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
这是一篇关于中级经济师 中级工商 第九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财务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筹资决策并购重组等内容知识。
编辑于2021-07-28 16:05:44第9章 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
财务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
货币的时间价值
概念
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
揭示了不同时点上的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用利息和利率代表
是财务决策的基础
现值
将来发生的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
本金
终值
现在一定量的现金在未来某一时点的价值
本利和
一次性首付款项的终值与现值
终值
现值
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含义
每隔一定相等的时间,收到或者支付的相同数量的款项
分类
后付年金
终值
现值
先付年金
终值/现值=后付年金终值/现值*(1+利率)
递延年金
最初若干期不支付,后面若干期等额
永续年金
无限期支付的年金,计息期无穷大
无期限债券的利息
优先股股利
优先股现值=每股股息/利率
风险价值的观念
概念
风险收益/风险报酬。是投资者由于冒着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的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
两种方式:风险报酬率/额
投资必要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单项资产的风险衡量
确定概率分布
计算期望报酬率
计算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
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期望报酬率
标准离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风险也就越小
风险报酬估计
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系数✖标准离差率✖100%
筹资决策
资本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含义
是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而承付的代价
其中的资本指:长期资本
股权资本
长期债务资本
投资者角度看
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或最低报酬
绝对量的构成看
用资费用
经常性的
如利息
筹资费用
一次性支付
手续费
测算分类
个别资本成本测算
综合资本成本测算
相对数表示
个别资本成本率
综合资本成本率
作用
选择筹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比较选择和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
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进行投资决策的经济标准
作为评价企业整个经营业绩的基准
个别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率=
用资费用额/(筹资额-筹资费用额)
用资费用额/【筹资额✖(1-筹资费用率】)
长期债务资本
长期借款资本成本率=
长期借款年利息额✖(1-所得税税率)/长期借款筹资额✖(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企业借款的筹资费用很少
长期借款成本率=借款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
借款年利息额=借款筹资额✖年利率
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率=
债券每年支付利息✖(1-所得税税率)/债券筹资额✖(1-债券筹资费用率)
股权资本成本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
股利折现模型
固定股利政策下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每年每股分派的现金股利/普通股每股融资净额
固定增长股利政策下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第一年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融资净额+每年股利增长率
影响因素
股利水平、股利政策、每股融资净额、发行价格、发行费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系数✖(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优先股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视为永续年金现值
优先股资本成本率=优先股每股年股利/优先股筹资净额
筹资净额=发行价格-发行费用
留用利润资本成本率
是由公司税后利润形成的,属于股权资本
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测算方法与普通股基本相同,只是不考虑筹资费用
综合资本成本率
含义
又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以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为权重,对个别资本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
影响因素:个别资本成本率、各种资本结构
杠杆理论
营业杠杆
财务杠杆
总杠杆
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净收益观点
观点:债务资本越多,债务资本比例越高,综合资本成本率月底,公司价值越大
前提:债务资本成本率一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率
不足:忽略了财务风险
净营业收益观点
观点:债务资本的高低、多少,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真正决定因素是净营业收益
传统观点
观点: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规模必须控制。如果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升高,公司价值下降。
MM资本结构理论
由来:Modigliani & Miller,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
核心: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
命题1
无论公司有无债券资本,其价值=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予以折现
价值=普通股资本市场价值+长期债权资本市场价值
预期收益额=息税前利润
命题2
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股权资本构成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公司市场价值不会随股权资本比例上升而增加
资本成本低的债务给公司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会被股权资本成本率的上升而抵消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
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这种代理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债权比例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
债权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啄序理论
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
如果要外部融资,优先选择债权筹资,再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
