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
内科是一种临床医学科属,主要关注人体内部各系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包含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系统等。
编辑于2024-03-11 11:13:16内科
呼吸系统
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
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咳嗽 咳痰: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 喘息或气急
实验室检查:1、X线:反复发作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状、斑点状阴影 2、呼吸功能检查 3、血液检查:细菌感染时出现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 4、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
慢阻肺
发病机制:1、炎症机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聚集 2、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 3、氧化应激机制
病理: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外观苍白或灰白,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大疱。镜检见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血压供应减少,弹力纤维网破坏
病理生理:持续气流受限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症状:1、慢性咳嗽 2、咳痰:白色粘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 3、气短或呼吸困难(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 4、其他:体重下降,食欲减退
体征:1、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桶状胸 2、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 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吸期延长,心音遥远,部分病人可闻及湿罗音或干啰音
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监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肺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增高,肺活量减低 2、X线:肺纹理增粗、紊乱 3、CT:可见慢阻肺小气道病变 4、血气分析: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呼吸衰竭 5、其它:合并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核左移
诊断及并发症
肺功能持续受限,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为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的界限
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稳定期治疗:①教育与管理(戒烟) ②支气管扩张剂: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沙美特罗)、抗胆碱药、茶碱类药 ③糖皮质激素 ④祛痰药 ⑤其他药物 ⑥长期家庭氧疗 ⑦康复治疗
急性加重期治疗:①支气管扩张剂;②低流量吸氧;③抗生素;④糖皮质激素;⑤机械通气
支气管哮喘
定义: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①遗传;②环境(变应原因素(尘螨吗、花粉、食物、药物)非变应原因素(大气污染、吸烟等)
发病机制①气道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②气道高反应性,③神经调节机制
临床表现
症状: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气促、胸闷或咳嗽。 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生,持续数小时致数天,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体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严重哮喘发作时,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沉默肺
实验室检查
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肺功能检查:①通气功能检测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用力肺活量正常或下降,FEV1,FEV1/FVC%,最高呼气流量下降 ②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 ③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气道的可逆性改变。吸入支气管舒张剂20分钟后重复测定肺功能,FEV1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为阳性 ④呼吸流量峰值及其变异率测定 胸部X线/CT:X线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CT: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 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外周血变应原特异性IgE增高 动脉血气分析:严重缺氧可出现缺血,过度通气使PaCO2下降,pH上升,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
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③平均每日PEF昼夜变异率>10%或PEF周变异率>20%
二、哮喘的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 1、急性发作期:①轻度:步行或上楼时气短,可有焦虑呼吸频率轻度增加,闻及散在哮鸣音 ②中度:稍事活动感气促,呼吸频率增加,可有三凹征,闻及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可出奇脉 ③重度:休息时感气短、端坐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常有三凹征、闻及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120次/分,奇脉 ④危重:病人不能讲话嗜睡或意识模糊,胸腹矛盾运动,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严重低氧血症和搞二氧化碳血症,pH降低 2、慢性持续期 3、临床缓解期
鉴别诊断
1、左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难:突发气急、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谈,可闻及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禁忌用肾上腺素或吗啡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上气道阻塞 4、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
治疗
药物治疗:①缓解性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②控制性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抗体、抗IL-5药物 急性发作期治疗:①轻度:经MDI吸入SABA ②中度:吸入SABA ③重度至危重度:持续雾化吸入SABA联合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激素混悬液及静脉茶碱类药物等 慢性持续期治疗:定期根据长期治疗分级急进调整,维持病人的控制水平 免疫疗法
支气管扩张
病因及发病机制:先天性和继发性 诱因: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免疫缺陷或异常、先天性遗传疾病
病理和病理生理
位于段或亚段支气管管壁的破坏和炎性改变:①柱状形,②囊状扩张,③不规则扩张
临床表现
症状:持续或反复咳嗽、咳痰、咳浓痰。痰液为粘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可呈黄绿色 痰液分层(4层):上层泡沫、中层混浊粘液、下层脓性成分、最下层为坏死组织 大出血常为小动脉被侵蚀或增生的血管被破坏 部分病人以咳血为唯一症状-干性支气管扩张
体征:可闻及干湿罗音
实验室检查
胸部X线:囊状支气管扩张的气道表现为显著的囊腔,腔内可存在气液平面,双轨征 胸部高分辨率CT:扩张的支气管呈“双轨征”或“串珠样”改变 血常规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鉴别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先天性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
治疗:①治疗基础疾病 ②控制感染:抗生素(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 ③改善气流受限:监测病人肺功能 ④清除气道分泌物 ⑤免疫调节剂 ⑥外科治疗:支气管扩张为局限性,经充分内科治疗仍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肺部感染性疾病
肺炎概述
