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时,有时常的意思。更有“那一刻,恰时、时运”的意思。时运济,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若时运不济,可能就会“人不知”,虽不知,但我能能“不愠”。不论人知还是不知,才华得用不得用,都不影响学习的喜悦。
人人都有明德,都具本善。学圣学贤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善。“有朋自远方来”即使是别人向我们学习,也不是我们教给别人什么,无非是他们和我们一样回归自己的本善。明自己的明德。大家一起做圣贤,不亦乐乎。如果没有人来,人不知道我,没有关系,因为宇宙本来一体,没有别人和我的分别。既然没有人、我之分,何谈知与不知?当然就不存在”愠“。
学习的根本就在于修身,修身的第一步是格物。格,就是正,让万物都正了,如何让万物都正,心正了万物就正了,因为心外无物。万事万物皆由心观。宇宙便是吾心,我正我的心,就是修我的身,不是修别人的身。所以人知不知,何愠之有?
学圣贤之道,最重要的是反求诸己,不拿圣贤之道去衡量别人,从自己的身开始修,这叫格物之本,自己修好了,就能感化多身。怎么感化?能与人同乐就能感化。就会“有朋自远方来”。个别没感化的,也是自己没有诚到极处。就更努力地反求诸己。此谓“不知而不愠。
《中庸》讲“至诚无息”,至诚的心没有停息,像日月之永恒,天地一样永久。《易经》讲,君子是大人,修齐治平 人人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这不管别人的事。是我的事。要修齐治平,就首先要修身,一味地去修,不论在何种境况下,不论别人知还是不知。例如,孔子当年也是凡人,因为他修身,最终成万世师表,这就是君子之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