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综合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综合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包含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4-05 23:04:00德育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和过程
结构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客体、主体)
德育内容(中介)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联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
从活动方式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
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从影响因素看
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自觉的、自发的)
从形成结果看
结果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基本(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四个基本要素
知:品德认识(基础)
情:品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
意:品德意志(精神力量)
行:品德行为(重要标志)
关系及其发展: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有可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教育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展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德育方法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
体现
语言说服
事实说服
贯彻要求
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
贯彻要求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
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
要求
创设良好的环境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际锻炼法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要求
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要求
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注重宣传与教育
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品德修养指导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
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知与行分离
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确立符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教育方法和形式
坚持知和行统一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重知)
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
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体谅模式(重情)
代表:彼得·麦克费尔
特征
坚持性善论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代表:班杜拉(观察学习)
主要观点: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拉斯、哈明、西蒙
观点: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目的: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集体教育模式
代表:马卡连柯
教育的前提:尊重与信任
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
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劳动教育,辅之以合理惩罚
德育概述
德育的内涵
概念
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
性质
社会性
历史性
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
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指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个体性功能
对手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个方面: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性功能(最高境界)
教育性功能
“教育”或价值属性
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有: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制定的与目标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原则依据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深度和广度)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的作用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新时期德育内容的发展——“三生"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观的几种界说
认知派
在道德教育中必须给予伦理谈话和系统知识的讲解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启示: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
行为派
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德育要重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训练
情感派
德育的根本应植根于情感的培养
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
培养良好的情感至关重要
德育原则
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两导两因一知行、尊重集体要正面、另外还有一教育)
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与方向性
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德育要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指明方向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颜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个别差异
要求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知行统一原则
理论+实践,言行一致
要求
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集体+个别
要求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信任+严格要求
要求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引导+纪律约束
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夸美纽斯: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要求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勇于自我教育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要求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同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爹打娘护”“5+2=0”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