定义: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泡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病因:一、社区获得性肺炎:①空气吸入;②血行播散;③邻近感染部位蔓延;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 二、医院活获得性肺炎:误吸胃肠道定植菌或通过人工通气道吸入环境中的致病菌
分类
解剖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型肺炎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体征:叩诊浊音、语音震颤加强、支气管呼吸音
诊断:1、确定肺炎诊断 2、评估严重程度 3、确定病原体
细菌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炎链球菌
病理: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临床表现:
症状: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痰少,可带血或呈铁锈色
体征:呈急性面容,面颊绯红;鼻翼煽动、皮肤灼热、干燥、口角及鼻周有单纯疱疹。触觉语颤增强、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 肺部纹理增粗,受累的肺叶、肺段稍模糊
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青霉素 支持疗法: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 并发症的处理
葡萄球菌肺炎
病原菌:葡萄球菌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寒战、胸痛、脓性痰、 体征:两肺散在湿罗音
实验室其他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胸部X线肺段或肺叶实变,早期行程空洞,呈小叶浸润,其中有单个或多个液性囊腔
治疗: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
肺炎支原体肺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肺炎链球菌
临床表现: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咳嗽、发作性干咳、夜间为重、也可产生浓痰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约2/3的病人凝集实验阳性
治疗:大环类酯类抗生素首选(红霉素、阿奇霉素)
肺炎衣原体肺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肺炎衣原体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症状轻,伴有发热、寒战、肌痛干咳非胸膜炎性胸痛,头疼
诊断:结核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X先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治疗:大环类酯类抗生素为首选
病毒性肺炎
病因:常见为甲、乙性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稍高、或偏低 胸部X线见肺纹理增增多、磨玻璃状阴影、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氧疗
肺脓肿
病因和发病机制
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致病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继发性肺脓肿
血源性肺脓肿:因皮肤外伤感染、疖痈、中耳炎或骨髓炎
临床表现:症状:发热、盗汗;乏力、厌食、咳痰、咳黏液痰,痰可有腐臭味 体征:病变较大、脓肿周围有大量炎症、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有时可闻及湿罗音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在90%以上、核左移明显,常有毒性颗粒
微生物检查:痰培养
影像学检查:X线:大片浓密模糊炎性浸润阴影、边缘不清;CT多呈类圆形厚壁脓腔,脓腔内可有液平面出现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鉴别诊断:细菌性肺炎;空洞性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肺大泡或囊肿继发感染、
治疗:1、抗生素治疗:青霉素、耐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2、脓液引流:痰粘稠不易引出者可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3、适应症①肺脓肿病程超过三个月,经内科治疗脓腔不缩小,或脓腔过大估计不易闭合者;②大咳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危及生命;③伴有支气管胸膜瘘或脓胸经抽吸、引流和冲洗疗效不佳者;④支气管阻塞限制了气道引流
肺结核
病原:结核分支杆菌
病理学
基本病理变化: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病理过程特点是破坏与修复常同时进行
病理变化转归:吸收愈合十分缓慢、多反复恶化和播散
临床表现
症状: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干咳或少量粘液痰 全身症状:长期午后低热、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
体征:渗出性病变范围较大或干酪样坏死时、可有肺实变体征:触觉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罗音。
诊断:①病史和症状体征;②影像学诊断(胸部X线是诊断的首选方法)③痰培养结核分支杆菌检查;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⑤结核菌素试验;⑥γ-干扰素释放试验
鉴别诊断: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纵隔和肺门疾病、其他疾病
治疗
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 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
肺癌
病因与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与体力活动、遗传和基因改变
分类
按解剖学位置分:中央型肺癌、周围性肺癌 按组织病理学分: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肺癌
临床表现
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咳嗽、咳痰或咳血、气短或喘鸣、胸痛、发热、消瘦
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综合征
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头痛、恶心、呕吐)骨骼转移(局部疼痛和压痛、病理性骨折)腹部转移(食欲减退、肝区疼痛或腹痛、黄疸、肝大)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X线胸片:中央型肺癌:肿瘤生长在主支气管、叶或段支,“倒S状影像”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段一下支气管,分叶状、脐凹征、细毛刺症、 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核素闪烁显像
获得病理学诊断的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呼吸内镜检查、针吸活检、开胸肺活检
肿瘤标志物检查
鉴别诊断: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肺隐球菌病
治疗:①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最佳治疗方法):NSCLC、SCLC ②药物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③放射治疗 ④介入治疗 ⑤中医治疗
肺源性心脏病
病因: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
肝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收缩(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长期反复的慢阻肺及支气管周围炎、血栓形成、肺血管重构、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容量增多
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代偿期
症状: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
体征:可有不同程度发绀、干、湿性啰音、P2>A2、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症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重、常有头疼、失眠、食欲下降、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谵妄,气促、心悸、食欲缺乏、恶心
体征:发绀明显、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静脉怒张、心率加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闻及收缩期杂音
辅助检查
X线:肺动脉高压征象
心电图:额面平均电轴≥+90º;V1R/S≥1;重度顺钟向转为;aVR R/S或R/Q≥1;肺型P波
超声心电图、血气分析、血液化验
治疗
肺心功能代偿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延缓基础支气管、肺疾病的进展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控制感染、控制呼吸衰竭、控制心力衰竭(利尿药、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防止并发症
胸膜疾病
胸腔积液
循环机制
