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万古江河》思维导图——第三章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编辑于2024-02-22 20:16:05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总述
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秦汉帝国的制度,建立了“天下国家”体制
精耕农业、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
普世帝国的稳定性,使得中国在经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冲突后,仍能延续而不瓦解
新进的佛教挑战了儒道体系,外来信仰终于融合在中国文明之内
一、普世国家体制
秦建立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但秦帝国仍是征服,是有边界的政治体,还不是真正普世天下的国家
汉代经四代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代,终于有了天下国家的普世性质
汉代皇帝制度与秦始皇皇帝制度的区别
察举制度与文官制度相辅而行,从此中国有了专业的官僚阶层
皇权不能避免更迭的观念
结论
开放性与复杂性,使中国的皇帝制度与天下国家经常呈现调适的不稳定及弹性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农业
中国文化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精耕农业出现在早,也延续最久
道路
战国时代以来,中国就有干线道路网
以长安和荥阳为中心,联成一条中原地区的东西干线
西侧
联系河套的直道、南向四川的褒斜道与子午道
中间
北达晋阳,南走南阳、荆州的南北大道
东侧
太行东麓的大道及南下直入长江下游的大道
市场网
依附于道路网,以经济交换功能,将中国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
僻远地点成为边陲
边陲的隙地,则是网络系统最不稳定之处
综合言之
秦汉时代发展了精耕农业,也由此发展了以农舍工业为商品生产基地的全国性市场经济体系
庞大的市场网,依托于联系全国的道路网
这个网络上的偏远地点成为边陲,而边陲的隙地,则是网络系统最不稳定的地方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总述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但思想家们百家争鸣
秦政之时,独重法家
汉兴之初,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渐有传人
汉武帝后,独尊儒学,压抑其他学派
全盘整合,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战国时代
吕氏春秋
由吕不韦门下学者合编。篇目编次,是一套规整的格局
十二纪
由孟春到季冬,每季分为三纪,全年四季十二个月,即以一年完整的时序组织思想
三春
论生命
三夏
论礼乐
三秋
论兵刑
三冬
论死亡
八览
由本体谈到现象
六论
专论人事的各方面,涉及的行为包括伦理以至农业生产,着重“调和”的原则
淮南子
糅合诸家的著作,而以道家学说为主调
整合工作的两次尝试
西汉
春秋繁露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结构,融合儒、道、法、阴阳五行为庞大复杂的系统,为综合先秦诸家集大成学说
董仲舒的宇宙观,对西汉的学术与政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知识分子不断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以与大一统的人间秩序互为表里
东汉
儒家清理经典,排除今文学派不够严谨的神秘色彩,挤压了寻求义理及解释宇宙的志愿
四、民间的信仰
发展脉络
《史记·封禅书》
秦并天下,政府所属的“祠官”排列了全国祭祀的位序
《礼记》
《祭义》
《祭法》
列举各种山川祭祀,总结其特征为出云气异状之处
列举各种山川祭祀,总结其特征为出云气异状之处
汉高祖
皇朝政府又一次尝试整合全国的地方信仰
除了将各地奉祀的祭典纳入官家管理之外,还将各地的巫觋也收罗于宫中
容许这些分歧的信仰,各自保留其特有的礼仪
各地也往往各有其崇拜的英雄,即所谓聪明正直及有功德于人的人物
奉祀星辰山川,均是自然崇拜,其神祇可以人格化,也可以与英雄人物转化的神祇,融合为有名有姓的保护神
“气”的观念产生
秦汉时代的中国文化,有了以“气”为名的流动能量观念
有云气的山川,就是神圣的地点
从皇帝到平民都祈求长生不老
为了延年,秦汉养生之术,都围绕着养气的观念,发展为医药及呼吸吐纳之术
总结
中国文化的上层
知识分子以理性和逻辑思辨建构的宇宙论、知识论与伦理观念
各家学派都以人间为其关怀的主题
民间的宇宙观
远古流传下来,对生命的珍惜与依恋,对不可知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尊敬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地理范围
北方
本节所指的北方,包括蒙古大漠南北草原与新疆天山南北及内亚的广大地区
东西交通路线
丝绸之路
由河西经西域
北方更古老
沿内蒙古草原直达天山与乌拉岭
更直接
西南丝道
经川、康、滇的纵谷,连接今天青海的草原和丝道衔接,向南通往缅甸、印度
中国与中亚、内亚和南亚已经多有来往,间接也与西亚、北非和欧洲接触
部族接触方式
战争
贸易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后果
饮食变化
东汉之前
