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宗第五章
教宗的课程知识,包含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内容详尽,供大家参考
编辑于2024-03-12 22:50:08课程
课程概述
内涵
概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我国:最早出现的课程--唐朝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西方
最早出现--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美国博比特《课程》(1918年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几种定义
课程是知识
最普遍、最常识化
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教师容易把握,但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课程是经验
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
往往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但教师会感到迷茫
课程是活动
从活动角度看待
强调学习者是主体及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解决上述两种问题
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定义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题
课程的类型
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最古老,使用最广泛
我国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
活动课程
杜威;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或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三基: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计划性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
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需求
学科知识水平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赫钦斯:”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多尔
“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课程目标
内涵
意义: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
分类
课程目标取向分类
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行为目标取向: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生成性目标取向: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目标取向: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基础性目标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
过程与方法
关键性目标
让学生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终极性目标
激发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文本的一般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课程计划
概念: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观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中心和首要问题: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标准
概念: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地位: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个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组成:说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主体部分、附录(如术语解释)
功能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类型
印刷品
音像制品
主体
说法一: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说法二: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
教科书编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首要原则)
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课程结构
概述
概念: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课程范围)
纵向结构(课程序列)
直线型课程:内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螺旋式课程:相邻的安排大体相同,深度、广度不同,体现巩固性原则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资源
概念
狭义: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
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
课程资源的类型
依据空间分布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和理念
原则
共享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理念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课程评价
概念
内容: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学业的评价
目的:改进课程和改进教学
地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
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CSE评价模式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主要内容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课程与教学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圣经”)
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
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组织课程内容
评价课程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主要内容
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的缺陷而提出
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
课程实施
三种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
创生取向
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合理性
和谐性
明确性
简约性
可传播性
可操作性
学区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
校长的作用
教师的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校外环境
课程安排表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
课程管理
新课程的管理政策: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实施主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补充丰富国家课程,满足地区差异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