胸腔积液的生成与吸收好胸膜的血供与淋巴引流有关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水压壁层胸膜-30cmHg,脏层胸膜-24cmHg 胶体渗透压壁层和脏层-34cmHg 胸腔内压--5cmHg 胸腔内胶体渗透压-5cmHg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胸膜通透性增加 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 损伤 医源性
临床表现
症状:积液量少于0.3~0.5L时不明显,大量积液时心悸及呼吸困难明显,多伴胸痛或咳嗽
体征:少量积液无明显体征,或可触及胸膜摩擦感及闻及胸膜摩擦音;中至大量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腔积液检查:外观和气味、细胞、pH和葡萄糖、病原体、蛋白质、类脂、酶 X线和核素检查:少量胸腔积液,肋膈角变钝;大量积液时患侧胸部致密影,气管和纵隔推向健侧 超声检查 胸膜针穿刺活检 胸腔镜或开胸活检 支气管镜
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①一般治疗②抽液治疗③抗结核治疗④糖皮质激素
气胸
病因和发病机制:①肺泡与胸腔之间产生破口,②胸部创伤产生与胸腔的交通,③胸腔内有产气的微生物
临床类型:闭合性气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临床表现
症状:起病前病人有持重物、摒气、剧烈体力活等诱因,大多数起病急骤、突感一侧胸痛、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短、继之胸闷和呼吸困难
体征;少量气胸体征不明显,大量气胸时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隆起、呼吸运动与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或鼓音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检查:外凸弧形的细线条形阴影,称为气胸线,大量气胸时,肺脏向肺门回缩、呈圆球形阴影 胸部CT:胸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不同程度的肺萎缩改变 气胸容量评估
鉴别诊断: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肺血栓栓塞症、肺大泡
治疗:目的-促进患侧肺复张、消除病因及减少复发 ①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型小量气胸;②排气法(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③化学性胸膜固定术④支气管内封堵术⑤手术治疗⑥并发症及其处理
呼吸衰竭与呼吸衰竭支持技术
病因
气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心脏疾病、胸廓与胸膜病变神经肌肉疾病
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
Ⅱ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肺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买解剖分流增加、氧耗量增加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肾功能、消化系统的影响、
急性呼吸衰竭
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水肿、肺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发绀 精神神经症状: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 循环系统表现:病人多数有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损害、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率失常 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浆尿素氮升高
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氧疗:吸氧浓度-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吸氧装置(鼻导管或鼻塞、面罩、经鼻主流量氧疗) 正压机械通气与体外模式氧合 病因治疗 一般支持疗法
慢性呼吸衰竭
病因:多由支气管-肺疾病引起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和: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发展为浅快呼吸
神经症状:随PaCO2升高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兴奋症状包括失眠、烦躁、躁动、夜间失眠而白天嗜睡、此时切忌应用镇静药或催眠药
循环系统表现: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
治疗
氧疗 正压机械通气 抗感染 呼吸兴奋剂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循环系统
心力衰竭
总论
类型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
病因
基本病因:心肌损害(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炎症和免疫性心肌损害;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心室前负荷不足 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
病理生理
Frank-Starling机制 神经体液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其他体液因子的改变 心室重塑
慢性心力衰竭
病因:冠心病、高血压
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症状:①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②咳 嗽、咳痰、咳血;③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头晕、心慌等器官;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 体征:肺部湿性啰音、心脏扩大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右心衰竭:症状:①消化道症状: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②劳力性呼吸困难 体征:①水肿;②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③肝大;④心脏体征:右心室显著扩大
心衰分级
Ⅰ级:心脏病病人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Ⅱ级: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Ⅲ级: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Ⅳ级:心脏病病人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利钠肽、肌钙蛋白、常规检查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 心-肺运动试验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腹腔积液伴下肢水肿
治疗
一般治疗:生活方式管理、休息与活动、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利尿剂(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RAAS抑制剂(ACEI、ARB、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肾素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洋地黄类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急性心力衰竭
类型
急性左心衰竭: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 急性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前负荷突然加重、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
临床表现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强迫座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 心源性休克主要表现: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降低至90mmHg一下持续30min以上,伴组织低灌注状态、皮肤湿冷、苍白、发绀
治疗
一般处理:①体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 ②吸氧:高流量鼻管给氧 ③救治准备,静脉通道开放、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药物治疗:①吗啡;②快速利尿;③氨茶碱;④洋地黄类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酯类、α受体拮抗剂 正性肌力药物:β受体兴奋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左西孟旦 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机械辅助循环支持装置
机械通气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机械辅助循环支持装置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
治疗:病因治疗和去除诱发因素,必要时联合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无需治疗;如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症状,可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
