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专注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专注力的方法。
编辑于2024-03-16 21:35:27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
我的目的
专注模式
知道更多提升专注力的方法,并且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减少工作时和日常学习时,走神的时间,比如刷抖音,打游戏
明确认识,什么情况下才是专注
在专注疲倦过后,怎样才算是休息补充能量?
发散模式
可以融入到生活中的具体方法(已经提取完概念解释,直接参考书中的方法)
提升创造力,文案灵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明确认识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发散模式的状态
扫读书中每章当然重点部分,并且标记
这本书每一章后面一般都是有总结的(可以先参考)
概念提问与解释
专注模式
专注模式
专注模式: 刻意地、有意图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你就可以进入高度专注模式:选择某个重要的注意目标,排除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分心物,然后只专注于这个任务。
在专注模式下,你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导向某件事情;
培养你的专注力
你的专注力取决于下面这些因素,它们都会影响你的专注质量: ·寻求新奇的注意目标的频率(这往往是我们一开始就拒绝专注模式的原因); ·注意力空间过载的频率; ·干扰物和分心物使注意力脱轨的频率; ·脑子里保留着任务、承诺、想法和其他未解决问题的数量; ·“元意识”练习(检查自己注意力空间的内容)的频率。
控制分心物
控制分心物: 保持专注的第一步是决定自己要专注多长时间,第二步就是清除各种分心物。提前清除分心物,你会更容易专注于任务,因为没有其他的“竞争者”,这个任务自然就会占满你的注意力空间。只要分心物频繁地、长时间地让我们的效能脱轨,我们就必须提前应对它们——这样我们就不必花费宝贵的意志力去抵御它们的诱惑。
分心物的四种类型
免干扰模式
少干扰工作模式
简化你的环境
音乐
清理你的大脑环境
有目的地工作
如何设定更强大的目标 (了解这个概念是因为,在没有具体的目标情况下容易盲目的坚持,产生内耗,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拖延,报复性娱乐,等等情况,设定目标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后面继续了解) (目标,具体化,细分化,更容易坚持)
我们设定的目标往往是模糊的,但具体的目标会极大地增加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例如,你今天早上匆忙地设定了个人目标,列出了下面这个清单: 1. 健身 2. 回家后停止工作 3. 在适当的时间上床睡觉 我故意将这些目标模糊化,那么,如何才能将它们变得具体、容易坚持呢? 首先,设定这些目标时,应该考虑它们的效能有多大。它们肯定比什么都不做更有效能。事实上,戈尔维策经过研究发现,即使是这样模糊的目标,你完成目标的成功率也可以提升20%~30%[37]。因此,幸运的话,你可以完成清单中的两三个目标。还不错! 不过,设定的目标越具体,带来的益处越大,你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一项研究中,戈尔维策和他的同事薇罗妮卡·布兰兹塔特(Veronika Brandstätter)让参与者设定一个目标,在圣诞节假期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比如,完成学期论文、租到新的公寓、调解恋人间的矛盾。有些学生设定的是模糊目标,而有些设定的是戈尔维策所说的“实操目标”(implementation intention)。他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是:“为你希望完成的目标以及如何完成制订非常详细的计划 比较一下戈尔维策和布兰兹塔特研究中的两组参与者,你会从中发现有趣的地方。设定“实操目标”的那组学生,目标完成率高达62%。没有设定“实操目标”的那组学生的表现就要糟糕得多:他们平常的目标完成率为1/3——而当时的完成率仅为22%。这个结果(在后续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明)真是令人吃惊。设定具体的目标,成功率会提升2~3倍[38]。
请记住这一点。现在,我们将我那三个模糊目标改为“实操目标”: 1. “健身”改为“安排时间,午休时去健身”; 2. “回家后停止工作”改为“将工作电话设置为飞行模式,将工作用的电脑放在另一个房间,整个晚上都抛开工作”; 3. “在适当的时间上床睡觉”改为“将睡觉闹铃设为晚上10点,闹铃响后就准备睡觉”。
设定具体的目标,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你必须真正在意你的目标。对你而言不是特别重要的目标、你放弃很久的目标,将它们设定为“实操目标”,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你在20世纪90年代设定了一个目标是要收藏全世界最大的“菲比娃娃”(Furby),那么,今天的你可能就没有多少动力去实现它。 第二,容易实现的目标不必设定得太具体。提前决定何时实施任务,其对于困难任务的重要性,要远大于简单的任务[40]。如果周末你的目标是至少健身一次,就不必设定健身的具体时间。不过,如果你想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星期六在饭店吃饭时绝不吃甜品),就有必要设定更为具体的目标。看见甜品菜单时礼貌地拒绝,然后点一杯不含糖的咖啡犒劳自己——提前做好这样的计划,你就可以将原本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具体。这一点对于家庭目标的效果也很好,不过,星期一临近时,你又需要更精心地设定目标。戈尔维策补充说:“目标非常艰巨,或者你设定太多目标会很难全部实现,这个时候做计划就会非常有效。”