中国人处理麦类食物,或蒸或煮
东汉时代
出现大量水磨
东汉末期
出现面条、面饼
饮食革命,使大麦、小麦与黍稷并列,成为中国北方主要饮食
西方疫病进入中国
东汉大疫不断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作品
中国在大疫之后,北方人口大减,成为南北重心转移的转折点
六、走向南方
中国走向南方的经验,与走向北方、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
北方
西方
冲突和敌对
南方
汉人进入南方,整体来说,是一个全面向前推动、渗透、童话的过程
一步步归并到汉族文化区之内
汉人从北向南迁移最大一波很有可能是1世纪晚期到2世纪初期
西南方面,“开西南夷”是在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代的重要工作
把西南山林地区整片土地和人口收入汉帝国范围
三条大路都从成都辐射
向西南进入澜沧江
向南进入红河以及西江
正西朝向青康藏
开发西南地区的特殊现象就是行政单位叫做“道”,即线性扩张
汉人的开拓力量
贸易
垦殖
汉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
佛教进入中国前
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祗的祭祀和对祖灵的崇敬
神祗
自然力的神话
祖灵
由生殖而衍生的慎重怀远,也是亲子之情的扩大
没有深刻的教义,不足以提供朴实超越的解释
佛教进入中国后
填补了这一空白
再其刺激之下,中国传统的神祗信仰,发展成为本土的宗教——道教
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相当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特质
自此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儒、道、佛三家互相激荡,互相影响的结果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衣着
统一之初,犹有地区性差异
饮食
厨中烹饪,送到宴席
灶开始常见
锅具有了越来越薄小的趋势
主食仍为黍稷稻粱及麦、豆
饮料以酒浆为主
茶作为饮料,于南北朝时期开始风行
屋室
汉代民居标准格式---一堂二内
出行
牛、马驾车的不同方式秦汉时分别的已经相当清楚
秦汉人民的生活在同时代的人类社会中颇为优越,其生活方式也确立了后世两千年的基本形态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相同点
文化的统一早于政治的统一
不同点
征伐过程不同
中国
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
中国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才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
罗马
罗马军队由本国农户组成,大军出征后兵团多随统帅留戍征服地区
本土人丁减少,不得不输入奴隶担任生产工作,再提升奴隶身份赋予罗马公民权
管理方式不同
中国
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
不必依赖军队就可以统治广土众民
罗马
无法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与当地原有势力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
文化发展
中国
战国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但儒家是主流
秦以法家治国,但这不过是儒家的变种
汉兴以后,黄老曾短暂得势,但汉代终究以外儒内法为根本
虽广土众民,地方性差异不少,但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政权可以更迭,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延续不散
罗马
上流社会思想在基督教弥散之前,斯多噶学派也是主流
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力量建立主流思想,因此各地知识分子各行其是
欧洲最终成为多文化、多民族的列国体制
官制
中国
儒家并没有真正的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两个宗教互补共存,因此中国人在精神领域多一些回旋余地
士大夫与君权既合作又对抗
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和知识分子
罗马
君主、武士、教士构成三角统治集团,教会与政府之间既联合又对抗
欧洲长期笼罩在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中,容不下任何不同理念
教廷势力高涨,教士就是文官,却没有专业的文官系统
经济
中国
以道路为基础,一旦变质成型,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
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
罗马
以航道为基础,可以彼此来往,却无依赖关系
庞大经济体系一旦破裂,个别成分没有重新整合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
中国
大帝国、文化圈与经济网络,彼此叠合,互相加强,遂有强固的凝聚力
罗马
稳定性不如中国,凝聚力不能持久,欧洲及中东、北非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