窦性停搏
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心电图: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延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过长时间窦性停搏(>3s)且无逸搏发生时,,病人可出现黑蒙,短暂意识障碍或眩晕
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
分型
一度 二度Ⅰ型: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 二度Ⅱ型: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倍数 三度: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窦房结导致传导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病因:纤维环与浸润、硬化与退行性病变、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感染
临床表现:发作性头晕、黑蒙、心悸、乏力、运动耐力下降、严重者可有心绞痛、心力衰竭,短暂意识障碍
治疗
病人若无心动过缓相关症状,不必治疗 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病人,应接受起搏器治疗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
临床表现:心悸,部分病人有胸闷、乏力症状,自觉有停跳感
心电图特征
①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②PR间期>120ms;③QRS波裙呈室上性,部分可有室内差异性传导;④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通常无需治疗;有明显症状或因房性期前收缩出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给予治疗
房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心房且无需房室结参与维持的心动过速
病因:冠心病、洋地黄中毒、慢性肺部疾病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胸闷、憋气、乏力等症状
心电图特征
①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②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③当房率加快时可出现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阻滞;④P波之间的等电线仍存在;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⑥发作开始时心率逐渐加速
治疗
如心室率不太快且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不必紧急处理、 如心事率大于140次/分,应紧急治疗
心房扑动
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
临床表现: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电图特征
①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间距相同的有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称F波,频率250~350次/分;②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③QRS波形态正常
治疗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 非药物治疗:直流电复律
心房颤抖
病因: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临床表现:心绞痛、房颤并发血栓
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f波,频率350~600次/分;②心室率极不规则;③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
治疗
抗凝治疗、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产生逆行P波,QRS波形态正常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率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心电图:正常下传的QRS波裙,频率40~60次/分,可有逆行P波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与房室交界区组织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
心率70~150次/分,心律通常正常,QRS波正常
治疗:病因治疗
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头晕
心电图特征
①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②QRS波形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常埋藏于QRS波内;④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
治疗
急性发作期: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颈动脉窦按摩 药物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希氏束分叉部位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
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症状,心悸、心跳或停跳感,伴头晕、乏力、胸闷
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②ST段与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③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波动之间期恒定
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
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低血压、少尿、气促;心绞痛、晕厥
心电图特征
①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②心室率常为100~250次/分;③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④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方式分离;⑤偶可见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治疗: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肥胖、家族史
发病机制: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颅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
一般防止措施: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合理的膳食、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提倡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调整血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冠心病概述
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分型
①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②心绞痛;③缺血性心机病;④心肌梗死;⑤猝死
发生机制:冠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稳定型心绞痛
发病机制: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血流量减少、对心肌供血量相对固定
临床表现
症状: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 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累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灼烧感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的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也可缓解
体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超声心动图
治疗
发作时治疗
①休息;②药物治疗(硝酸酯类制剂)
缓解期治疗
①生活方式的调整;②药物治疗: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制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性收缩、微血管栓塞
临床表现
症状: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程度通常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体征:可发现一过性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
治疗
治疗原则:即刻缓解缺血和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后果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和顾虑、保持环境安静
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调脂治疗、ACEI或ARB、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高血压
