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考试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起源等内容,可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教资:教育目的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师、教科书的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等。教师是主体,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有教科书,课程等,形式有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教育影响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间桥梁
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
具有先导性、感染性、终身性、权威性、针对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
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
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教育具有历史性
集中表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时代性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阶级性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哪一个阶级的接班人,为谁服务。教育的阶级性由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集中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质
教育具有生产性
教育通过培养人为社会服务。受教育者掌握了技能,就能促进社会生产
教育具有民族性
教育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具有民族的特征,如运用本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等有能动作用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教育的基本功能
按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也叫本体功能,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方面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能推动社会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社会变迁功能指通过提高人,使人适应社会,推动社会改革发展。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生态功能等
社会成员通过教育,流动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特长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功能的呈现形式划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指非预期的,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是相对的,隐性功能被开发,就可以变成显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上帝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
生物起源论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和美国的桑代克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错误在于忽视了教育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学者叶澜
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
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产生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教育的特征
没有阶级性
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般认为,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与奴隶社会时期
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知识分子
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传授条件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思想,即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一报告成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样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