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肌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肌组织主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和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构成。
组织学与胚胎学,固有结缔组织是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重要组织类型,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软骨和骨在呼吸系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共同协作,维持了呼吸道的通畅性和稳定性,保证了人体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液态结缔组织,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血浆约占血液容积的55%余下三者构成血液的有形成分,约占血液的45%,红细胞和白细胞可合称血细胞。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肌组织
概念
肌组织主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和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构成。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又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或肌质
骨骼肌、心肌又称横纹肌;平滑肌又称非横纹肌
骨骼肌属于随意肌,心肌、平滑肌属于不随意肌
骨骼肌
一般借肌腱附于骨骼上,其收缩特点为迅速有力、易疲劳。 包裹在整块肌肉外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外膜; 包裹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呈长圆柱形,为多核细胞,有多个甚至几百个核,呈扁椭圆形,着色浅,位于肌膜下。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呈细丝样的肌原纤维,有横纹。
明带又称I带,明带中央有一条较深而细的Z线;暗带又称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较深色的M线。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它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两种肌丝沿肌纤维的长轴规则地交替穿插平行排列
粗肌丝
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央借M线固定。
细肌丝
位于肌节的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游离并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止于H带的外侧。
(二)横小管
又称T小管,是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带和暗带的交界处,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纤维内部
(三)肌质网
又称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肌浆网的中部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称纵小管; 纵小管两端膨大至扁囊状盲管,称终池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储存和释放钙离子
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从运动终板传递给肌膜
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Ca+涌入肌浆
Ca+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结的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
肌球蛋白头的ATP酶被激活,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头及杆发生屈动,将肌动蛋白拉向M线;
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窄,H带缩窄或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
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Ca+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四、骨骼肌纤维的分类
红肌纤维、白肌纤维和中间型纤维
心肌
分布于心壁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缓慢、持久、不易疲惫等特点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并相互吻合,相邻心肌纤维分支的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心肌纤维的横纹没有骨骼肌的明显。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核周围的胞质内含脂褐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清、肌原纤维间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
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少而小,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
闰盘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具有牢固连接的作用: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利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分别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整体的收缩和舒张同步化
平滑肌
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空腔性器官的管壁内,属于不随意肌,收缩特点为缓慢持久、不易疲劳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无横纹,无肌原纤维,呈长梭形,大小不均,细胞中央有一个杆形或椭圆形的核,收缩时常呈螺旋状,平滑肌横切面大小不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之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可传递信息和电冲动,引起相邻肌纤维,甚至整个肌束或肌层的同步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