高血压分类和定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刺激、吸烟)、其他因素
发病机制:①精神机制;②肾脏机制;③激素机制;④血管机制;⑤胰岛素抵抗;
临床症状
症状:多起病缓慢、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
体征:周围血管搏动、血管杂音、心脏杂音
并发症
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
实验室检查:
基本项目:血液生化、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推荐项目:24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餐后2h血糖 选择项目: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
治疗
目的与原则: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降压药物治疗对象:①高血压2级或以上病人;②高血压病人合并糖尿病、或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病人;③凡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方式仍未获得有效控制 降压药物;利尿剂、被他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
心肌疾病
扩张性心肌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炎症、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遗传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心腔扩大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常伴有附壁血栓
临床症状
症状: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时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下降
体征:心界扩大、听诊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加快时呈奔马律,有时可于心尖部闻及收缩期杂音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心影增大、心胸比>50% 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室内传导阻滞及左束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电图:左心室轻度扩大;后期各心腔均扩大 心脏磁共振 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导管检查 血液和血清学检查 心内膜活检
治疗
病因及加重诱因的治疗:控制感染严格限酒或戒酒,积极寻找病因 针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ACEI或ARB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洋地黄
肥厚性心肌病
病因: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理生理: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加重梗阻
病理改变:主要为心室肥厚、尤其是时间和肥厚
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1/3病人可有劳力性胸痛
体征:心脏轻度增大、可闻及第四心音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心影可以正常大小或左心室增大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QRS波左心室高电压、倒置T波和异常q波 超声心动图:心室不对称肥厚而无心室腔增大 心脏磁共振、心导管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
治疗
药物治疗:①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②针对心力衰竭治疗③针对房颤
非药物治疗:①手术治疗②酒精室间隔消融术③起搏治疗
限制型心肌病
病理改变与病理生理心肌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心内膜瘢痕形成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乏力、呼吸困难、右心衰较重 颈静脉怒张、心脏听诊可闻及奔马律、可有肝大、移动行浊音阳性、下肢可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BNP在限制型心肌病病人明显升高 心电图:QRS波异常和ST-T改变 超声心电图:双心房扩大和心室肥厚 X线、CTA、CMR 心导管检查 心内膜心肌活检
治疗
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避免劳累、呼吸道感染等加重心衰的诱因
心脏瓣膜病
常见病因:炎症、粘液样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
二尖瓣狭窄
病因:主要是风湿热
病理:瓣叶和腱索的纤维化和挛缩、瓣叶交界面相互粘连
病理生理:左心室充盈受阻、压差持续整个心室舒张期
临床表现
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血、血栓栓塞、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食欲减退、腹胀、恶心
体征:二尖瓣面容-双颧绀红; 心音:在心尖部可闻及亢进的第一心音,呈拍击样,并可闻及开瓣音、P2亢进和分裂 心脏杂音:心尖区舒张中晚期低调的隆隆样杂音,呈递增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肺门增大、边缘模糊、肺纹理增粗,左心房增大 心电图:二尖瓣型P波,QRS波群示电轴右偏和右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并发症: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
治疗
一般治疗:预防性抗风湿热治疗,长期甚至终身使用苄星青霉素 并发症的处理:取坐位、利尿剂降低肺动脉压、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 手术治疗:经皮囊二尖瓣形成术、二尖瓣分离术、人工瓣膜置换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理生理:左心室每搏喷出的血流、一部分反流如左心房、使前向血流减少、同时使左心房负荷和左心室舒张期负荷增加
临床表现
症状:急性-仅有轻微劳力性呼吸困难,重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 慢性-疲乏无力、活动耐量减低、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体征:心尖搏动呈高动力型,抬举样搏动,P2亢进,心尖区可出现第四心音 心尖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3/6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 心电图:轻者心电图正常,重者可有左心室肥厚和劳损 超声心动图:
治疗
内科治疗:减少反流量、降低肺静脉呀、增加心排出量 手术治疗:
主动脉瓣狭窄
病因:先天性病变、退行性病变、炎症性病变
病理生理: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收缩期的压力阶差明显,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左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厚度增加,顺应性下降
临床表现
症状: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
体征:心界正常或轻度向左扩大,心尖区可触及抬举样搏动 第一心音正常 胸骨右缘1~2肋间粗糙而响亮的射流性杂音,3/6级以上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心影一般不大,形状可略有变化 心电图:QRS波群电压增高伴轻度ST-T改变 超声心电图:主动脉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
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体循环栓塞、胃肠道出血
治疗
内科治疗:预防心内膜感染 手术治疗:①人工瓣膜置换术②直视下主动脉瓣分流术③经皮主动脉瓣球囊形成术④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夹层血肿、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主动脉根部扩张
临床表现
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全身大汗、频繁咳嗽、烦躁不安、神智模糊
体征:心界向左下扩大 第一心音减弱、主动脉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主动脉区舒张期杂音,为一高调递减型叹气样杂音 周围血管征:动脉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宽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腰加深、“靴形心” 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劳损伴电轴左偏 超声心动图: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快速高频振动
治疗
内科治疗 手术治疗
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
病因:最常见为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胸骨后、心前区疼痛,疼痛可放射到颈部;左肩、左臂、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相关、咳嗽、深呼吸可加重
