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次第一单元复习题1
这是一篇关于道次第一单元复习题1的思维导图,佛教的回向法门,可以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以及讲经、闻法 的功德,指向特定目标。
编辑于2024-02-21 19:51:33道次第一单元复习题
第三课
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阿底峡尊者根据国王菩提光的七个问题造了《道炬论》,提出佛法修行的 重要内涵。三士道的建构,就是《道炬论》的内容,此外还有皈依、发心等。
尊者认为在菩萨道修行中, “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菩萨道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前五度是方便,般若就是慧。《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在阿底峡尊者的思想基础上, 宗大师建构了更为合理且完善的修学体系,对我们今天的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宗大师认为,《道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就相当于本论的作者。
1.氏族圆满 2.求学经历 ① 博通世法 ② 得受灌顶 ③ 出家求道
① 具足戒学 ·别解脱戒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② 具足定学 ③ 具足慧学
4.所作事业① 于印度所作 ② 于西藏所作
5.造论条件 .① 三种圆满 ② 本尊摄受 ③ 传承圆满④ 传法弟子
【第四课】
四、本论之殊胜
“法之重要”,是指《道炬论》,也可以说是《道次第》
要充分意识到,这是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这样才能投入极大的精力去学习,去信受 奉行。如果意识不到它的殊胜,可能就不会太当作一回事。整个佛法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断烦恼、证空性、成就佛果的方法,也叫方便或手段。
《道炬论》 和《道次第》建构的是常道,任何人都可以按这个路线走。此《道炬论》教授之殊胜,当分四科。一是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二是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之殊胜,三是易得佛密意之殊胜,四是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
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道炬论》的殊胜,首先是会通佛陀所说的一切经教。《大智度论》说,佛 说法是根据四悉檀而说,即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第一是世界悉檀,即适合这个世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如果违背这些,别 人就听不懂了。第二是为人悉檀,即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机说不同的教法。
第三是对治悉檀,看看你的问题在哪里,就为你说什么。佛法修行所做 的,一方面是消除我们原有的错误,一方面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心行。
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这四个字的内涵,需要通过闻思经教去理解,去领会。阿底峡尊者提示 的这一点,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行愿品》包含着佛教最高明的观修,我称之为“菩 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始知一切佛 语皆为教授。
”《俱舍》是声闻乘很重要的 一部论典。论中说 :佛陀的正法有两大内涵,就是教法和证法。教法是闻思, 证法就是把闻思落实到心行的实修
易得佛密意
《华严经》《般若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殊胜 的教授。
《道次第》的建构,一方面出自宗喀巴大 师的大智慧,另一方面也出自特殊的文化背景。修行方法。其中包含两方面, 一是见,一是行。
自能灭除极大恶行
《道次第》,能帮助我们灭除极大恶行,那就是谤法的罪。
学习《道次第》,可以对佛法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帮助我们灭除谤法重罪。
第五课
五、说听轨则
说听轨则主要分三点说明 :一是听者的轨则,二是说者的轨则,三是共作 的轨则。
1.闻法轨则
第一,听法的人应该怎么听
第二是对说法师的要求, 即说者的轨则。
第三是共作的轨则,不论听者还是说者都应该做的。
① 思惟闻法之胜利
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为常规途径,佛法修学的 核心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也是建立在闻思修的基础上,先要听闻
多闻有两种,一种是广学多闻,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通过广泛听闻, 使我们明白道理,帮助我们抉择并获得正确知见。
