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主要包含神经胶质细胞、突触、 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末梢、神经元等内容。
编辑于2024-02-08 17:06:58神经组织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是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胞体
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神经核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内,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
1.细胞膜
为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和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元的细胞膜的性质取决于膜蛋白,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影响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产生神经冲动
2.细胞核
一个,大而圆,位于胞体中央。核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故着色浅;核仁清晰,大而圆
3.细胞质
含有丰富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等特征性结构
(1)尼氏体
位于胞体和树突内,。光镜下,呈强嗜碱性;不同神经元尼氏体的数量、形态和大小不同。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尼氏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的化学信息载体
神经调质: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一般为肽类起调节作用
当神经元损伤、过度疲劳或衰老时,尼氏体的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当损伤修复或有害因素消除后,尼氏体又可恢复。因此,尼氏体可作为判定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一种标志。
(2)神经原纤维
在HE染色切片中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直达神经末梢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起支撑作用,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3)脂褐素
脂类物质的代谢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二)突起
1.树突
从胞体发出的突起较粗,逐渐变细,并多有分支,形如树枝状,故称树突。 在分支表面常可见大量棘状短小突起,称树突棘
树突和树突棘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属兔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信息传入胞体
2..轴突
每个细胞只有一个轴突,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染色淡,称轴丘,轴丘和轴突内没有尼氏体
轴突内无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故不能合成蛋白质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轴突运输
慢速轴突运输
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
快速轴突运输
快速顺向轴突运输
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含神经递质的小泡、线粒体等
慢速逆向轴突运输
轴突末端内的代谢产物或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蛋白质、小分子物质或由邻近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逆向运输至胞体。某些病毒或毒素也可通过逆向轴突运输侵犯神经元胞体。
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
一、化学突触
以神经递质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光镜下镀银法染色可见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表面有杵状或环扣状的膨大,称突触小体
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胞膜,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而突触后膜没有,突触后膜有受体
突触小泡表面附有一种蛋白质,称突触素
信息传导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沿轴膜传导至轴突终末时,可引起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前成分内,在ATP的参与下使突触素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突触素降低了它和突触小泡的的亲和力而与突触小泡分离,致使突触小泡,并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小泡内容物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特异性神经递质结合后,膜内的离子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两边的离子分布,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电突触
电突触主要指两个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相邻两个细胞膜的连接蛋白,中央形成微细的通道,允许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直接通过,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
其特点是传导速度快,可双向传导
神经胶质细胞
形态各异,体积较小,无尼氏体,其突起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亦无传导冲动的功能,具有支持、营养、保护、绝缘等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一)星形胶质细胞
是体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呈星形,核圆形或卵圆形,较大,染色较浅。
有些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形成血-脑屏障
可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及其功能活动。在脑和脊髓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可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填补缺损
(二)少突胶质细胞
核卵圆形,染色质较密,在镀银染色标本中,少突胶质细胞突起较少
少突胶质细胞参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三)小胶质细胞
是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胞体细长或椭圆形,核小,呈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
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碎屑及变性退化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是由血液单核细胞迁入演变而成的具有吞噬能力的胶质细胞,故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四)室管膜细胞
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仅脑室部分细胞具有纤毛
脉络从的室管膜细胞可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一)施万细胞
又称神经膜细胞,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施万细胞胞膜外有一层基膜,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起支持和诱导的作用
(二)卫星细胞
为包裹在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外被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深,细胞外表面有一层基膜,对神经节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的结构及分类
(一)有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一个施万细胞包裹一段轴突或长树突,神经纤维上相邻的施万细胞之间轴膜裸露,这一部分较狭窄,称郎飞结相邻的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因此,一个施万细胞对应一个结间体
如用锇酸固定和染色,纵切面可见一些不着色的漏斗形斜裂,称髓鞘切迹或施-兰切迹,是施万细胞内外侧胞质间穿越髓鞘的狭窄通道
中枢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
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可包卷多个轴突,中枢有髓神经纤维外表面无基膜,髓鞘内也无切迹
(二)无髓神经纤维
无郎飞结
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关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神经
神经外膜
包裹在一条神经表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外膜
神经束膜
一条神经通常含若干个 神经纤维束,其表面的神经束上皮和束间的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神经束膜
神经内膜
神经纤维束内,在每条神经纤维的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神经末梢
一、感觉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端,通过和周围的其他组织构成感受器
1、游离神经末梢
可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等刺激
2、有被囊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外面包裹有结缔组织被囊,神经纤维入被囊前失去髓鞘是其共同特点
(1)触觉小体
分布于真皮乳头处
触觉小体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2)环层小体
广泛分布于皮下组织、腹膜、骨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
感受较强的应力刺激,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3)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内
属于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
二、运动神经末梢
,是运动神经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内的终末结构,神经末梢与邻近组织构成效应器,支配肌纤维的收缩,调节腺细胞的分泌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于骨骼肌,含有运动终板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于心肌、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和腺体等处的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膜
包绕在髓鞘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的最外层细胞膜和基膜
传导神经冲动
有髓神经纤维
跳跃式传导,速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
连续式传导,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