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
·发热(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编辑于2024-01-19 17:18:20·淋病是一种由淋球菌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尿路和生殖器官出现发炎流脓的情况。 ·这种病传染性很强,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这种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男女。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甲状腺过度活跃引发的疾病。 ·然患者常出现手抖、失眠、容易疲劳等情况,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这种病症既可能由甲状腺自身失控引起,也可能与其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需要专业检查才能确定原因。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淋病是一种由淋球菌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尿路和生殖器官出现发炎流脓的情况。 ·这种病传染性很强,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这种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男女。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甲状腺过度活跃引发的疾病。 ·然患者常出现手抖、失眠、容易疲劳等情况,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这种病症既可能由甲状腺自身失控引起,也可能与其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需要专业检查才能确定原因。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发热
概述
·腋窝下测温正常范围为36~37℃,超过37℃ 称为发热 ·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体温,青壮年人群体温高于老年人 ·一般一天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明确发热原因后,可通过药物、物理方式等降低体温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改变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一般而言,当腋下、口腔、直肠温度分别超过 37℃、 37.3℃和37.6 ℃,或在24小时内温度波动超过1.2℃ 以上,即称为发热。
腋窝下测温(腋测法)是最常用的体温测定方法,口腔测温 (口测法)结果较为准确,经肛门测温(肛测法)结果稳定, 耳测法多用于婴幼儿,额测法为测量额头温度,仅用于体温筛查。
一般情况下,不同人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女性略高于男性, 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青壮年人群高于老年人。
时间、活动、环境等也可能影响体温,如一天内下午体温比早晨高,剧烈运动、 劳动、进食后体温可略微升高,一般波动不超过1℃;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升高。
发热有哪些类型?
按照发热温度分类
可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范围如下:)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按体温变化特点分类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 39~40℃ 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24 小时体内温度波动不超过 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范围大, 24 小时体内温度波动范围超过 2℃,但都在正常范围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炎及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达到热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间歇期可以持续 1 天甚至数日,高热期与间歇期反复交替。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迅速升到 39℃ 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与无热期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 1 次。可见于霍奇金病。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发热是怎么出现的?
正常体温和体温上升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人体 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让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类似于空调温度控制器的调定点,调定点决定体温水平。 当调定点上移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最终出现发热。
体温变化的过程
发热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出现疲惫乏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 畏寒或寒战等表现。体温上升有骤升和缓升两种方式。
·骤升:体温在几小时之内达到 39~40℃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 小儿易发生惊厥。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 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
·缓升: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之内达到高峰,多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所致发热。
高热期
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称为高热期。持续时间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一阶段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出现灼热感,呼吸变深变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体温下降期
病因消除后,体温中枢的调定点可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体温也 逐渐下降,出汗增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骤降和渐降两种方式。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之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有时可略低于正常, 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
·渐降:指体温在数天之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原因
导致发热的原因主要是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部分药物也可导致发热。
发热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
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急性发热以前者多见。
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无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局部性或者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非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为吸收热。
·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皮肤病变: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 皮炎、鱼鳞癣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恶性肿瘤:各种肿瘤均可引起发热。
·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 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以下几种。
·原发性低热:可持续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 0.5℃ 之内。
·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等感染致发热后,高热消退但低热不退,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现象。
·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多见于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过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均可发生低热。
发热可能与哪些药物有关?
药物导致的发热可不出现其他症状,常与个人体质有关。 可能导致发热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β-内酰胺类药物、普鲁卡因、奎尼丁、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博来霉素、干扰素-α、白细胞介素-2等。
就医
虽然发热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不明原因的发热, 以及小儿、老年人、孕妇等人群出现发热时,均应及时就医。
发热可就诊于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科、呼吸科等。
由于发热常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 的重要表现,因此有接触风险的人出现发热后, 应当做好防护和沟通后及时就医,避免传播给他人。
发热就医前要做哪些准备?
