告终
德性
等同于理性
道德所追求的也是某种特定行为的完善
通往幸福的道路是“理性”与“德性”相一致的生活
幸福:政府的责任?
生活的目的就是实现幸福生活
任何事物都不应阻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所以
政府的目的是确保公民的幸福
社会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促进所有人的幸福
实现幸福的手段
《独立宣言》
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美国优越主义”的基础
对美国梦的追求
人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城邦要正常运转,法律和秩序是必须的
政府与理性
通往幸福的道路是运用理性和德性,而政府不能阻碍理性
政府本身应该是理性的典范
困境
如果政府有时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它又如何能够合理的保护国家呢?
赫尔曼·麦尔维尔
《水手比利·巴德》
当政府的幸福观与大多数人不同时会发生什么?
柏拉图
《理想国》
政府的最佳利益是否能与被统治者的最佳利益相一致?
重审亚里士多德
不论在哪个社会,人能够仅仅依赖政府提供幸福吗?
在一个专制的政府下,有幸福可言吗?
在严格的亚里士多德理论中,幸福真的可能吗?
幸福生活的典范
安妮·弗兰克
《安妮日记》
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
圣雄甘地
印度文化中获得幸福(得解脱)的典范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暴力事业
向权力说真话
印度成为独立国家,实行自治,甘地功不可没
如果完美的幸福不只是短暂的快乐,那么它就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定义
圣雄
梵语
伟大的灵魂
对智慧出众、品德高尚的人的敬称
用来形容甘地
佛教的幸福之路
对佛教徒来说
极乐或涅槃,是一体两面
小乘佛教
目的
将悉达多的教义转化为“四谛”的修行体系
苦集灭道
苦谛
人世间一切皆苦
集谛
欲之所集使人生多苦
灭谛
断灭一切苦
道谛
持守八正道
大乘佛教
藏传佛教
继承释迦牟尼的遗产
主张无上正等正觉者可于此世中得涅槃成佛,断俗世之乐,于世间行一切善
定义
小乘佛教
佛教一派
梵语原意“小渡船”
意指通过禅坐获得清净,达到个人幸福的法门
大乘佛教
佛教一派
梵语原意“大渡船”
意指通过度化他人而实现更大幸福的法门
幸福(不幸)与艺术
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幸福是喜剧,不幸是悲剧
喜剧的标准母题
从混乱到有序的运动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另一种幸福模式
文学作品中第一次以喜剧的方式呈现真实人类的弱电和缺陷
引人达到一种对人之本意的共同理解
在一个疯癫之人和他忠实的朋友的喜剧探索中
人性的黑暗和光明一同呈现在读者眼前
悲剧也可以教给人们关于幸福的知识
尽管有时候其中的教训让人难以接受
阿瑟·米勒
《推销员之死》
生动展示了美国梦——对幸福的追求——带来的悲剧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将从幸福到不幸的过程描绘的淋漓尽致
描绘不幸
人文学对人类苦难的关注
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
《亚拉·阿斯万尼》
《亚库班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