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
这是一篇关于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的思维导图,包含最低生活保障、 特困人员供养、 临时救助等。
编辑于2024-01-16 16:09:56生活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
概念
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
国家为解决下岗职工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困难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人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
对象
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人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指具有本地农业户口,且在当地农村居佳一年以上,因病、因残、因灾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上年家庭人均纯收人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淮的居民。
是拥有当地农业户籍
以家庭为单位,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报和核定家庭人口
是家庭成员人均纯收人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
标准
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
必需食品支出
必需生活品支出
恩格尔系数法
消费支出比例法
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程序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管理
何方面入手
建立家计调查制度
杜绝骗保现象
加大就业监督与建立诚信体系
扩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金来源
特困人员供养
农村五保户 (本人/小组申请)
保吃
保穿
保医
保住
保葬
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
对流浪儿童、孤儿的扶助与供养
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人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因难的家庭或个人给子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对象
家庭对象
意外事故
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其承受能力
疾病
教育等
遭受其他困难
个人对象
灾害救助
概念
含义
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因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
以保证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品,帮助其确定自行生存能力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起到主导地位
发展
传统模式
以封建君主政治为中心的君本位占统治地位的初级救灾管理体制
中华民国时期初步确立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灾体制。
现代灾害救助制度
新中国成立-2000年的灾害救助
新世纪灾害救助
灾害救助管理体制
救灾应急保障
灾情信息管理
救灾应急响应
民房恢复重建
冬春生活救助
内容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
防灾是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 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少灾害的发生
救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灾情一旦出现,一方面,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内容
对灾区灾民的救助
救助灾民生命
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
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
对灾区社会的救助
对灾民救助顺利进行的保障与前提
内容
社会功能的恢复
社会组织的重构
社会机制的整合
公共设施的恢复
社会控制力量的加强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等
我国现行救灾制度问题
我国灾害救助主体的政府
救助管理体系落后
救助制度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鲜明
法律缺失
救助机制不健全
专项救助
住房救助
政府向低收入家庭与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现金补贴或直接提供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
对象
住房困难群体
内容
公共租赁住房
公其租赁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宿舍型住房。
对象
城镇低收人住房困难家庭
城镇中等偏下收人住房困难家庭
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
新就业无房职工
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经济适用住房
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人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对象
低收人者
现金补贴
即向低收入家庭直接发放现金,帮助购买或租住房屋
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歉顾公平的原则
资金来源
国家下拨的建房资金
单位售房资金
单位多种渠道筹集的资金
基本形式
一次性住房补贴
基本补贴加一次性补贴
按月补贴
农村危房改造
农村危房改造是住房救助的方式之一,也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组成部分。
对象
经济上最困难的农户,即没有自己的住房、长期借住村集体房屋或私房。
教育
指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度。
内容
两免一补政策
对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
内容
免学杂费
免书本费
补寄宿生生活费
经常性助学政策
充分发挥各类基金会以及 “希望工程,“春营计划”“安康计划”“山区女童助学计划”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社会公益项目在经常性助学活动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在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奖学金
助学贷款
勤工俭学
特殊困难补助
学费减免与毕业生救助
改进工作
建立教育救助信息网络平台,对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领取教育救助金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财政、教育、民政等相关教育救助政府部门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至部门的分工与协作,使教育救助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合理确定教育救助对象
救助形式
经济资助
心理或行为救助
教育师资援助
教学设施援助
我国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所有学段全覆盖, 实现了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 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
司法救助
仅指的是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曲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一项救济措施。
主要方式
支付救助金(主要)
兼思想疏导
原则
坚持辅助性原则
即对同一案件的同一当事人只进行一次性救助。对于能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补偿的,一般应当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层次上,对因贫困区其他因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通过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方式,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殡葬救助
慈善事业
主题
首个地方性慈善组织
吉林省慈善总会
首个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中国慈善元年
2008
特征
民间性
非营利性
自愿性
利他性
公开性
法制规范性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