在等待医疗救援时或者自行去往医院途中孩子高热出现抽搐时, 将孩子头偏向一侧位置,避免呕吐物呛入气管, 维持呼吸道通畅,不要向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
发热出现抽搐需向医生提供是否既往发生过, 家里有没有其他人有类似症状或者已经确诊。
提供是否有长期用药史,是否有基础疾病如: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发热什么情况下需要急诊?
虽然出现发热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部分引起发热的病因常常会造成 不可逆性损伤,如小儿反复高热惊厥、癫痫持续抽搐,都是急诊就诊指征。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即刻去急诊或拨打 120 进行救治。
·幼儿因为持续高热出现惊厥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常表现为: 四肢强直、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口吐白沫、一般不伴有 大小便失禁,抽搐可自行停止,意识可恢复至正常。
·持续高热或超高热,即体温超过 39℃, 并出现意识不清晰,胡言乱语等需及时就医治疗。
·如高热所致严重脱水、循环障碍需及时就医,儿童常见表现为: 哭时无泪、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少,四肢阙冷、 皮肤出现花斑纹等症状时需注意可能为休克表现。
成人如果体温39℃或更高,如还伴有以下症状,应立即赶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严重的头痛。
·不寻常的皮疹,特别是如果皮疹迅速恶化。
·对强光异常敏感。
·颈部僵硬,头向前倾时感到疼痛。
·精神混乱。
·持续的呕吐。
·呼吸困难或胸痛。
·腹痛或排尿时疼痛。
·抽搐或癫痫发作。
发热一般去什么科室就诊?
·发热患者均可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小儿还可前往儿科、小儿内科就诊。
·成人可以就诊内科或呼吸科。
发热需要做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视触叩听
·视诊:观察表情、精神情况, 以及皮肤有无皮损及皮疹、有没有呼吸增快及呼吸费力表现。
·触诊:皮肤是否干燥,有无甲状腺的肿大、淋巴结的肿大 (颈前淋巴结、颈后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 腹部有无压痛或反跳痛,是否有肝脾肿大等。
·叩诊:发热患者叩诊内容较少,主要是通过叩诊发现原有病因或者继发病症, 如胸部叩诊有无肿块、积液;叩诊腹部有无腹腔积液、肿块;叩诊肾区有无疼痛等。
·听诊:听诊心率、心律、心音判断心脏相关问题; 听诊肺部呼吸音,判断有无肺炎、胸腔积液、胸膜炎、气胸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判断发热原因最常用的方法。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以协助判断有无感染、通过淋巴细胞 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大致判断属于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测定:C反应蛋白(CRP)、 降钙素原(PCT)两项指标能反应身体炎症情况的严重程度。
·病原学检查: 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等。
·血培养: 畏寒高热应做血培养,例如败血症患者通过培养结果可指导后续治疗用药。
·其他:甲状腺功能检测可以帮助排查甲亢等疾病,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可以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怀疑肿瘤可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片:胸部X线片可快速了解肺部有无病变, 同时可以通过心脏及大血管的投影来间接判断心肺的情况。
·胸部CT:如果发热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闷等, 医生一般会建议做胸部CT来查看胸部炎症的具体情况,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及药物的选择。 胸部CT对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观察更细致、判断更准确。
有创检查
·腰椎穿刺:发热伴有头痛、呕吐的患者,必要时需完善腰椎穿刺, 通过获取脑脊液检查来判断还是否有颅内感染存在。
·骨髓穿刺:发热伴有血常规异常,或者发热伴有特殊旅行史, 必要时需完善骨髓穿刺,通过骨髓检查来判断是否存
·其他:如在寻找发热病因中发现原发疾病,可能会做一些关于原发疾病检查。 如发现占位病灶,考虑肿瘤可能会行病灶的活检或者影像学增强造影等
诊断
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 医生会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感染性疾病导致发热较多见,常需要与非感染性发热鉴别。
如何诊断导致发热的疾病?