体征:心包摩擦音、呈抓刮样粗糙的高频音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心电图:ST段弓背状向下抬高型 胸部X线检查:心影增大 超声心动图 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包穿刺
治疗
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及对症支持治疗
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
病因:常见的原因是肿瘤
临床表现 Beck三联征:低血压、心音低弱、颈静脉怒张
症状: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呼吸浅速、面色苍白、发绀
体征:心尖搏动减弱、心脏叩诊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心脏压塞:窦性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静脉压明显升高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心影向两侧增大,呈烧瓶样 心电图:QRS低电压、大量渗液时可见P波 超声心电图:整个心动周期中可见脏层和壁层心包之间存在积液
治疗
心包穿刺引流
缩窄性心包炎
病因:我国以结核性最常见
病理生理:心包缩窄使心室舒张期扩张受限充盈减少、每搏输出量下降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与心输出量下降和体循环瘀血有关,心肌、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疲乏
体征:颈静脉压升高、脉压常变小、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X先检查:心影轻度增大呈三角形或球形,可有心包钙化 心电图:心动过速、QRS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 超声心电图、心脏CT、MRI
治疗
心包切除术
泌尿系统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概述
分类
临床分型:①急性肾小球肾炎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③慢性肾小球肾炎④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⑤肾病综合征
病理分型:①肾小球轻微病变②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病变③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
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自身抗体) 细胞免疫 炎症反应:炎症细胞、炎症介质、 非免疫因素
临床表现:蛋白质、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
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为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病理:光镜下见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急性期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起病急、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临床均有肾小球原性血尿,可伴轻、中度蛋白尿
实验室检查: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血清抗链球菌素“O”滴度升高
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 Ⅱ型(免疫复合物型) Ⅲ型(少免疫沉积型)
病理:光镜下大多数肾小球大新月体行成,病变早期为细胞新月体、后期为纤维新月体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情可急骤进展,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病人伴有不同程度贫血
治疗
强化疗法①血浆置换法②甲泼尼龙冲击
支持对症治疗
肾病综合征
病因:原发性(①微笑病变性肾病②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系膜肾病⑤系膜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
病理生理
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水肿 高脂血症
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
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病变、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表现为受累节段硬化,相应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弥漫性肾变,早期仅见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见少量散在分布的嗜复红小颗粒
系膜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光镜下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
并发症
感染、血栓和栓塞、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鉴别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性
治疗
一般治疗:适当注意休息、避免到公共场所和预防感染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减少蛋白尿
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细胞毒素(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
尿路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革兰阴性杆菌)
发病机制:感染途径(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直接感染、淋巴道感染)
临床表现
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可有耻骨上方疼痛或压痛、部分病人出现排尿困难
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体温多在38℃以上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腰痛: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较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不典型
无症状细菌尿、复杂性尿路感染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尿液检查:尿液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 白细胞排泄率、细菌学检查:涂片细菌检查、细菌培养、硝酸盐还原试验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X线腹部平片、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抗感染治疗: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
急性肾损伤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肾前性AKI-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所致
①有效血容量不足②心排血量降低③全身血管扩张④肾动脉收缩⑤肾血流自主调节反应受损
肾性AKI-肾缺血和肾毒性物质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肾后性AKI-双侧尿路梗阻或孤立肾病人单侧尿路梗阻
病理:肾脏增大、质软、剖面可见髓质呈暗红色、皮质肿胀、因缺血而苍白
临床表现
起始期:低血压、缺血、;脓毒症和肾毒素
进展期和维持期:一般持续7~14天,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感染、高血压、心力衰竭、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贫血、酸中毒、意识障碍、躁动、谵妄
恢复期:GFR逐渐升高、并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贫血、血清钾浓度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升高pH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
尿液检查:肾前性AKI时无蛋白尿和血尿、可见少量透明管型
影像学检查:
肾活检
治疗
早期病因干预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 并发症治疗 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衰竭
定义和分期
慢性肾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月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引起的GRF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水钠代谢紊乱 钾代谢紊乱 钙磷代谢紊乱 镁代谢紊乱
蛋白质、糖类、脂类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心血管系统表现
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 心力衰竭 尿毒症性心肌炎 心包病变 血管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呼吸系统症状:体液过多或酸中毒时均可出现气短、气促、严重酸中毒
