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
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的。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于2024-02-08 17:06:30消化系统
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一)黏膜
1.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咽、食管及肛门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
2.固有层
为结缔组织、胃、肠固有层富含小消化腺
3.黏膜肌层
为薄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
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
(三)肌层
除口腔、咽、食管上段与肛门处为骨骼肌外,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
肌层一般分为内环、外纵两层
(四)外膜
分类
纤维膜
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见于咽、食管和直肠
浆膜
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共同构成,见于胃、小肠大部分与小肠
二、食管
(一)黏膜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
黏膜肌层仅有纵行的平滑肌层
(二)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中含黏液性食管腺,其导管穿过黏膜开口于食管腔
(三)肌层
分内环、外纵两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而成,下1/3段为平滑肌
(四)外膜
为纤维膜
三、胃
(一)黏膜
1.上皮
为表面黏液细胞(单层柱状上皮),椭圆形核位于细胞基部,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着色浅甚至透明)
表面黏液细胞分泌黏液覆盖上皮,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固有层
胃底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是分泌胃液的主要腺体,分颈、体和底部。 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构成。
主细胞(胃酶细胞)
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体、底部
主细胞呈柱状,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呈泡沫状,为酶原颗粒溶解所致
电镜下,核周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体,顶部有许多的圆形的酶原颗粒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
主要分布于腺的颈、体部较多
细胞较大,圆或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强嗜酸性
壁细胞能分泌
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还有杀菌的作用
内因子,促进VB12的吸收,缺乏可导致恶性贫血
3.黏膜肌层
分为内环和外纵两层。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存在,使得胃酸不会腐蚀和消化胃壁组织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
(三)肌层
肌层较厚,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
(四)外膜
为浆膜
四、小肠
(一)黏膜
小肠黏膜有许多的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
小肠腺呈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
1.上皮
(1)吸收细胞
为单层柱状细胞,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大量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
细胞衣含有或吸附有消化酶,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胞质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内含多种酶类,高尔基复合体可形成乳糜颗粒
(2)杯状细胞
散布于吸收细胞之间,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的作用
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段,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3)潘氏细胞
位于小肠腺的基部,是其特征性细胞,常三五成群。细胞较大,呈锥形,顶部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
潘氏细胞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倡导微生物起杀灭作用
(4)未分化细胞
位于小肠腺的下半部,细胞较小呈柱状。该细胞能不断增殖、分化并向上迁移,补充小肠上皮细胞
(5)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
为细密结缔组织,除有大量的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内有1~2条较粗的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与脂肪的吸收有关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尤其是下段)多为集合淋巴小结
3.黏膜肌层
为内环、外纵两层薄平滑肌构成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在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大量的复管泡状黏液性腺,即十二指肠腺,其导管穿过黏膜肌层开口于小肠腺的底部,分泌碱性黏液,以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和胰液的侵蚀
(三)肌层
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
(四)外膜
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
五、胃肠内分泌细胞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HE染色不易辨认,目前主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显示
胃肠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主要调节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与分泌功能,也参与调节其他器官的生理活动。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1.开放型细胞
占大多数,细胞呈锥形,游离面有微绒毛,感受管腔内食物和pH等化学信息,从而释放某种激素或递质引起其他内分泌活动的变化。
2.封闭型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扁圆形,顶部被相邻细胞覆盖,基部常沿基膜伸出侧突与相邻细胞接触,此型细胞主要受机械刺激或其他激素的调节而改变其内分泌状态
(二)胃肠内分泌细胞激素的作用方式
1.内分泌作用
2.神经递质作用
3.旁分泌作用
消化腺
一、胰
表面被覆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血管、淋巴管、神经伴随被膜伸入腺内将实质分隔成许多界限不明显的小叶。胰实质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一)外分泌部
由腺泡和导管组成
1.腺泡
每个腺泡由40~50个锥形的腺泡细胞单层围成,外有基膜,能分泌多种消化酶
腺泡腔面可见数个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
2.导管
包括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
3.胰液
由腺泡分泌的多种消化酶(原)和导管分泌的含碳酸氢盐的电解质、水分等共同构成的水样液体。
其中的碳酸氢钠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二)内分泌部(胰岛)
为岛屿状分布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染色浅淡的细胞团
1.A细胞(甲细胞、α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多分布于胰岛周边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的合成,使血糖升高
2.B细胞(乙细胞、β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5%,多位于胰岛的中央
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使血糖降低
3.D细胞(丁细胞、δ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散布于A、B细胞之间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方式直接作用于邻近细胞A、B细胞或PP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活动
4.PP细胞
数量极少,分布于细胞周边
胞质内有分泌颗粒,PP细胞分泌胰多肽具有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的作用
二、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成人肝约占体重的2%。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参与糖、蛋白质、脂类、激素、药物等的代谢,并有防御、造血、灭活激素和解毒等功能
(一)肝小叶
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呈多角棱柱体,人肝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很少,因而人肝小叶常连成一片,分界不清
肝小叶中央有一条贯通其长轴的静脉,即中央静脉; 肝细胞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 其单面成条索状,称肝索 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为肝血窦
1.肝细胞
肝细胞,约占肝内细胞总数的90%,呈多面体,有血窦面、胆小管面和肝细胞面
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其表面积扩大。 肝细胞面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结构。
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约25%为双核,核内常染色质丰富,染色浅,有一个至数个清楚的核仁,具有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结构特点
肝细胞中还有较多的多倍体细胞,,如正常成人的肝的四倍体细胞占60%以上,这可能与肝细胞长期保持活跃的功能活动和旺盛的物质更新,以及肝潜在的强大再生功能有关
(1)粗面内质网:能合成多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补体等
(2)滑面内质网:参与胆汁的合成、脂类代谢、糖代谢、激素代谢,以及药物、腐败产物等物质的生物转化、解毒等功能。
(3)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肝细胞的胆汁分泌
2.肝血窦
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相互吻合成网;血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1)内皮细胞:细胞扁而薄,含核部分略厚,凸向窦腔,内皮外无基膜
(2)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其形态不规则,表面有大量褶皱、微绒毛,以许多板状、丝状伪足附在内皮上,或穿过内皮窗孔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具有变形和活跃的变形能力
(3)大颗粒淋巴细胞:是肝特有的NK细胞
3.窦周隙
为肝血窦壁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窦周隙内充满了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浸泡在血浆中,进行充分而高效的物质交换
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肝星形细胞),胞核形态不规则,胞质内含有许多脂滴
4.胆小管
是相邻肝细胞的胆小管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
(二)门管区
有三种伴行的管道,小叶间动脉(自肝动脉)、小叶间静脉(自肝门静脉)和小叶间胆管(自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