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编辑于2024-02-01 14:03:26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总体要求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主要目标
到2027年,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
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故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施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展望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战略安排
“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全领域转型
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全方位提升
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全地域建设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
全社会行动
鼓励园区、企业、杜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
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以京津义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着力解决恶臭、餐饮油烟等污染问题。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以海湾为基本单元,“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筑牢自然生态屏障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落实“昆明一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继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措施落实。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全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系统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城重大战略,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城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完善京沣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在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坚持共抓大保护,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长三角地区共保联治和一体化制度创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建设美丽城市
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大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建设美丽乡村
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
开展创新示范
推动将美丽中国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
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和群团组织广泛动员作用。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强化河湖长制、林长制。
强化激励政策
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财政对美丽中国建设支持力度。
加强科技支撑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
加快数字赋能
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
实施重大工程
实施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
压实工作责任
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
强化宣传推广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开展成效考核
制定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办法,适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