胃肠道症状: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口腔有尿味
血液系统表现:肾性贫血、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早期有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其后会出现性格改变、抑郁、记忆力减退
内分泌功能紊乱
骨骼改变:高转化性骨病、低转化性骨病、混合性骨病
治疗
早期防治对策和措施:①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压②ACEI和ARB的应用③严格控制血糖④控制蛋白尿
营养治疗:限制蛋白质饮食
慢性肾衰竭及其并发症的药物治疗:①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②高血压的治疗③贫血的治疗④防止感染⑤高脂血症的治疗⑥口服吸附疗法和导泻疗法
肾脏替代治疗
消化系统
总论
常见疾病相关的消化生理、生化功能
生理性食管反流防御机制:①食管-胃抗反流屏障,②食管清除作用,③食管粘膜屏障
胃粘膜屏障:幽门腺分布于胃窦及幽门部,是分泌黏液及促胃液素的主要腺体 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由主细胞、细胞壁、颈粘液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组成,是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及内因子的主要腺体 贲门腺分布于胃贲门附近,单腺管,主要分泌黏液 胃液pH约0.9~1.5,正常人分泌量1.5~2.5L/d,在酸性环境胃蛋白酶原被激活
胃酸的分泌与调节:胃窦从食物感受到的信息促使幽门腺的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肠粘膜屏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肠蠕动
肠道微生态
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共同组成
功能:①代谢功能(可分泌复杂蛋白酶、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可促进分解食物中的成分、并对内源性及外源性其他物质进行分解、代谢及转化 ②营养功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多肽、锻炼脂肪酸、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促进矿物质、营养物质的吸收 ③宿主免疫功能:调节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 ④肠道防御功能:是肠粘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胃肠多肽
缩胆囊素、生长抑素、肠血管活性多肽、P物质
对胃肠道的分泌、动力、物质转运、免疫及肠上皮细胞的修复具有重要而复杂的调节作用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肝脏的代谢作用
糖:经胰淀粉酶水解成双糖,一部分为机体供能;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与肝脏及肌肉 脂肪:在小肠经胆汁酸盐乳化后,被胰脂肪酶消化为甘油一酯、脂肪酸及胆固醇后在肠上段吸收入门静脉 蛋白质
肝脏的代谢与解毒功能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胆道的协调运动
肝细胞生成胆汁,分泌始于胆小管;一般胆囊可容纳20~50ml胆汁
胰酶合成、活化及脂肪腺防止自身消化的生理机制
消化系统重要诊疗技术
内镜诊断:胃镜、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超声内镜
实验室检测:乙型感染病毒感染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检测(非侵入性方法、侵入性方法)、肝功能评估
影像诊断: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胃食管反流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②食管清除作用降低,③食管粘膜屏障功能降低
病理
反流食管炎(RE):食管粘膜上皮坏死、炎症细胞浸润、黏膜糜烂及溃疡形成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①基地细胞增生②固有层乳头延长,血管增值③炎症细胞浸润④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大
临床表现
食管症状
典型症状:反流和烧心。
非典型症状: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颈部、肩部、耳后,吞咽困难和胸骨后异物感
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和牙蚀症,部分病人述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或堵塞感
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
辅助检查
胃镜(诊断RE最准确的方法)、24小时食管pH监测(明确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碱反流)、食管钡剂造影、食管测压
治疗
药物治疗:抑酸药(PPI、组胺H2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抗酸药、维持治疗 病人教育 抗反流手术治疗 并发症治疗
食管癌
病因
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慢性理化刺激及炎症 营养因素 遗传因素
病理
食管癌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 大体病理:早期食管癌:病灶局限于粘膜层和黏膜下浅层,不伴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食管癌;癌组织逐渐累及食管全周、突入腔内或穿透管壁侵犯临近器官 食管癌的扩散和转移方式: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不适、灼烧感及针刺或牵拉样痛,可有食管通过缓慢、滞留或轻度哽咽感 中晚期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咽下疼痛 体征: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脱水或恶质病
辅助检查
胃镜、食管钡剂造影、CT、EUS
鉴别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良性狭窄、癔球症
治疗
内镜治疗、手术、放疗、化疗
胃炎
急性胃炎
常见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
临床表现: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与诱因;确诊依靠胃镜
治疗: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创伤
慢性胃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年龄因素和其他
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可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肿胀增粗;萎缩性胃炎的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粘液减少,有时可透见粘膜血管纹
产生慢性胃炎组织学变化主要有:炎症、萎缩、化生、异型增生
临床表现
中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灼烧痛、,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
诊断:胃镜+组织学检查
治疗
对因治疗:Hp相关胃炎(抗生素、PPI、铋剂) 对症治疗
特殊类型胃炎或胃病
腐蚀性胃炎
吞服强酸、强碱、砷、磷、氯化汞所致
对腐蚀性胃炎,应暂时禁食、给予肠外营养、密切监护
消化性溃疡
定义:指胃肠粘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在pH为2~3时易被激活,pH>4时,胃蛋白酶失活
幽门螺杆菌、药物、黏膜防御屏障、遗传易感性、大量饮酒、长期吸烟
病理
胃溃疡多见于胃角及胃窦小弯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
临床表现
症状:上腹痛(钝痛(灼痛、胀痛、剧痛)。特点①慢性过程,②反复或周期性发作,③部分病人有与进餐有关的节律性上腹痛,④腹痛可被抑酸剂或抗酸剂缓解
体征:剑突下、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
特殊溃疡
复合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男性
幽门管溃疡:餐后很快发生疼痛、易出现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球后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溃疡多在后内侧壁,疼痛可向右上腹及背部放射
巨大溃疡:直径>2cm的溃疡,疼痛可剧烈而顽固
老年人溃疡及儿童期溃疡
难治性溃疡:经正规抗溃疡治疗而溃疡仍未愈合
并发症
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饮血阳性、黑便,重者出现大出血 穿孔:呈突发剧烈腹痛、持续而家剧吗,体征有腹壁板样僵直,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 幽门梗阻:临床症状有上腹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缓解 癌变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及活检:胃镜检查是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 X线钡剂造CT 实验室检查:Hp检测
治疗
治疗目标: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肠结核
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由人性分支杆菌引起
病理:主要位于回盲部,也可累及结直肠