发散模式
发散模式:
从某个方面来讲,发散模式是一种写起来很奇怪的思维模式,因为你不需要什么指导就可以让自己的意识游荡。专注模式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每天47%的时间都处于某种发散模式,只要我们的专注力减弱或在走神,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该模式。
我们走神有两种方式:无意识的走神和有意识的走神
回想一下,你上次获得有创造性的灵感,很可能就是你没有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事实上,你可能根本就没有保持专注。你可能在超长时间地洗淋浴、在午休时间散步、在参观博物馆、在阅读某本书或者躺在沙滩上喝酒放松。也许就在你早上品尝咖啡的时候,一个绝妙的想法犹如一道闪电,不知从哪儿就冒出来了。不知为什么,你的大脑会选择在你休息和“充电”的时候,将你头脑中运转的一堆“信息点”中的几个连接起来——我们将“信息点”理解为你记忆中的某个想法或信息。
要进入发散模式很容易:不要去管你的思维。在专注模式下,你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导向某件事情;而在发散模式下,你是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思维四处“流浪”。你只要释放当下所做事情之外的注意力空间——跑步、骑自行车或其他任何不会占满注意力空间的事情——你就会进入发散模式。
连接信息点
1. 在更丰富的环境中发散注意力
你能采取的最有效能的做法,就是留意并控制自己的环境。除了要营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采用本书“上篇”中讨论的那些方法),你还要刻意地暴露于新的环境,被其中的提示物影响,让自己进入发散模式,从而有助于产生灵感。
2. 写下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当我看着为《专注力》收集的2.5万字的研究笔记时,就碰到了一个大的僵局:如何将这些杂乱的笔记重新组织成一本书?这2.5万字的笔记真是让我犯难。我把它们打印出来,经常翻阅——在页面的顶端标注出最大的挑战,比如,如何让这本书更实用,如何安排结构,如何增加这些研究成果的趣味性,等等。 我经常翻阅这些问题和笔记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随时记住这个项目。经常进入习惯性发散模式(比如,有一天下午,我翻看了100多本书的目录,看看它们是如何安排结构的),让自己周围具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提示物——发散注意力的环境更加丰富。最终,我找到了答案。
3. 带着问题入睡
睡梦中突然顿悟、找到灵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利用睡眠的力量,爱迪生上床睡觉时,手里会握着玻璃弹子;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打盹儿的时候,手里会攥着悬挂在金属板上的一串钥匙。这两个人在浅睡眠阶段都会一直握着那些物品,一旦进入深睡眠阶段,物品会掉落,于是他们就会醒过来,这样可以捕捉到当时产生的所有灵感[52]。爱迪生说过一句让人难忘的话,他劝告我们:“不对潜意识提出要求,就绝不睡觉。”
要想从良好的睡眠中获得回报、充分利用这个工具,你可以在上床睡觉前,回顾自己面临的问题以及编码为记忆的那些信息。这样,你睡着的时候,你的大脑会继续处理这些信息。
4. 后退一步
如果你采用了本书“上篇”中的那些战术,特别是你已经开始冥想,你的注意力空间很可能已经扩大。随着注意力空间的扩展,你越来越有必要进入发散模式,以便有意识地发散注意力。 花时间解决创造性任务中的那些问题也是值得的。刻意地推迟做出创造性决定——只要不是逼近截止日期——可以让你继续寻找更有价值的连接。例如,回复重要电子邮件前等待的时间越久,措辞就可能越好、表达会更清楚。从几个应聘者中选择聘用谁、琢磨重新设计公司的标志、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这类任务也是如此。
5. 刻意地不完成任务
创造性任务停止得越突然,你切换到其他任务时就越会想着它。注意力空间有一些残留,你的大脑就会继续处理最初的任务。例如,写某个复杂的报告时,可以试试某个句子写到一半就停止[56]。 留下部分任务不完成,遇到外部和内部的解决办法信号时,它们就会处于意识的前沿。
6. 吸收更有价值的信息点
我们吸收什么,我们就是什么。你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发散模式,慎重地吸收信息。吸收新的信息点,可以暴露大量的新信息和触发物,用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收集更有价值的信息点这一章,探讨更全面)
搜索信息点
