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升本艺术四、中国绘画实例鉴赏
#专升本艺术 十幅绘画图鉴赏,主要包含《洛神赋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宴图》《富春山居图》等。
编辑于2024-03-15 15:47:50中国绘画实例鉴赏
《洛神赋图》
顾恺之
东晋时期
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杰作
特色
绘画与文学的高度结合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蓝本。全赋多方着墨,辞采华茂,叙写了一个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的爱情故事,生动传神。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对曹植的作品进行了二次创造,形象生动地将原作品以绘画的行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画面中的洛神似去似来,飘忽不定,娴雅传情,正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水之滨与恋人遥遥相对,其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即的神情,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以线造型
顾恺之用线紧劲连绵,循环超乎,富有节奏感,后人称为“春蚕吐丝”,并把这种线描法称为“高古游丝描”,此法对中国绘画的用线有所开创和发展。
传神写照,迁想妙得
顾恺之塑造人物注重传神写照,善于捕捉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笔下的人物具有一种清润而生动的内在魅力。《洛神赋图》的中洛神身体向前,目光向后凝视着曹植,表现出恋恋不舍,情真意重的感情;曹植目光炯炯,欲行欲言,充分体现出他心潮起伏、难分难舍的情感。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周昉出身显贵,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画中人物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延士大夫所喜爱。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的重要人物画家,《簪花仕女图》是其代表作品。
中唐时期
特色
以形写神,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
《簪花仕女图》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写照,通过对六个浓妆艳抹,身穿长裙、肩披薄纱的妇女与蝴蝶、鹊、狗玩耍的描绘,刻画了她们“似愁非愁,似笑非笑,似戏非戏”的无聊、苦闷、空虚、无奈的精神世界。
用线细劲,赋色柔润亮丽
画面人物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线条简劲圆浑,用力平和。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贵妇的脸上、手上罩染的白粉,千年之后,仍然给人肤若凝脂、粉妆玉琢的细腻感觉。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构图合理,画面首尾呼应
整幅作品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人物活动收拢归一。同时,画面又通过次要人物与动物的点缀打破对称,使画面整齐中又有变化。
《韩熙载宴图》
顾闳中
顾闳中,江南人。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特色
画面构图巧妙,场面选取典型
画家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夜宴场景分段加以描绘,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每段巧妙地运用屏风相隔,保留了各个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又使画面情节流畅连贯。全图张弛有度,疏密得当,人物安排宾主有序、繁简得当。
以欢快的场面衬托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画面中的韩熙载面阔眉宽、表情沉郁,与满堂宾客们嬉笑喧哗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更突出了韩熙载的心事重重,抑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揭示了主人公在当时形势下虽置身华宴歌舞,却又苦闷、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
设色华贵,用笔精细
此卷设色鲜丽华贵, 笔触精细,尤其是韩熙载的眼神,使我们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实为传神之笔。整幅画中弥漫着徘徊迷离的心绪和含蓄阴柔的美。
《泼墨仙人图》
梁楷
特色
形象的夸张
梁楷以湿笔饱蘸浓墨, 大刀阔斧地率性挥写,寥寥数笔,将一位宽衣慵体、谐趣可爱的仙人形象呈现在眼前。他夸张地加高了仙人的前额,最大限度地将五官缩在小块区域内,画中人物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显得醉态可掬,却诙谐十足。其他音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注重人物精神特质的表现