另一种是反复听闻。我们对于一个法义,比如《道次第》或《金刚经》, 要反复听闻,直到把法义落实于心行,把正念和正见树立起来。
多闻不仅有广泛性,还有深刻性。一方面能帮助我们辨别是非, 树立正见 ;另一方面能使闻思正见在生命中产生力量。“《闻聚》云 :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义就是意义,知道什么行为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
多闻得涅槃。”因为多闻,就能通过修行最终证悟涅槃。多闻是因,证悟涅槃是果,中间还要修行。
第六课
②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佛法很重视信。佛法是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第一步得有信,否则就不会深入法海,更不会有智慧。
不仅要对法和法师生起信心,还要有恭敬心,恭敬法,恭敬法师。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第一就是礼 敬诸佛,要从恭敬入手。
我们要视师如佛,以高大的狮子座请法师说法,并恭敬、供养、礼拜,以此避免对法的不敬。
③ 闻法轨则
主要是“除三过,依六想”,也就是闻法时 要避免哪些过失,同时作哪些观想。宗大师提出的三种过失, 是闻法中经常出现的,非常有针对性。《道次第》的特点就是不空谈理论,所 有说法都是围绕用心和修行。在宗大师的带领下,一步步地向前,有 次第地让心行与法义相应。
除三种过
说的三种过失。第一是“器口下覆”,如果器皿倒 扣在桌上,根本没办法把东西装进去。在闻法过程中心不在焉,就像杯子扣过 来,什么法都听不进去。
第二是“器虽仰而内不洁”,杯子里有脏东西。我们虽然在听法,但带着 自己的错误观念和情绪,或发心有问题,听到的就不是法的本身,而是被自己 观念处理、加工过的内容,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法。
第三是“不坚记”,就像器皿有漏洞。我们闻法后能记住多少,取决于对 法的忆念。比如今天讲听闻轨则,你们回去要不断回想法师讲的内容,这就是 多闻多思。正思惟对修学非常重要。
远离三种过失的同时,还要具足六种观想,也是为了引起我们对法的重视。
第七课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是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我的确是病人,而且 病得不轻。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说四谛法门苦、集、灭、道。;认识到所有的生死苦、轮回苦,都是因为病引起的。正因为我们是病者,所以才要解决问题
今有三毒重病,而且极其 猛烈,曾无所知,岂不更为颠倒。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第二,要把法师当作给你们治病的医生,这种观想应该比较容易建立起来。对于说法师,要像重病患者寻找良医那样渴求和迫切。们把自己当作重病患者,一旦找 到良医,闻到甚深佛法,自然就会老老实实地照着做,生起恭敬、供养之心。
于教法作药物想
第三,要把佛法当作治病的药。 “犹如病者,于医师所配之药方,深生珍重。
于修行作疗病想
就像病者知道,如果 不按医生所开的药方服药,病一定是治不好的。作为病者,如果知道医生所开 的药对治病有很大作用,就会老老实实地按时吃药。
子主题
于如来作正士想
其一,是于如来作正士想。
其二,把说法师当作佛来观想,视师如佛。
于正法起久住想
要希望正法久住世间,这样才能利益更多众生。普贤菩 萨十大行愿中的“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都告诉我们,在自己于法受益后,还 要发心利益众生。
第八课
2.说法轨则
包括四点。
① 思惟说法之胜利
第一,思惟说法究竟有哪些好处,能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三士道就是建立在两种利益
一是现前利益,获得人天乐果
一是究竟利益,那就是成佛。
② 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
第二,对大师和法恭敬承事。大师通常是指佛陀,其他人都不 宜称为大师。
”佛陀曾三转法 轮,分别是初转、中转、三转。
初转说《阿含》,中转说《般若经》,三转说《解深密经》及如来藏
③ 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第三,说法者要以什么心态和方式说法。
【说法之意乐】
“第一,意乐
第二是把法观想为治病的药物。
第三是把闻法者当作病人看待,对他生起纯粹 的悲悯之心。
说法之加行
“第二,加行。”加行,就是说法者应该怎么做。
④ 观机而说
观机,就是观察听者根机
说法 的目的是解决对方的问题,所以要观察众生的根机。不是你想说什么,而是看 对方需要什么。
子主题
为闻法者对法有恭敬心的 时候,法才能对他产生作用。
3.完结时共作轨则
佛教的回向法门,可以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以及讲经、闻法 的功德,指向特定目标。
普贤行等净愿 回向,使功德增长广大,无量无边。把修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道次第》的传 承祖师,对说听轨则和回向尤其重视。其实汉地讲经也有隆重的仪式,唱 赞,念开经偈,最后是回向。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