对于有发热的患者,需先排除急症、危重、致命性疾病,确保危重症
之后,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仔细鉴别后明确诊断。以下列举一些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
普通感冒
由病毒引起,特点是发病急,以喷嚏、鼻塞、清水样鼻涕等鼻部症状为主要表现,也可有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及轻微畏寒。常有受寒等诱因,医生可根据症状结合血常规及胸部X线片等明确诊断。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丙型流感)经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本病具有自限性,一定时间会自行好转,但需警惕婴幼儿、年老或体弱者容易并发严重的肺部并发症。一般可通过流感快速筛查、呼吸道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以发热、乏力、干咳等为主要表现。医生可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明确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
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产生或者分泌过多所致,常伴有甲状腺肿大、眼球外突及基础代谢率增高,其中基础代谢率升高就会表现为发热,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喜冷怕热”症状,可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来诊断。
败血症
指各种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得到繁衍与播散,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引起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常见表现高热、寒战、全身乏力等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迁徙性炎症,可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通过血常规、血培养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确诊该疾病。
发热需要与哪些情况鉴别?
发热的鉴别主要是不同病因的鉴别, 可以根据热型、伴随症状等初步鉴别。
根据热型鉴别
·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炎及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回归热:可见于霍奇金病。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根据伴随症状鉴别
发热伴头痛
发热伴头痛多考虑细菌或者病毒感染, 如流行性感冒,颅内感染,需警惕病情发展。
发热伴腹痛(呕吐)
可先发生腹痛然后发热,也可同时伴有发热,常见于胃肠型感冒。也有会先出现发热再出现腹痛,这种常见于细菌肺炎,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伴抽搐
发热伴抽搐,常常抽搐发生于高热之后,多见于幼儿,称为“幼儿高热惊厥”,也可见于颅内感染,神经系统受损,所致抽搐惊厥。
发热伴寒战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发热伴皮疹
有患者皮疹可出现在发热之后,可呈多型性,离散型;也可呈集中发疹。常可见于幼儿如幼儿急疹、风疹、麻疹、水痘、手足口病,也可见于成人如猩红热。
发热伴淋巴结肿大
发热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常见于风疹或者幼儿急疹;下颌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普通型感冒。发热伴淋巴结大也可见于EB病毒感染、结核、淋巴瘤等疾病。
治疗
发热的治疗分为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物理方法进行降温, 病因治疗是解除发热的关键。
家庭护理
·对于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需注意发热过程中 患者因为体温升高所致水分丢失,注意饮水补液。
·感染性疾病可能具有一定传染性,如流感、肺结核、 新冠肺炎等,需按照要求隔离,以免传播给他人。 疾病初愈者,避免人群密集,密闭环境之处,以免再次发生感染。
·如有内分泌疾病所致发热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药治疗,择时复查。
·发热明显时可予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冰敷等, 适当松解衣被散热。不建议使用酒精擦拭退热。
发热有哪些专业治疗?
发热的治疗包括对症处理和病因治疗,具体治疗依据病因不同有所不同。
对症治疗
·药物退热:常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物理降温:温水浴、冰敷是很好的物理降温办法, 住院期间常用降温毯控制持续高热的患者体温。
病因治疗
·感染导致的发热
细菌导致的发热,需要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等,如果感染较重,可能需要血培养、药敏试验等,选择更合适的抗菌药物。病毒感染可遵医嘱选用合适的药物。寄生虫等需要驱虫治疗。其他病原体遵医嘱用药。
·内分泌疾病所致发热
常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肿瘤所致发热
其治疗主要方向主要为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为主。
·其他原因所致发热
药物热可在停药后消退。
日常
发热期间建议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合理补充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
康复后建议逐渐恢复正常运动,坚持锻炼,提升身体素质。
发热饮食上注意什么?
对于有发热的患者,饮食注意清淡、补充充分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少吃油脂高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烫、火锅; 另外进餐不宜过饱,增加胃肠道负担,不利于疾病恢复。
对于发热时间较长患者,可使用汤汁较多的食物以补充发热所致水分的丢失。
服用治疗药物期间避免饮酒。
发热生活习惯注意什么?
·发热期间宜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情。
·康复后可每日进行适当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走、游泳等,逐渐恢复至正常活动。
发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部分患者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评估导致发热的疾病的治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