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
不存在明显的目标资本结构
动态权衡理论
将调整成本纳入模型之中
当成本调整小于次优资本结构所带来的公司价值损失时
公司实际资本结构就会向其最优资本结构状态进行调整
否则,公司不进行这种调整
市场择时理论
市场非理性、股价被高估
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过度的投资热情
被过分低估
回购股票
资本结构决策
资本成本比较法
适度的财务风险下,资本成本最低的可确定为最佳资本结构
每股利润分析法
是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
无差别点是指
两种或两种以上筹资方案下,普通股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盈余点
公式
决策规则
首先计算出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然后与息税前盈余(EBIT)作比较
当EBIT大于无差别点,选择资本成本固定的筹资方式
如发行债券或优先股,银行贷款
当EBIT小于无差别点,选择资本成本非固定的筹资方式
如发行普通股
投资决策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现金流量的估算
初始现金流量
总体是现金流出量
包括
固定资产投资额
流动资产投资额
其他投资费用
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营业现金流量
由于生产经营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流入量=每年销售收入
流出量=付现成本(支付现金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不包括折旧)
每年净营业现金流量NCF=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净利润+折旧
终结现金流量
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
垫支在各种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收回
停止使用的土地的变价收入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
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投资回收期(静态)
每年营业净现金流量相等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营业净现金流量
每年营业净现金流量不等
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回收的投资额加以确定
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回收期满后的现金流量
平均报酬率
=平均年现金流量/初始投资额*100%
没有考虑货币的现金价值
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净现值
净现值=投资项目未来报酬总现值-初始投资额
复利现值系数=1/(1+贴现率)t
贴现率是资本成本率或企业要求的报酬率
一个备选方案
净现值为正
多个备选方案
净现值最大
内部报酬率
IRR
使投资项目等于0的贴现率
一个备选方案
≥企业要求的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
多个备选方案
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越多的
计算过程
每年的NCF相等
计算年金现值系数
=初始投资额/每年的净营业现金流量
查年金现值表,相同期数内,找出相邻的较小和较大两个贴现率
采用插值法计算
每年的NCF不等
预估贴现率,计算净现值
两个相邻贴现率,使用插值法
获利指数
又称为利润指数(PI)=
投资项目的未来报酬总现值/初始投资额
一个备选方案
≥1
多个备选方案
最大
项目风险衡量与处理
调整现金流量法
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确定的现金流量
用无风险报酬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
肯定当量系数,指不确定的1元现金流量相当于使投资者肯定满意的金额系数,数值在0-1之间,越远期的现金流,其肯定当量系数越小。
调整折现率法
对高风险项目采用较高折现率
长期股权投资决策
特征
反应一种交换行为,是企业将资产让渡给被投资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
不同于其他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通过被投资单位分配来增加财富、分散风险或谋求其他利益
风险
投资决策风险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未审批或超授权、被投资单位行业和环境风险、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股东选择风险、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道德风险
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项目小组和外派人员风险
信息披露风险
投资清理风险
退出风险
退出时机与方式选择的风险
并购重组
动因
客观动因
从企业发展本身出发考虑的动因
主观动因
从企业管理者、所有者
方式及效应
并购
收购和兼并是企业实施加速扩展战略的主要形式,统称为并购
收购
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资产或股权,控制该企业
兼并
使另一家公司失去法人资格
狭义的指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新设合并
并购类型
双方的业务性质
纵向合并
不同产销阶段,上下游
横向合并
同行
混合并购
不相关行业
双方是否友好协商
善意并购
恶意并购
并购的支付方式
承担债务式并购
现金购买式并购
股权交易式并购
涉及被并购企业的范围
整体并购
部分并购
是否利用被并购企业本身资产支付并购资金
杠杆并购
非杠杆并购
并购的实现方式
协议并购
要约并购
发布公开要约(公告)
二级市场并购
分立
标准分立
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持股结构的新公司
出售
分拆
又称持股分立
将公司的一部分分立为一个独立的新公司的同时,以新公司的名义对外发行股票,而原公司仍持有新公司的部分股票
并购与分立的效应
并购
实现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等
实现战略重组,开展多元化经营
获得特殊资产和渠道
降低代理成本,包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
分立
适应战略调整
减轻负担
筹集资金
清晰主业
化解内部竞争性冲突
资产置换、资产注入
资产置换
双方均出资产,通常意味着业务的互换
资产注入
将公司账面上的资产,按评估价或协议价注入对方公司
资产接受方支付现金
意味着资产注入方的资产变现
资产接受方出股权
意味着资产注入方以资产出自进行投资或并购
债转股和以股抵债
债转股
债权人持有的合法债权转为出资,增加公司注册资本金
被投资公司降低债务负担
债权人获得债务企业上市、股权交易或股票回购方式收回投资的机会
以股抵债
债务人以其持有的股权抵偿其债务,两种
抵偿对其他公司的债务(公司易主)
抵偿对其本公司的债务(定向回购)
提升债权公司的资产质量,提高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
企业价值评估
含义
对标的做出的价值判断,是并购重组的重要环节
方法
收益法
将预期收益资本化或者折现
股利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
市盈率法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市值)/每股盈利(净利润总额)
目标企业价值=企业净利润总额✖标准市盈率
市净率法
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目标企业价值=企业净资产总值✖标准市盈率
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法
也称PEG指标,=市盈率/未来3或5年的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
市销率估值法
又称价格营收比=股票市值/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企业价值=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标准市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