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
疾病概论
疾病
定义: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医学上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许多情况下患者可能有明显不舒服的感觉,但临床检查却不能发现相关异常改变,这种情况被称为
健康
定义: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基本标准三要素:健壮的体魄、健全的心里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亚健康
定义: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主要表现形式
躯体性亚健康状态
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免疫力差等
心理性亚健康状态
焦虑、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
社会性亚健康状态
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和谐,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病因学
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 答:病因和条件在不同疾病中可独立存在或相互转化。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即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
病因
定义: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分类
外源性病因
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
作用特点
病原体有特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病原体必须与被侵个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常可引起免疫反应,而致病微生物的自变异可产生抗药性
理化因素
物理因素
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机械力、噪声
作用特点
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发疾病但不影响疾病的发展
除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一般潜伏期较短或无潜伏期
对组织损伤无明显选择性
致病作用与机体的反应性关系不大
化学因素
强酸、强碱及毒物
作用特点
多数化学因素对组织、器官的损伤有一定选择性
在疾病发生发展中都起作用、可被体液稀释、中和或被机体解毒
其致病作用除了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外,还与其作用部位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除慢性中毒外,化学因素致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环境生态因素
“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营养因素
各种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某些微量元素(氟、硒、锌、碘)以及纤维素
摄入不足↣营养不良 摄入过量↣肥胖+四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
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的紧张工作、不良的人际关系,恐惧、焦虑、悲伤及愤怒等情绪反应以及自然灾害和生活事件的突然打击
结果
引起精神障碍性疾病
通过精神、心理作用导致机体不同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代谢紊乱及形态结构变化,参与高血压、冠心病及溃疡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内源性病因
遗传因素
定义:由染色体畸变和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
染色体畸变:21三体综合征 基因变异:甲型血友病
遗传易感性: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先天因素
定义:损伤胎儿发育的因素
先天性疾病:由先天因素引起的疾病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遗传
免疫因素
免疫反应过强
过敏性休克:异种血清蛋白(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免疫缺陷
AIDS
自身免疫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没有病因,不可能发生相关的疾病
条件
定义: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或社会因素
举例
营养状态、居住条件、体力消耗状态↣影响结核病的发生
季节、气温、饮食↣影响腹泻病的发生
年龄(小儿呼吸、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影响肺炎、腹泻病的发生
性别↣妇女易患胆石病、癔症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而男子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胃癌
诱因
定义: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举例
肝硬化患者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而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
食管静脉曲张+暴饮暴食↣食管静脉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
心脏病患者+肺部感染、妊娠、过度体力活动、过快过量输液、情绪激动↣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定义:促进特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吸烟、运动过少、应激、糖尿病、高血压
发病学
定义: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一般规律
内稳态失衡
损伤与抗损伤并存
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相互关系及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答: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它们之间力量的对比常影响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当损伤强于抗损伤时疾病恶化,反之,疾病则会趋向康复。但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界限,它们既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化,如失血性休克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收缩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但持久的收缩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的障碍。在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界限,可相互转化
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
因果交替
举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因果交替规律。 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促使疾病恶化,产生恶性循环。如大出血↣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乳酸大量堆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这就是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局部与整体关联
有些局部改变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
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
乙型脑炎病毒
狂犬病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
通过神经反射致病
体液机制
指致病因素通过改变体液因子的数量或活性,引起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的过程
体液因子:全身作用的体液性因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组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补体、凝血因子及纤溶组织)、局部作用的体液性因子(内皮素、某些神经肽)、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机制
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而致病
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
疟原虫侵犯红细胞
汞中毒时主要损伤肾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
损伤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泵、细胞器等
分子机制
酶缺陷
蚕豆病、苯丙酮尿症
血红蛋白异常
镰刀型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
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异常(构象病)
疯牛
转归
康复
完全康复
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
疾病所致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死亡
传统观点认为,死亡过程包括濒死期(进行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断标准
自主呼吸停止
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散大或固定,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消失)
脑电波消失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
协助医务人员判定患者的死亡时间、适实终止复苏抢救。不但可节省卫生资源,还可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
有利于器官移植
与“植物状态”的区别
子主题
原代细胞
定义:从动物或人体组织直接分离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