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个体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
2.适应:认知图式因环境的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3.同化:把新经验归入到先前已有的概念中
4.顺应:改变既有的图式以符合新环境的需求
5.平衡:主体通过忽略自己或改变已有认知结构的方式,恢复原平衡状态,或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6.建构:向内协调主体动作已形成逻辑数理概念,向外组织外部信息使认知结构转化为现实
7.转换:从一个认知结构向更高的认知结构发展
8.适应指生物体的保存与维持,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
9.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产生同化和顺应
10.智慧的本质——适应
11.适应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
0-1个月吸吮反射;1-4个月4-10个月循环动作反应重复动作
10-11个月智慧动作;11-12个月达到目的运用新手段;12~18个月模仿用表象解决问题,借助表象思维
表现:
1.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儿童知道知觉不到的事物,但仍然是存在的)
2.儿童的空间时间组织达到一定的水平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最大的成就
就是具有客体永久性
皮亚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前运算阶段(2~6 7岁)
1.象征性功能
①延迟性模仿②象征性游戏③绘画④言语唤起
认知特点:
1.思维具有相对具体性,借助于表象思维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3.自我中心性
4.刻板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抽象思维发展
认知特点:
1.守恒 2.具体事物支持的运算 3.思维可逆性 4.去自我中心
(四)形式运算阶段(13~18岁)
书本多种媒体学习知识整合于大脑,高度抽象概括
认知特点:
1.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五)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1.顺序性:固定不变
2.年龄特点
3.连续
三、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及去自我中心化
(一)自我中心的概念及表现
概念: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动作上的现象
表现:
1.儿童以世界为我而存在,一切围绕自己转
2.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具有泛灵论倾向
(二)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及阶段
概念:随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认知技能不断发展和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各地能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阶段:
第一阶段:0~2岁分不出主客体 第二阶段:2~67岁分不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的区别 第三阶段:11~14岁你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是无限的
四、皮亚杰临床法的评述
临床法的手段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