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5章_血液、循环系统
组织学与胚胎学 血液与循环系统 重点内容。可用于预习、复习。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1-23 23:16:01血液、循环系统
一、血液概述
A. 占人体重7%,来源于中胚层
B. 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plasma):血清+纤维蛋白原
C. 理化特性
比重 1.050-1.060 pH 7.3-7.4 渗透压 313 mOsm/L
D. 功能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运输氧气、养分、二氧化碳等 参与免疫作用及体液调节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E. 血象(Hemogram)
血液细胞学检查(血象):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
二、红细胞(Red blood cell; erythrocyte)
(一)形态结构
*双凹圆盘状:直径7.0-8.5µm,中央厚1µm ,周边厚2µm, 表面积为140μm2 *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中充满大量Hb( 血红蛋白Hemoglobin);
血红蛋白:含铁的蛋白质,运输CO2和O2 红细胞在体内完成气体运输和交换功能的化学基础 贫血 (Anemia):红细胞数<3.0×10 12 /L , 血红蛋白<100g/L
(二)生理特性
1.弹性与可塑性:可变形通过毛细血管壁
2.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溶血、血影(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
3.寿命 120天
网织红细胞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残留少量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细网状。
1||| 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2|||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3||| 增高:失血后、贫血治疗后
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一)形态结构
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
(二)功能
变形运动,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三)分类
依据:细胞内有无特殊颗粒
(1)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占白细胞比例:50-70% 形态:圆球形 直径:10-12μm 细胞核:杆状或分2-5叶。细胞寿命越大则叶数越多。 细胞质:颗粒细小、分布均匀,淡紫色和淡红色。 特殊颗粒:浅红 嗜天青颗粒:浅紫 功能:变形运动,吞噬、分解和消化异物,杀菌、起防御作用。 临床意义:急性炎症或白血病时增加。死亡后变为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占白细胞比例:0.5-5% 形状:圆球形 直径:10-15μm 细胞核:常分2叶,八字形;粗胖 细胞质: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功能:变形,趋化性, 吞噬,抗过敏及寄生虫。 寿命:8-12天 临床意义: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或白血病时增加。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占白细胞比例:0-1% 形状:圆球形 直径:10-12 μ m 细胞核:分叶或S形或不规则,着色浅,核常被颗粒遮盖。 细胞质: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 功能: 吞噬力较弱,抗凝血,参与过敏反应。 寿命:12-15天 临床意义: 过敏反应及白血病时增加。
(2)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
占白细胞比例:3-8% 形状:圆形或椭圆 直径:14-20um(最大) 细胞核: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 细胞质:丰富,弱嗜碱性,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趋化性,强吞噬能力,参与免疫反应; 在血中停留12-48小时,游出血管成为组织中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占白细胞比例:20-40%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小淋巴细胞 6-8μm 中淋巴细胞 9-12μm 大淋巴细胞 13-20μm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着色深 细胞质:少,嗜碱性,天蓝色,嗜天青颗粒 颗粒内含物:水解酶,不含过氧化物酶 功能:T淋巴细胞(75%) -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10-15%)-体液免疫 NK细胞 (10%) -自然杀伤细胞
四、血小板(Thrombocyte, platelet)
A. 形态
双面凸圆盘状,直径2-4um,常聚集成群
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的小块,无细胞核,有细胞器,完整细胞膜。
B. 正常值:100-300×109/L
C. 周围的透明区和中央的颗粒区
透明区含微管、微丝。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特殊颗粒:大,含血小板因子Ⅳ、PDGF、凝血酶敏感蛋白。 致密颗粒:小,5-HT、ADP、ATP、Ca2+、肾上腺素等
D. 功能:止血、凝血、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寿命:7-14天 血小板减少:<100×109/L(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六、毛细血管
功能:物质交换 ( 交换血管 )
特点: 分布最广 除了软骨和上皮组织 数量最多 400亿根/人 表面积最大 有效交换面积 1000m2/全身 管径最小 6—8um 单个红细胞通过 管壁最薄 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
(1)结构
内皮+基膜+周细胞
周细胞 pericyte: 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收缩;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