临床表现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发作、餐后加重、常伴腹鸣 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呈糊样,多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 腹壁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中,较固定 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沉明显加快,大便中见少量脓细胞与红细胞 CT,X线钡剂灌肠 结肠镜:回盲部等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
治疗 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治并发症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适应症①完全性肠梗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者②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而未能闭合者③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有效止血者④诊断困难需开腹探查者
结核性腹膜炎
病因:多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
病理
渗出型:腹膜出血、水肿、表面覆有纤维蛋白渗出物 增生型: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蛋白质沉积使腹膜、肠系膜明显增厚 干酪型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腹痛: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持续性或阵发性隐痛 腹部触诊:常有揉面感 腹胀、腹腔积液:伴有腹部膨隆 腹壁肿块:多见于黏连型或干酪型 腹泻:一般3~4次/分,大便多呈糊样。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可有轻至中度贫血 结核菌素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 腹腔积液 腹部影像学检查 腹腔镜检查
治疗
1、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2、如有大量腹腔积液,可适当放腹腔积液以减轻症状 3、手术治疗 4、病人教育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免疫失衡
病理: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基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轻、中度病人仅有左下腹压痛,重型病人有明显压痛、可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全身反应:发热、营养不良
肠外表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
并发症:中毒性结肠炎、癌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液:贫血、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 粪便: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 结肠镜 X线钡剂灌肠
治疗
控制炎症反应:氨基水杨酸制剂(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补充清单白
手术治疗:紧急手术指征为并发大出血、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
克罗恩病
病理
大体形态特点:①病变呈节段性②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早期可呈鹅口疮溃疡③病变累及肠壁全程,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
组织学特点:①非干酪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可发生在肠壁各层和局部淋巴结②裂隙溃疡,呈缝隙状,可深大黏膜下肌层、肌层甚至浆膜层③肠壁各层炎症,伴固有膜底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粘膜下层增宽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隐匿、缓慢,
消化系统表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肛门周围病变
全身表现:发热、营养障碍,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
并发症:肠梗阻最常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结肠镜是克罗恩病的首选检查 影像学检查:CT、MRI
治疗
控制炎症反应: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生物制剂、全肠内营养
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者可输血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
肝硬化
病因
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寄生虫感染、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原因不明
发病机制:肝脏经历慢性炎症、脂肪样变性、肝细胞减少、弥漫性纤维化、肝内外血管增值,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表现
代偿期: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有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
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消化吸收不良、营养不良、黄疸、出血和贫血、内分泌失调、不规则低热、低清蛋白血症
门静脉高压:门腔侧支循坏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腹膜后吻合支曲张、脾肾分流)脾功能亢进及脾大;腹腔积液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 胆石症 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胆道感染、肺部、肠道及尿路感染) 肝性脑病(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色氨酸、锰离子) 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肝肾综合征 肝肺综合征 原发性肝癌
诊断
确定有无并发症: 寻找肝硬化病因 肝功能评估 并发症诊断
治疗
保护或改善肝功能①去除或减轻病因②慎用损伤肝脏的药物③维护肠内营养④保护肝脏
门静脉高压症状及其并发症治疗:①腹腔积液(限制钠、水摄入、利尿;经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②EGVB的治疗及预防
肝性脑病
及早识别及去除HE发作的诱因、营养支持治疗、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阻断门-体分流
其他并发症治疗
手术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胆道疾病、酒精、胰管阻塞、十二指肠降段疾病、手术与创伤、代谢障碍、药物、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过度进食
发病机制:①损伤腺泡细胞、激活炎症反应的枢纽分子核因子等因素导致大量炎性渗出②胰腺微循环障碍使胰腺出血、坏死
病理
胰腺急症炎症性病变 胰腺局部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导致的多器官炎性损伤病理
临床表现
急性腹痛:常较剧烈、多位于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病人腹痛向背部放射
急性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腹痛持续不缓、腹胀逐渐加重、陆续可出现循环、呼吸、肠、肝、肾衰竭
胰腺局部并发症
辅助检查
诊断AP的重要血清标志物:①淀粉酶:于血清淀粉酶于起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h开始下降 ②脂肪酶:于起病后24~72开始升高,持续7~10天
反应AP病理生理变化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糖、清单白、血钙、血甘油三酯
胰腺等脏器影像变化
腹部超声、腹部CT、
诊断
确定AP程度:①轻症急性胰腺炎②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③重症急性胰腺炎④危重急性胰腺炎
治疗 ①寻找并去除病因②控制炎症
监护
器官支持:液体复苏、呼吸功能、肠功能维护、连续性血液净化、
减少胰液分泌:禁食、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控制炎症:液体复苏、生长抑素、早期肠内营养
镇痛
急诊内镜治疗去除病因
预防和抗感染
慢性胰腺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各种胆胰管疾病、酒精、B组柯萨奇病毒、特发性胰腺炎、高钙血症
临床表现
症状:腹痛: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初为间歇性、以后转为持续性上腹痛,平卧时加重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食欲减退、消瘦、营养不良、水肿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
体征: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辅助检查
X线腹部平片、腹部超声和超声内镜、腹部CT及MRI、
治疗 消除病因、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