事实上,我们吸收和连接的信息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往往要经过已知信息的过滤。望着大海,生物学家思考的可能是潜藏于水面下的那些生物,艺术家想到的可能是要用什么颜料画出大海,海员关注的是风浪情况,作家想的可能是用什么语言描绘大海。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词汇、句子和段落知识早就嵌入了你的大脑,使得阅读成为一种“内隐”的行为:你根本不用想到它。 “阅读”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搜集和连接信息点的强大作用。通过学习新的东西,你将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点转换为记忆,这样今后就可以连接和利用它们。从你出生到死亡,你的大脑随时都在进行这个过程。
随着我们累积的关于某个问题的信息点越来越多,我们自然就拥有了专业知识,反过来,这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注意力空间。有意思的是,我们对某个领域了解得越多,该信息占用的注意力空间就越小。 我的补充:比如说车熟练度,开始的时候手忙脚乱,后面轻车熟路,形成习惯性行为。 (收集信息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相关领域有价值的信息,聚合在一起,以及将相关联的领域也聚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去使用。)
例如,在交谈的时候,我们可以凭直觉知道,某个团队成员不高兴、有些东西他没有讲出来。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们过去有过同样的经历,并在某种程度上记得显露其不安的那些迹象。这就是直觉的作用机制:直觉作用于我们记忆中无法有意识找回的信息
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就是什么。影响我们效能和创造力的莫过于我们过去吸收的那些信息。积累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点,可以带给我们无数的帮助。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连接起来。我们连接的有价值的信息点越多,接触新信息点时对新的灵感“扳机”就越敏感,我们的发散模式也就越有效能。我们的专注模式也会更有效能,因为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注意力空间,避免犯错,发现走捷径的机会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带着更多的知识做好手头的工作
养成发散习惯
进入发散模式的频率,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它与你进入专注模式(需要重新“充电”)的频率相关。专注模式会消耗脑力,而发散模式有助于恢复脑力。
不但在工作间隙可以进入发散模式,你每天有很多机会都可以进入发散模式: ·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断开互联网连接; ·完成某个任务就是你应该进入发散模式的一个信号; ·买一个闹钟,这样你醒来后就不会马上被你的手机分心; ·只带记事本,走路去喝咖啡; ·把手机留在家里一天,挑战一下自己; ·洗一次超长时间的淋浴; ·让自己无聊5分钟,觉察你脑子里冒出的那些想法; ·控制分心物、简化你的环境,以确保自己做某个创造性任务时注意力不会“外溢”; ·做饭时听音乐,不要看娱乐节目; ·去大自然散步; ·参观美术馆; ·健身时,不放音乐,也不看博客。 客观地说,发散模式似乎是没有效能的。你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你不戴耳机在大自然中散步或慢跑;你在候机室里用记事本写东西,而不是不停地翻看手机——虽然你看上去不忙碌,但你的大脑肯定在忙碌。
协同作用
专注模式是大脑最有效能的模式,而发散模式是最有创造力的模式。
专注模式是将注意力导向外部,而发散模式是将注意力导向内部——导向我们的大脑内部。
在很多方面,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在某个时刻,我们要么在做事情(注意力集中于外部),要么在想事情(注意力集中于内部),我们无法同时进入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尽管这两种模式具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二者发挥协同作用。 专注模式下,我们在吸收和搜集信息点; 发散模式下,我们在连接这些信息点。专注模式让我们记住更多的东西,为发散模式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连接。发散模式让我们重新“充电”,反过来又为专注模式提供更多的能量。发散模式下产生的灵感,可以帮助我们更聪明地工作。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有意识地管理注意力,可以获得叠加的好处。
给你的注意力充电
能量水平会影响到我们的专注力。你少睡了几个小时或连续工作没有休息,可能就感受过它的影响。你注意力质量的3个维度都会降低:专注时间变短;更频繁地因为其他任务或兴趣而分心、切换任务;你经常发现自己工作时处于自动模式。
很多迹象都会表明,你的能量即将耗尽,应该有意识地进入发散模式,为你的注意力“充电”: ·频繁切换任务,无法将注意力保持在一件事情上; ·失去对目标的控制,工作更像是条件反射; ·任务完成速度明显降低(比如,同一封电子邮件,要读几遍才能读懂); ·选择不太重要的、不太用脑的任务(比如,查看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 ·无意识地陷入发散模式。
贯穿这些概念的关键词: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