(2)分类
1|||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连续,基膜完整,有质膜小泡。分布于脑、胸腺、肌组织、肺等
有较好的屏障作用
2|||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有孔,孔上有隔膜,基膜完整。 分布于肾小球、胃肠道粘膜、内分泌腺
有较高的通透性
3||| 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 sinusoidal capillary
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大, 管腔大,不规则, 基膜完整、不完整或缺如 分布于肝、脾、骨髓等
对血浆和细胞有较好的通透性
五、静脉
数量多,管径粗、管腔大、管壁薄、弹性小,常塌陷。 内膜薄,中膜不发达,外膜厚。 平滑肌不丰富、结缔组织成分多。 三层膜无明显分界 有静脉瓣。
四、各级血管的结构
1.大动脉 (Large artery)
主动脉弓、胸腹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
(1)内膜: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不明显。 (2)中膜:40-70层弹性膜,平滑肌少。又称弹性动脉(辅助泵) (3)外膜:相对较薄, LCT、营养血管等;外弹性膜不明显。
2.中动脉 (Medium sized artery)
除上述大动脉以外的有名字的动脉
(1)内膜:内弹性膜明显; (2)中膜:较厚,10-40层环形平滑肌,又称肌性动脉(分配动脉) (3)外膜:LCT,神经,小血管。外弹性膜明显
3. 小动脉 (Small artery)
0.3-1mm,结构与中动脉相似,属于肌性动脉(阻力动脉)
(1)内膜: 内弹性膜随着管壁变薄而逐渐消失。 (2)中膜: 几层平滑肌纤维。 (3)外膜:一般缺乏外弹性膜。
4. 微动脉 (Arteriole)
直径小于0.3mm(阻力动脉)
各层均薄,无内外弹性膜; 中膜 1~2 层平滑肌纤维。
三、血管壁一般结构
(1) 内膜(Tunica intima)
1||| 内皮
2||| 内皮下层:--薄层CT
3||| 内弹性膜:弹性蛋白构成,嗜酸性
4||| 内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1、内皮突起:扩大表面积,影响血流。 2、质膜小泡:有时可连接成暂时性管道,运输大分子 3、W-P小体:膜包杆状小体。含有F VIII相关抗原, 使血小板凝成血栓,止血 4、微丝:收缩功能,影响和调节通透性 5、复杂的酶系统:合成分泌、生物加工、降解多种功能
(2) 中膜(Tunica media)
平滑肌;弹性膜;结缔组织
各级血管成分不一,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 平滑肌: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原,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用以接受血液或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 平滑肌:具有产生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CT成分,使内膜增厚,发生动脉硬化。
(3) 外膜(Tunica adventia)
外弹性膜:弹性纤维。 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 神经,中膜和外膜交界处。 管径大于 1 mm 以上的血管,中膜和外膜内有营养血管。
二、心脏
1.心壁的结构
1||| 心内膜(Endocardium)
a. 内皮 endothelium:与血管内皮延续(单层扁平上皮)
b. 内皮下层 subendothelial layer:细密结缔组织 +少许平滑肌
c. 心内膜下层 subendocardial layer :疏松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神经,心传导系统的分支,含Purkinje纤维
Purkinje纤维是心内膜下层内一种特化的心肌纤维 结构特点 1 细胞短柱状,较粗,有分支 2 单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3 胞浆中肌原纤维数量少,糖原和线粒体丰富 4 相邻细胞之间以闰盘相连: 缝隙连接
2||| 心肌膜(Myocardium)
a. 心肌分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b. 心骨骼: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3||| 心外膜(Epicardium)
浆膜:间皮+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有脂肪细胞
2. 心瓣膜的结构和功能
组成:位于心房到心室之间 以及心室到动脉之间的心内膜凸向腔面形成的膜性结构 二尖瓣-主动脉瓣 ;三尖瓣-肺动脉瓣
功能:防止血液逆流
3. 心脏的传导系统
窦房结→房间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
传导细胞
1||| 起搏细胞:P细胞,心肌兴奋的起搏点。窦房结和房室结,位于右心房的心外膜下
2||| 移行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 蒲肯野纤维:束细胞。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心内膜下层。
4. 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心钠素(心房钠尿肽) :心房肌细胞内有被膜的致密分泌颗粒,称为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分泌心钠素(ANF),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功能。 肾素、血管紧张素。
一、循环系统的概述
1. 循环系统的组成
1|||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 淋巴循环系统: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导管
2. 循环系统功能
推动血液循环,进行物质交换等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组成: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
1. 迂曲通路: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即通称的毛细血管
2. 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
3. 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发出的、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