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笔简神具、自然满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充分体现了梁楷人物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
构图丰满,虚实相生
画中醉仙作为一个独立的视觉形象, 不配背景,增强了观者对画面的集中审视。画面构图“顶天立地”,留白很少,给人以丰满之感。但又在醉仙的头部和腹部大片虚出,再加上衣袖和右脚部位不同程度的虚化处理,使画面显得轻盈飘逸,仙气十足。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北宋
特色
散点透视法取景,画面内容丰富
此画卷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散点透视法,不断移动视点来摄取景象。从原野、河流、城郭,到舟上的钉铆、旗帜上的文字,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节,将繁杂的景物纳人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画面之中。画中景物更是包罗万象,林林总总。画中众多的人物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穿插于各种活动之中,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惊叹不已,回味无穷。
构图严谨,繁而不乱
全卷分为三段。首段描绘汴梁郊区春光;中段描绘虹桥之景;末段描绘城内外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阁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画中每一个人物、景象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得当,动静结合,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到热闹的城内街道,都交代得详细、逼真,引人入胜,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能力。
精湛的表现技法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笔法相结合。人物、道具、房屋、桥梁、车马、船只等都描绘得一丝不苟,谨小而不失全貌。
《雪溪图》
《雪溪图》画的是隆冬十分,瑞雪覆盖大地时的情景。整幅画气势通连,具有一种诗一般的意境。
《溪山行旅图》
范宽
该作品大气磅礴,沉雄高古
特色
多种皴法的运用
《溪山行旅图》用墨酣畅淋漓,质朴浑厚;用笔粗犷豪放,以皴为主, 雨点皴、豆瓣皴、钉子皴,密集如雨,积点成面,凸显出了形象。在杂树丛林的表现上.,不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而以浓墨积染求其覆盖之势。
全景式构图
《溪山行旅图》构图和谐,主次分明、主峰位于画面中央,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顶天立地,章法突兀, 令人咂舌。同时,画家还采用了高远法以突出巨大而陡峭的主峰, 并以对比、 衬托、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段来表现其 高大雄伟之势。整幅画面气势磅礴而又刚柔并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踏歌图》
马远
南宋
特色
构图简洁,层次分明
整幅作品构图简洁,远近分明。上部为远景,左右奇峰对峙,中间隐约可见宫殿楼阁、曲榭回廊。下部为近景,巨石横卧、梳柳翠竹、踏歌而行的农夫有条不紊。整个画面形成繁简、柔刚、 虚实的强烈对比,给人以简洁飘动,清旷秀劲的视觉美感。
刚劲的用笔与斧劈皴
《踏歌图》中的巨石与山峰用侧笔浓墨,运笔猛烈迅疾,方劲挺直,以浑厚的墨迹和雄健的笔力,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强调了山石坚硬的质感和磅礴的气势。画中山石如刀削斧劈而出,世称“大斧劈皴” 使其棱角分明、雄壮磅礴。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有“画中之兰亭”的美誉
特色
胎雨含烟的情韵之美
《富春山居图》虽时隔百年,但至今观之,仍墨气袭人,胎雨含烟,恬淡静穆令人神往。正所谓“笔的老辣是心灵的苦涩,墨的融化是情感的舒展。”作品还采取了传统的“三远法”,使画面不仅具有绵长感,而且有纵深感。
虚实相生的空灵之美
《富春山居图》中实景和空白几乎各占一半,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中国画以淡为宗, “空白”是淡的极致。黄公望借地为水,在长长的画面上同时表现了那茫茫无际,一直侵浸到山峰下的江水。水在这幅画中无处不在, 它构成了富春山群存在的背景。这是有情之白,也是流动节奏中的组成部分,使整幅画充满了虚实相生的空灵之美。
超然物外的意境
黄公望以他独到的技法在笔墨气韵之后透出苍茫浑朴、秀润淡雅、萧散清逸的山川形貌。画家借山川之形,用笔墨来打发自己的心境,传达自己的一情感寄托。在自然的山川中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美。
《墨葡萄图》
徐渭
徐渭号青藤居士, 为明代大写意花鸟画家。其作品用笔简练, 挥运超逸,造型高度概括,不计较于形似,重在表现意趣性情。画面气势雄浑,奔放不羁,为后人所推崇备至,郑板桥对其敬佩有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明代
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特色
构图奇特,书画结合
酣畅淋漓大写意
笔墨情感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